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合作背景下《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
吴思远 凌煜杰
吉利学院1 四川 成都1 641423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2 四川 成都2 610000
摘要: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的重要渠道,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脱节、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等问题。在校际合作的背景下,开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思路,主要包括组建一体化建设团队、梳理《概论》课中适合实践教学的知识点、结合各校特点与资源,撰写实践教学设计与实践课程方案等步骤,最终形成资源一体化、建设团队一体化、教学过程一体化以及建设成果共享的《概论》课实践课程。
关键字:概论课 实践教学 大思政
如何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大学阶段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蕴含着庞大的知识体系,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与第二次飞跃的成果,在新时代背景下,单纯“理论史”的讲述很难长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与各章相关的实践课程,是提高《概论》课教学实效的重要一环。
一、《概论》课实践教学建设与研究成果
自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政社[2005]5号)并强调:“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成为了各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一线教师与专家学者的耕耘下,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程的常设环节,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运行机制等开始逐渐成型;新时代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围绕“如何上好思政课”、“如何发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积极作用”等问题形成了许多具有鲜明现实意义的重要阐述,为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一线与学界积极探索如何让“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产出了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实践与学术成果。
对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定义,学界在主体论与关系论方面的看法是一致的,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通过实践形式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最终达到知行统一的教学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在功能论方面,有学者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一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教学,因此把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标准,不应只是教学场所是否“在社会”,而是教学内容是否“在社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立起来。
教学内容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教什么、学什么,目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做法和看法。一种意见是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包含爱国主义教育、乡土教育、五史教育、德育等等大思政的内容,以课外活动的方式对理论课堂进行补充;也有意见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要与思政课程高度结合,“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活动缺乏整体建构、连续性不强,实践内容同质化固态化现象严重。一些实践教学内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教学内容机械单一,并未与时俱进地加以调整、修正、丰富,与现实生活有所脱节,教学内容周延性不足,教学结构整体性和层次性不强,无法在大学生的兴趣点和当前热点、焦点问题中找到平衡。”教学内容要与思政课大纲、教材、知识点相契合,作为教学环节在完成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起到推动作用。可以看到,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的问题,本质上是思政课程与实践教学关系的问题,将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的教学环节或课外活动二者并不矛盾,两个部分目前已有很多的实践和成果,如何将这些成果“课程化”,是目前学界正在讨论的问题。
机制与形式方面,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设置固定的学分与学时,是目前各校构建实践教学的机制基础;教学形式方面各高校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学生带出教室,办学条件丰富的学校还能将学生带出校门,但部分活动仍仅限于参观、考察、认识层面的实践方式,致使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有较明显的局部性和偏向性。“不少高校虽然也开展了思政课实践教学,但往往是教师预先在课堂上布置几个题目,让学生自己找时间分散调研,然后提交一份考察报告或心得体会了事,实践教学变成了‘放羊实践’;少数高校虽然是由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外出实践,但往往也只是由教师象征性地从授课班级中选取一两个优秀学生组队考察,绝大多数学生根本无缘参与其中,实践教学异化成了‘精英实践’,实践教学的功能难以完全实现。”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单纯的外出参观活动对于学生的获得感在下降,如何“动中取静”,将实践教学与理论讲授统一起来,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要求,形成产教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机制。
总的来看,“05方案”颁布后,实践教学的设计是一线教师和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例如有学者认为贯彻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三无”问题,即无教学大纲、无教学体系、无教学要求和教学标准;新时代后,学界长期呼吁的重视问题、资源问题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思政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更为坚实的后盾,特别随着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现网络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例如通过VR技术创设出具有临场感、沉浸感和交互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开展实践学习。经过多年的努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丰富的实践与研究成果,但各校建设水平层次不齐、实践资源不足与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梳理相关的建设与研究成果,可以发现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课程资源不足、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脱节、高质量实践课程不能覆盖全体学生等等问题,在校际合作的背景下,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思路。
1.《概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如何与各门思政课程体系化的结合,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作为“大思政”的组成部分,也可以作为各门思政课程的教学环节,目前后者体系化的成果较少,例如有的学校开展的实践教学不能覆盖《概论》课整个知识体系与学期,只能起到蜻蜓点水的作用;对《概论》课有关教学内容,学生普遍有重复学习的印象与学习疲劳感,问题的焦点就在于大学之前与大学期间的教学体系没有做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相互配合和安排,均把教学内容的侧重点放在知识的讲解和考察上。大学期间的《概论》课不应当把知识割裂、重复和碎片化,导致学生缺乏对基本理论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和运用;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互动和互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在实践教学中则缺乏对学生实践成果的反馈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也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是如何让思政实践课程能高质量的全覆盖,目前已有学者发现,有的高校因为宣传包装的需要,把一系列资源集中在少数试验班级,使得局部有亮点,真正大面积推广则情况未必然,这与思政课的受众群体是不相符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额外的经费支持,用于场地租赁、材料购买、师资聘请等,如果学校经费有限,就难以支持大规模的实践教学活动,另外实践教学需要特定的场地和设施,如社会实践基地、模拟法庭、实验室等,如果学校缺乏这些资源,就无法为全体学生提供实践教学机会,高质量的实践教学不能实现覆盖全体学生,既是机制问题,也是资源问题。
最后是如何优化与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的资源主要分为校本资源与校外资源,在过去的实践中,很多高校主要拓展校外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的内容虽然具有一定思政元素,但课程属性较淡,与课程结合度不高,加之接待能力、学生安全等问题,有的实践基地在签约后就处于闲置的状态,而各高校内的博物馆、校史馆、车间、医院、试验田、历史遗迹、附属学校等资源,却不能被高效利用,如果能建立合作机制,实现各高校的校本实践资源共享,对于区域内各高校来说将是极大的补充。
2.《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从建设的条件看,各高校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我国高校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各高校一般具有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并与行业有较深联系,这就为各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近年来,高校纷纷集聚各方资源,建立起了社会实践、创新就业、志愿服务、红色教育、劳动教育等类型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了学校、家庭与社会等多元化育人主体的作用,调动全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化能力”③,各校也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程,各高校内的博物馆、校史馆、车间、医院、试验田、历史遗迹、附属学校等资源,具有较强的课程属性,与《概论》课的内容结合较为容易,接待、安全等问题也容易被解决。
从建设的要求看,思政课实践教学应当高质量的覆盖全体学生。思政课的受众群体是全体在校学生,因此实践教学不能只是少数人的游戏,应当从机制入手,充分整合资源,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另外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课程化,课程化既是实践教学与《概论》课的知识体系相契合,能够完成课程中一定数量的教学目标,又是教学内容能覆盖整个学期,形成评价机制。
从建设的内容看,《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首先是资源一体化,我国高校在建立与发展过程中,受到苏联模式影响,各高校一般具有一些优势、特色学科,并与行业有较深联系,这就为各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优质的资源,近年来各校也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课程,但这类资源是集聚、分散的,在调研中发现,除了综合性的高水平大学外,普通学校的实践课资源是很难支撑整个思政课程的,校外签约的实践基地又缺少课程属性,存在闲置空转的现象,在校际合作的背景下,各高校如果能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既能在实践资源上做到优势互补,还能为构建覆盖整个《概论》课知识体系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
其次是建设团队一体化,各高校思政教师在问题导向中群策群力、通力合作,既是解决困难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切磋的经历,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推动作用,所产出的成果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推广性;不同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具有各自的专业优势和教学经验,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实现教师资源的共享,如邀请优秀教师进行跨校授课、组织教学研讨会等;“通过建立名师网络工作室,开发网络集体备课系统,强化引领带动、示范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创造性转化运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及地方教育资源平台上的各类优质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迭代更新;鼓励师生原创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踊跃参与各类评选、竞赛活动,提升师生网络文明素养。”④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通过校际合作,可以共同开发和分享这些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校际合作可以共同建立或利用已有的实践基地,如企业、社区、革命旧址等,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体验。
再次是教学过程一体化,目前有的实践教学存在“只出校门、不进教室”的现象,将书本知识与实践割裂开来,高校的实践资源具有一定的课程属性,有利于在实践的过程中回归理论;在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层目标,确保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最后是建设成果共享,这是一体化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建设成果的共享,不但能提高各高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建设水平,更能惠及到区域内在校学生,让更多的学子通过思政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
三、校际合作背景下《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校际合作背景下《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的路径需要明确合作目标与定位、建立合作机制与平台、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与标准、开展联合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建立评估与反馈机制、案例分享与经验交流以及利用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研平台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联系区域内各高校思政教师,组建《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团队。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会、学术会议、教育论坛等途径,与区域内各高校思政教师建立联系;对区域内各高校进行调研,了解各校《概论》课实践教学的现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
第二,梳理《概论》知识体系,提炼其中适合作为实践课程的知识点。概论课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与第二次飞跃的成果,教学设计中应该将《概论》课教材的理论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有适合课堂讲授的部分,也有适合实践教学的内容。构建一体化的《概论》课实践教学内容,就要对《概论》课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提炼其中适合作为实践课程的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践教学的设计。在梳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程的整体性,确保实践教学的部分能覆盖整个课程和学期,为实践教学课程化的转变作铺垫。
第三,结合各校特点与资源,撰写实践教学设计。在确定实践教学知识点的基础上,结合各高校具有的优势学科和行业资源,课题成员在与各校合作老师充分沟通、学习的基础上,开始撰写各部分的实践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各校的校本资源与特色思政课程,搭建与《概论》课知识体系高度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堂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第四,邀请专家对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指导,形成实践课程方案。在各部分实践教学设计撰写完成后,依靠组内的专家,邀请领域内的学者对实践教学设计进行指导,修改后结合各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分、学时等要求撰写实践教学的大纲、行课大纲、评价机制等,形成实践课程方案。
最后,对实践课程进行初步运转的尝试。在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与课程方案后,选取一定数量的班级进行实验,通过课堂观察与问卷调查,实时的受到师生们的反馈,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最终形成本课题的研究论文与课例集。
参考文献:
[1]冯刚,陈梦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及其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8):4-9.DOI:10.19865/j.cnki.xxdj.2021.18.001.
[2]赵增彦.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多元化整合与一体化运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177-180.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3.02.058.
[3]石苇.高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略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08):59-61.DOI:10.19865/j.cnki.xxdj.2024.08.016.
[4]邱家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课堂体系构建[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2):8-11.
课题基金:
本文系:1.泸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泸州市社会科学院思想政治研究中心2024年度课题:校际合作背景下《概论》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 项目标号:JD-SZ241 2.吉利学院产业经济发展决策咨询专家团队2023年专项项目:“大思政”背景下《概论》课程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 项目标号:JLCJFJ2023Y19研究成果。 3.山东省青少年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校际合作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究 项目标号:24HER017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