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电子对抗中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与处理

作者

孟庆良

身份证号:652301199110090315

摘要:随着现代军事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对抗(Electronic Warfare, EW)在战争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有源干扰作为电子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敌方雷达、通信等电子系统进行干扰,以达到破坏其正常工作、保护己方目标的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电子对抗中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与处理机制,分析干扰信号的生成原理、分类及其对抗方法。通过对有源干扰信号的研究,为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电子对抗;有源干扰信号;干扰生成;干扰处理;雷达干扰;通信干扰

引言:

在现代战争中,电子对抗已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有源干扰,作为电子对抗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敌方电子系统进行干扰,破坏其正常工作,从而保护己方目标。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与处理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括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雷达技术等。本文将从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原理、分类及其对抗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电子对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原理

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首先涉及信号合成技术。通过精确控制信号的频率、幅度、相位等参数,可以产生具有特定特性的干扰信号。这通常涉及到调制技术,如幅度调制、频率调制和相位调制,它们通过改变载波信号的特性来携带信息。在有源干扰中,这些调制技术被用来构建能够模拟或掩盖目标信号的干扰波形,以达到干扰或欺骗的目的。例如,通过幅度调制可以产生与实际雷达信号相似的噪声,从而实现压制式干扰。

而频率或相位调制则可以创建模仿真实目标信号的虚假信息,以实施欺骗式干扰。干扰信号的定向、定位与抑制是生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精确的波束形成技术,有源干扰系统能够将干扰能量集中投送到特定方向,提高干扰的针对性和效率。定向技术依赖于天线阵列的设计以及信号处理算法,如最小均方误差(MMSE)算法或范赛尔(Van Veen)算法,它们能够通过调整阵列中各天线的相位,形成精确的波束指向。定位技术则通过信号的到达时间差(TOA)、到达角度差(TDOA)或频谱指纹识别等方法,确定目标的精确位置,以实现更精确的干扰。

二、有源干扰信号的分类

压制式干扰的目的是通过发射强大的噪声信号,占据或覆盖目标频段,使敌方电子设备无法正常接收和处理有用信号。这类干扰信号通常具有高功率和宽频谱特性,可以干扰敌方雷达、通信系统等。在生成过程中,干扰源通常会产生一个高能量的噪声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功率控制和波束形成,使干扰能量集中投射到敌方设备的接收范围。对于压制式干扰的处理,通常需要敌方电子设备具有信号滤波和强信号识别能力,以分离出有用的信号。

当达到一定的条件时,噪声调频干扰是一种阻塞式干扰,其数学模型:

噪声调频干扰是一个广义平稳的随机过程,其中是以为底的指数函数,调制噪声是零均值高斯白噪声,在上的均匀分布,且和是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是噪声调制信号的中心频率,是调频斜率,是干扰的振幅,用于控制单位调制信号强度引起的频率的增减。有效调制系数可以由下式计算:

其中,是调制噪声的带宽,有效调制系数是判断瞄准式干扰和阻塞式干扰的重要依据,当时,噪声调频干扰时阻塞式干扰,否则是瞄准式干扰。

通过matlab对噪声调频干扰信号进行仿真,结果如下图所示。

为了更好地观察雷达受干扰后,目标信号的变化程度,将目标信号叠加噪声调频干扰信号,结果如下图所示

欺骗式干扰则是通过发射与真实信号相似或完全相同的虚假信号,诱导敌方做出错误判断。这类干扰信号通常在时域和频域上与真实信号高度相似,以迷惑敌方雷达系统,使其识别错误的目标位置、速度或类型。在生成时,信号处理模块需要精确地仿造目标信号的特征,如调制方式、频率、脉冲宽度等。欺骗式干扰的处理则依赖于敌方电子设备的信号鉴别能力,以及可能的多源验证和数据融合技术。杂乱式干扰是一种混合了压制和欺骗特点的干扰类型,它旨在制造复杂的电磁环境,使敌方难以判断和解析真实信号。杂乱式干扰信号可能包含多个不同类型的干扰成分,如噪声、伪目标信号和随机调制信号。这种干扰方式需要高级的信号合成和处理技术,以确保干扰信号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处理杂乱式干扰通常需要复杂的干扰识别和滤波算法,以及对真实信号的深度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有源干扰信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往往需要结合多种干扰策略,形成混合式干扰,以提高干扰的迷惑性和破坏性。例如,通过同时发射压制和欺骗信号,既可以干扰敌方的正常接收,又可以误导其对目标的判断。此外,随着电子战技术的进步,新的干扰类型如认知干扰和自适应干扰也逐渐崭露头角,它们能够根据敌方的实时反应进行调整,使得干扰更难以预测和防御。

以密集假目标干扰为例子,密集假目标欺骗干扰通过对雷达信号采样调制后,转发一个与目标回波相似的干扰信号,达到欺骗效果。密集假目标欺骗干扰由预先设定的一系列时间间隔和调制规律,转发多个欺骗干扰信号,既可以对雷达噪声欺骗效果,又可以用大量干扰信号消耗雷达资源,使雷达工作处于饱和状态。由于数字射频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干扰机可以快速采样雷达信号并存储,然后调制信号的时延和幅度等参数再转发。具体的干扰原理如下图所示。

三、有源干扰信号的对抗方法

3.1 信号处理技术

在信号处理技术的众多方法中,滤波技术占据了一席之地。滤波技术通过设计特定的滤波器,能够精准地滤除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干扰信号,从而保留目标信号。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如雷达信号处理、通信系统抗干扰等方面,都展现出了出色的性能。除了滤波技术外,相关检测技术也是一种有效的信号处理方法。该技术利用信号与干扰之间的相关性差异,通过相关运算来提取目标信号,并抑制干扰信号。在实际应用中,相关检测技术能够显著提高信号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尤其是在低信噪比环境下,其优势更为明显。此外,自适应滤波技术也是信号处理技术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技术能够根据干扰信号的变化,自动调整滤波器的参数,以实现最佳的干扰抑制效果。自适应滤波技术的这种动态调整能力,使得它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电磁环境时,具有极高的适应性和鲁棒性。信号处理技术通过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有针对性的处理,不仅提高了信号的抗干扰能力,还为后续的信号分析和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信号处理技术将在有源干扰信号对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2 雷达抗干扰技术

雷达抗干扰技术中的脉冲压缩技术,这一技术的核心在于对雷达发射信号进行压缩处理,从而确保雷达在接收回波时,能够获取到更为精细且准确的信息。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显著提升了雷达的分辨率,更在抗干扰能力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通过压缩信号,雷达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更加精准地锁定目标,同时有效抵御各种干扰信号的侵扰,确保探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旁瓣对消技术则是另一种有效的雷达抗干扰技术。在雷达系统中,旁瓣信号往往会对主瓣信号产生干扰,从而影响雷达的探测效果。旁瓣对消技术通过精确测量旁瓣信号的特性,并设计相应的对消算法,能够有效地降低旁瓣对主瓣信号的干扰,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雷达在探测过程中能够更加专注于目标信号,进一步提升了雷达的探测性能和准确性。

此外,频率捷变技术作为雷达抗干扰技术的又一重要手段,其动态变化的特性为雷达应对复杂干扰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不断改变雷达发射信号的频率,频率捷变技术使得干扰信号难以捉摸,无法有效跟踪和干扰雷达。这种策略性的频率变化,不仅增强了雷达的抗干扰能力,更在探测精度和稳定性上取得了显著提升,为雷达在复杂电磁环境中的可靠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频率捷变波形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这样的设计,虽然可以截获近似图钉形的模糊函数,但是也使系统的设计更加复杂。其主要有点是可以减少目标信号起伏的影响,增加探测距离,提高测角精度,同时具有抗电子侦察和干扰的能力强的优势。其缺点是不支持多普勒处理。

3.3 通信抗干扰技术

扩频通信技术通过将通信信号扩展到较宽的频带内,使得干扰信号难以集中干扰通信信号。扩频通信技术不仅提高了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增加了通信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使得通信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更难以被截获和破解。跳频通信技术则是另一种有效的通信抗干扰技术。这种技术通过不断改变通信信号的频率,使得干扰信号难以跟踪和干扰通信系统。跳频通信技术的这种动态变化特性,使得通信系统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干扰环境时,能够保持较高的通信质量和稳定性。同时,跳频通信技术还具有抗多径干扰和抗衰落的能力,进一步提升了通信系统的性能。除了扩频通信和跳频通信技术外,多址技术通过采用不同的地址码或信号特征来区分不同的通信用户,从而实现多用户同时通信而不相互干扰。多址技术不仅提高了通信系统的容量和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干扰信号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以跳频为例,跳频通信有三大关键技术:跳频序列的产生、跳频频率的合成与跳频同步的实现。在跳频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主要基于跳频序列发生器、跳频频率合成器以及跳频同步模块的实现。

跳频通信系统的原理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跳频同步是跳频通信的基础,因为必须将收发双方时钟对准才能实现频率的对应,进而实现频率跳变通信过程。跳频同步内容主要包括:跳频频率表相同;跳频序列相同;频率跳变的气质时刻相同。为了实现跳频同步,接收机必须获得发射机有关的跳频同步信息。跳频同步性能的好坏对跳频通信系统性能有极大的影响,跳频同步主要要求是:自动。迅速、可靠、能抗干扰,失步后能够迅速同步。

结束语:

随着电子对抗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与处理将成为未来战场上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深入研究有源干扰信号的生成原理、分类及其对抗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己方电子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还能有效干扰敌方电子系统,为夺取战场主动权提供有力支持。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电子对抗挑战。

参考文献:

[1]冉小辉.朱卫纲.邢强.电子对抗干扰效果评估技术现状[J].兵器装备工程学报,2018,39(8):117.121.

[2]徐贶.基于多核DSP的星载SAR干扰信号生成算法优化[J].《现代雷达》,2018年第11期27-30,36,共5页

[3]赵荣超.数据处理及报告生成软件在有源相控阵天线多波束自动测试技术中的实践与运用[J].《通信电源技术》,2021年第4期75-77,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