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实践尝试

作者

施娟

南通市通州区先锋初级中学 江苏省南通市 226316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数学作为严谨的学科,教师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本文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意义,旨在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策略,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探索。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数学;学科教学;融合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既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丰富数学教学的内涵。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更应坚守和传承自己的文化根脉,让年轻一代在学习的道路上,不仅能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还能深刻理解并热爱自己的传统文化。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数学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素养,成为值得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在初中数学科学学科教学中,传统的教学重视教材内容讲解,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如,历史故事、文化典故等方式引入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1]。同时,教师组织数学文化讲座、数学文化节等活动,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既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和乐趣,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知识。

(二)促进跨学科学习,拓宽学生视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广泛,涉及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融入这些内容,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所以在初中数学学科课堂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学生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的背景和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方式[2]。如,为让学生掌握黄金分割比例相关知识,教师可以引入古代建筑、绘画和雕塑中的黄金分割应用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艺术的紧密联系,既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

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和公式,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宇宙、自然和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所以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这些知识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使学生能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3]。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数学教师可以引入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勾股圆方图”及其证明方法,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智慧和贡献,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的策略

(一)讲述故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导入环节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生动具体,既能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又易于学生接受[4]。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或事件,设计与数学相关的故事情境,不仅丰富数学课堂的内容,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另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适时地穿插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掌握数学原理和方法,深入理解数学的概念,进一步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讲解“全等三角形”时,教师可以引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对称美学作为引子,讲述如故宫、颐和园等皇家园林中广泛运用的对称设计理念,让学生直观感受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与美感。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建筑设计中全等三角形的存在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通过数学原理来实现建筑的稳定与和谐之美的,不仅让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讲述古代数学家如祖冲之、刘徽等人在数学领域的卓越贡献,特别是他们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社会进步的故事,不仅能有效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创造力,还能激励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利用讲述故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内涵,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学习能力。

(二)问题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问题设计中,不仅能增强问题的趣味性和深度,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可以设计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既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能促使学生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典故或文化传说来设计数学问题,不仅使数学问题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5]。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鼓励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进行探索和解答,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让学生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不仅丰富数学课堂的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问题设计以及实践活动等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数学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进而使数学教学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碧芬,张永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数学教科书:现状、反思及其展望——基于浙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分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01):114-120.

[2]赵仁军.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数学作业的规律探析与融合策略[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79-81.

注:本文系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生德育熏陶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H2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