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赵矍 王海洋 李奕宏 陈庆怡 周萍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楚雄 675000
摘要:本文聚焦新时代背景下云南中职职业教育和高职教育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核心围绕中高职融合发展,形成了一套有针对有目的有计划有实质有应用有探索的新模式。
关键词: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云南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现代职院或学校)以“走在前、开新局”为目标,以中高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突破发展。
一、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背景:有针对性
(一)主要基于国家关于一体化规划推进中高职办学的相关规定。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中肩负着引领中高职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职责,带动构建“中职—职业专科—职业本科”的发展路径,成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中办、国办《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支持优质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学校联合开展五年一贯制办学,开展中等职业教育与职业本科教育衔接培养。”
(二)主要基于股份制现代职院与楚雄技师学院的合作办学。2011年5月9日州政府与云南三鑫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云南现代学院以来,先后与州职教园区内学校(楚雄技师学院)开展汽车检测与维修等5个专业的“3+2”五年一贯制联合培养。股份制云南现代学院与州职教园区的前期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为今后的中高职融合发展积累了经验。
(三)主要基于公办现代职院与楚雄技师学院的融合办学。2020年,现代职院完成了民办转公办转制,与楚雄技师学院实行一套班子2块牌子的管理模式,两校融合发展,打造了发展理念相通、发展要素联通、教师发展畅通的中高职融合发展命运共同体,形成了“各有侧重、各有所长、梯次过渡、高效融合”的办学格局。
(四)主要基于当前中高职融合发展存在融而不合的问题。各地各校在探索中高职融合发展过程中,中职与高职在运行体制上隶属不同管理主体的“两段式”导致各自为政的现状仍未改变,经验主义、闭门造车的现状仍未改变,分层分段、衔接不畅的现状仍未改变,重复设置、效率低下的现状仍未改变,分数至上、单一评价的现状仍未改变,校园文化缺失和割裂的问题仍未改变。
二、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目标:有目的性
开展云南现代职院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目的在于:通过实施云南现代职院中高职融合发展战略,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实现培养更多国家建设和地方发展急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既具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具有较高的敢闯会创水平、更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创得了”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具体育人目标。
三、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谋划:有计划性
(一)制度设计。现代职院和技师学院按照“独立设置,工作交叉,对内合一,对上分开”的原则运行,打通了中高职分属不同管理主体的隔离墙。
(二)阶段设计。开展现代职院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分四个设计阶段:
1.第一阶段:探索尝试期(2011年5月-2013年8月)。2011年5月股份制的云南现代学院成立,与州职教园区管委会合作在州职教园区内办学,云南现代学院与州职教园区内五所中等职业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合作,探索尝试架设学生就业升学“立交桥”。
2.第二阶段:开拓挖潜期(2018年3月-2020年12月)。因云南现代学院一直没有自有的办学用地和独立产权的校舍,2018年被全部停止大中专招生。2018年4月,州政府着手收购云南现代学院,2020年5月完成民办转公办转制工作,一体化设计中高职专业,并在9月份实现5个专业的招生目标。
3.第三阶段:巩固拓展期(2021年1月-2023年10月)。聚焦2023年10月通过办学评估合格目标,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服务地方发展办学定位,紧密对接地方产业,三年制高职专业增至23个、五年制增至16个,不断扩大办学规模,在校生在6000人以上,不断巩固拓展中高职融合成果。
4.第四阶段:完善丰富期(2023年12月以后)。现代职院办学评估合格后,将紧紧围绕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进入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在校生达1万人以上”目标,不断完善和丰富中高职融合发展路径,培养适需对路的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四、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形式:有实质性
(一)以理念观念融合为先导,突出高职办学的主体地位。鉴于中高职教育侧重点的不同,学校坚持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坚持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坚持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坚持中职重体验、高职重实战。学校坚持“以高职本科为引领、以高职专科为骨干、以技工中职为基础、以中高职融合为发展模式及立足楚雄、服务滇中、面向云南、走向西部、融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发展定位,基本形成了“以装备制造类专业为主体,农经类专业为辅助,教育文体类专业为补充、中高职专业建设一体规划”的专业定位。
(二)以人培方案融合为基础,突出育人规划的基本要求。学校修订完善了中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中高职课程、实行学分制管理,推动中高职课程的衔接,有效避免课程设置重复、课程内容重复和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开设模块化,在课程目标衔接上,注重将中职的实用性、操作性、工具性目标与高职的技术性、创造性、人格化目标优化整合。在课程内容衔接上,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
(三)以课程思政融合为总览,突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坚持三全育人,建成了全省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楚雄州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构建了“1+7+N”大思政工作格局和“课堂+生活+活动+劳动”的大教育格局,实施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国防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十大工程,形成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矩阵覆盖。仅2022年,就挂牌了2个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新增省、州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5个、思政课和课堂思政示范课堂5个。
(四)以教学资源融合为平台,突出资源共享的节约本色。现代职院和楚雄技师学院统一在州职教园区内办学,实现空间的统一,园区占地2000亩,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基本建设投资15亿元,设备价值约2.5亿元。2023年,楚雄州委、州政府推进滇中楚雄科创城建设,为满足学校融合发展,为学院预留用地1600亩,新增投资10.96亿元。办学空间的一致,实现了资源共享,节约了办学成本,打破了传统中高职融合发展条块分割的“壁垒”。
(五)以专业建设融合为重点,突出高职示范的育人思路。学校注重以高职专业群建设带动中职专业群提升改造、专业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中高职专业的衔接以专业群的形式对接,实现接口的相容性、衔接性,在专业目标定位与内涵建设上实现互补递进,2022年3个专业入选全国首批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名单,8个专业入选全省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项目,楚雄民族中专进入全省首批中职“双优”计划。
(六)以双创教育融合为特色,突出以创致胜的核心导向。学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工作,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合作,仅2022年新增合作单位22个,首次开展横向课题研究7个,获批省级科研课题7个,授权专利3个,3个项目列入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项目,获评全州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教融合示范单位。实施师徒制计划,不断提升师生创新创业能力,2022年学生荣获了云南省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七)以师资建设融合为关键,突出高职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实施“名师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双师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创新教学团队培养”五培养计划,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数量和质量,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62%,建成了1个国家级、2个省级、6个州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了1名国家级技能大师、2名云南省首席技师、4名云南省教学名师、6名云南省技术状元、6名云南省技术能手、7名彝乡名匠、11名州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
(八)以教学组织融合为突破,突出标准规范的教学管理。建立了“世赛引领、国赛突破、省赛拔尖、院赛普及”竞赛竞技体系,仅2022年承办省级赛项1项、州级2项,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荣获国家级奖励2项、省级奖励35项、州级奖励58项。以“四抓三不允许”加强课堂管理,提高课堂质量,仅2022年荣获州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1项、职教成果风采奖10项、参加楚雄州课堂教学大比武获奖10人。成立中高职融合发展联合教研室38个,定期组织中高职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研究解决中高职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九)以治校能力融合为抓手,突出依法治校的迫切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制定实施章程,不断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相互耦合、有序运行的制度体系,建立了以领导决策体系、行政执行体系、学术治理体系和监督保障体系为主干的“四位一体”的现代治理体系,形成了宏观制度体系、党建制度体系、行政制度体系、学术制度体系、群团制度体系和部门制度体系“六位一体”的学校制度体系,不断完善12个方面的标准化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水平。
(十)以校园文化融合为纽带,突出环境育人的大学价值。加快学校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形成了“立德养志、怀技报国”的校训和“书卷气韵、工匠精神”的校风,形成全校师生共同追求价值。推进绿色校园、数字校园、文化校园、景区校园建设,体现大学价值取向,如汽车系实训楼前的孔子、爱因斯坦雕塑,其一古一今、一中一外、一文一理,蕴含了学校对“古今中外文理包容”的大学知识价值取向。对现有的校园物质文化进行改造提升,中高职教学区、住宿区作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对高职教学区的建筑装饰、专业特色、优秀师生作品、走廊文化建设等方面,按照学校统一的校园形象识别系统用心设计提升改造,赋予教育功能,彰显大学价值文化追求。
五、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实践应用:有应用性
现代职院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对做法经验进行应用推广:
(一)企校共推中高融合。加强校企合作,与80余家省内外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10家企业签订定向培养协议进行“订单”培养,与21家企业合作探索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为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二)上级领导视察肯定。各级领导在视察学校办学过程中,对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给与了充分肯定,2021年9月1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调研学校时强调,要推动办学模式、体制机制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更加紧密结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三)兄弟院校来校学习。学校实现中高职融合发展以来,先后有曲靖技师学院、保山技师学院等10余家兄弟院校来校考察学习。学校在中高职融合发展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兄弟院校中高贯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四)学校办会主动推介。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州级各类会议50余场次,在此过程中,学校积极推介中高职融合发展办学情况,学校知晓度不断增加,扩大了学校的宣传面,无形中助推了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
(五)外出参会交流探讨。坚持开拓视野走出去,学校先后前往昆明、成都、上海、福建、浙江等地考察学习,与各高职院校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为学校中高职融合内涵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
(六)校外单位考察参观。建成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中国集训基地、滇中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馆、影视学院、楚陶、彝绣等,每年吸引校外40余家单位前来考察参观,对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给予充分认可。
六、学校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实践再创:有探索性
现代职院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还将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再创新进行进一步完善:
(一)展望未来,创新形成新方案。在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州教体局及相关部门的指导下,积极争创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持续推动楚雄州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作,形成产教城融合发展新格局,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形成新方案,推动职业教育持续提质赋能、服务发展新局面。
(二)解放思想,创新形成新合作。充分发挥澜湄职教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优势,依托澜湄职教联盟在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越南5国建立的13个澜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高质高效服务比亚迪公司和楚雄企业“走出去”,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三)依法治校,创新形成新规范。在学校章程的统领下,重点把中高职融合发展新模式作为学校的发展战略固定下来,形成规范性的文件和一系列相应的管理制度。
下步,现代职院将不断深化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改革,推进中高职深度融合发展,为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一体化”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和示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 (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
[2] 徐延军,王新庆,王博.新职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高质量就业促进新消费[J].中国发展,2023,23(3):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