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策略

作者

赵金娟

蒲城县统计局 715500

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分析了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当前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制度执行不严格、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等方面,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如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完善统计制度体系、强化数据质量管理、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等,旨在提高基层统计规范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统计服务。

关键词: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新常态、统计人员素质、统计制度、数据质量、统计信息化

一、引言

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数据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对于科学决策、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制定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基层统计工作是整个统计体系的基石,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不仅关系到统计数据的质量,也影响着统计职能的有效发挥。加强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是适应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统计服务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为宏观决策提供准确依据

基层统计数据是宏观经济数据的重要来源。准确规范的基层统计工作能够如实反映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如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等。这些数据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区域规划、调整产业结构等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依据。

(二)助力企业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基层统计数据有助于企业了解市场动态、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行业发展趋势。规范化的基层统计能够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需求、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信息,帮助企业合理安排生产计划、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

(三)保障统计职能的有效发挥

统计具有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能够确保统计信息的准确收集、整理和传递,从而为统计咨询和监督职能的发挥奠定基础。通过规范的统计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问题,为政策调整和监督执行提供数据支持。

三、当前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1. 专业知识不足

许多基层统计人员并非统计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统计理论知识,对于统计指标的含义、统计方法的运用理解不够深入。在实际工作中,容易出现数据采集错误、统计口径不一致等问题。

2. 业务培训缺乏系统性

虽然各级统计部门会组织一些业务培训,但培训内容往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培训多集中于短期的报表填报培训,对于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深层次内容涉及较少,导致统计人员业务能力提升有限。

(二)统计制度执行不严格

1. 部分基层单位对统计制度重视不够

一些基层企业和行政单位对统计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统计制度执行上存在敷衍了事的情况。例如,未能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要求上报统计报表,或者在报表填报过程中随意修改数据、编造数据以应付检查。

2.制度执行缺乏有效监督

统计部门对基层统计制度执行的监督力度不够,对于违反统计制度的行为处罚措施较轻,难以形成有效的威慑。这使得一些基层单位存在侥幸心理,不严格遵守统计制度。

(三)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1. 数据来源复杂

基层统计数据来源广泛,包括企业报表、农户调查、个体工商户抽样等。在数据采集过程中,由于数据来源主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客观环境等影响,导致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

2. 数据审核把关不严

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在数据审核过程中,缺乏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于明显异常的数据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或者在数据汇总时出现计算错误等情况,从而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滞后

1. 硬件设施不足

一些基层统计部门的计算机设备陈旧、网络速度慢,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对数据处理速度和存储容量的要求。这不仅影响了统计工作效率,也增加了数据丢失和出错的风险。

2. 软件应用水平低

基层统计人员对先进统计软件的应用能力有限,许多统计工作仍然依赖于传统的 Excel 表格进行数据处理。对于专业统计软件的功能开发和利用不足,无法实现数据的高效分析和深度挖掘。

四、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策略

(一)加强统计队伍建设

1. 提高人员招聘门槛

基层统计部门在招聘统计人员时,应优先考虑统计、经济、数学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从源头上提高统计队伍的专业素质。同时,对于新入职人员要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确保其熟悉统计工作流程和相关制度法规。

2. 完善业务培训体系

建立长效、系统的业务培训机制。培训内容应涵盖统计理论、统计方法、统计软件应用、统计分析等多个方面。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包括集中授课、网络培训、现场实践指导等。此外,还可以定期组织统计业务知识竞赛、优秀统计分析报告评选等活动,激发统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完善统计制度体系

1. 细化统计制度规范

根据基层统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统计报表制度、数据采集制度、数据审核制度等。明确每个统计环节的操作规范和标准,确保统计工作有章可循。例如,在数据采集方面,规定不同类型数据的采集方法、样本选取标准等。

2. 强化制度执行监督

加大对基层统计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对于违反统计制度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同时,建立统计信用体系,将统计违法违规行为纳入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提高违法成本。

(三)强化数据质量管理

1. 优化数据采集流程

对数据采集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减少人为因素对数据质量的影响。例如,采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实现数据的直接录入和传输,提高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加强对数据采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其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标准采集数据。

2. 严格数据审核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数据审核机制,包括基层统计人员初审、统计部门复审以及上级统计部门抽审等。在审核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审核方法,如逻辑审核、对比审核等,对数据的合理性、准确性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审核发现的问题数据,要及时反馈和修正。

(四)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1. 加强硬件设施投入

基层统计部门应积极争取资金支持,更新计算机设备,提高网络带宽,建立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系统。同时,要配备必要的信息化设备维护人员,确保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

2. 提高软件应用水平

加强对基层统计人员统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推广使用先进的统计软件,如 SAS、SPSS 等。鼓励统计人员开发利用统计软件的高级功能,进行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此外,还可以建立基层统计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快速传递和共享,提高统计工作的协同性。

五、结论

新常态下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通过加强统计队伍建设、完善统计制度体系、强化数据质量管理和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等策略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基层统计规范化水平,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统计信息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政府科学决策、企业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统计职能的充分发挥,推动统计工作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不断适应新要求、取得新发展。各级统计部门和相关单位应充分认识到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升基层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蔡秀英.浅谈新常态下基层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95.

[2]郑龙英.基层统计工作的创新探索与思考[J].商业观察,2021,(10):56-58.

[3]郑茹.新形势下提升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水平研究[J].市场研究,2019,(04):23-25.DOI:10.13999/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