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如何落实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席春梅

内蒙古奈曼旗第一中学,内蒙古 通辽 028300

摘要:在高中阶段,生物是重要学科之一,需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尤其是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理念,对课程全过程进行探究。在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根据课程内容制定有效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如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评价能力等。

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引言:现阶段,我国不同教学阶段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之一,要求教师提升自身专业性,并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与优化,使学生可自主参与学习,在更为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操作要点等。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高中生物教学方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生物实验与多媒体技术融合

对于生物学科教学来说,其是一种基础自然科学,将实验作为核心,但是传统教育教学开展并未进行实验课程,仅通过理论知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此种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需重视生物实验,并将其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生物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难度,若仅依靠填鸭式学习方法,学生只能被动性掌握并熟记知识内容,即使教师反复讲解理论知识,学生理解也存在一知半解情况,由此可见生物实验的重要性。将生物实验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教师在开展生物实验教学之前,利用flash动画或者播放视频的方式带领学生观看实验内容以及方法,并在此过程中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注意事项,随后带领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例如,在进行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提前制作动画演示,带领学生进行观察并留下直观印象,随后教师为学生提供时间进行实验操作,此时教师以引导者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应指导,保证实验规范性。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将实验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使得学生在实验中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内容,并提升动手操作能力。

二、引进合作教学模式

在新课标背景下,需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体,此时可引进合作教学模式,以此为基础开展教育教学,但是教师需进行引导,虽高中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自控力,但是教师也需从旁引导,避免讨论过程中出现未讨论课程内容的情况。

(一)设计合作讨论素材

为保证合作教学效果,教师需先了解教材内容,以教材为基础设计讨论素材,包括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实验、技能训练以及探究等内容,使得学生有目的地开展讨论[1]。在此过程中,除进行合作讨论以外,教师还需重点关注学生动手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同时,对知识要点以及讨论要点进行归纳与整理,通过此种方式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的过程中也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以此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生物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在设计合作讨论素材的过程中,教师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融合,通过此种方式,不仅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探究

在实际开展合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重视科学探究过程,以此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对于生物学科来说,其是以实验为基础而形成的一门课程,因此科学探究是其重要内容。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合理规划,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方案设计、过程观察、实验记录、内容讨论以及结果分析,以此实现新课标培养学生“过程与方法”理念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需做好课前导入,随后开展合作探究。

三、合理安排课时

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教学内容较多,学习压力相对来说比较大,在新课标背景下,教师为进一步提升教学有效性,需对课时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保证课时内容之间连贯性。

(一)明确新课标内容

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教学部门提出了新课程标准,其指出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摒弃传统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并优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2]。在此背景下,教育部门对生物课程进行优化,并将其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效性融合,转变传统教学课程大纲内容,使得整体课程教学内容更为基础,提升课程内容适用性,随后根据其他学科课时对生物课时进行优化。

(二)培养学科素质

在新课标背景下,需重视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也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需将其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培养学科素质的目的。现阶段,在实际开展生物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学需规划学科课时,包括学科知识、实验方法以及问题解决手段,在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在此背景下,需规划理论知识与实践课堂课时比例,进一步提升生物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将其与合作教学进行有效融合,通过讨论以及情境教学开展学习,培养学生学科素质。

总而言之,在进行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规划生物课时,需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实际生活以及教学情况,对生物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与优化,摒弃传统课程安排,妥善安排合作讨论、探究等课时,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内容较多,课业压力较大,因此教师需在课前做好教学方案设计,保证课程教学的规范化以及有效性。教学方案主要是指课堂总体规划,其是保证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课程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3]。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先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课程标准以及教学大纲,首先需明确教学目标,随后以此为核心开展课程教学;其次教师需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理解能力、认知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以此保证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内容;最后,教师需明确生物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以及知识背景,随后选择更为恰当教学方法。在科学教学方法的支持下,从根本上提升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阶段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进一步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保证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引进合作教学模式、合理安排课时、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将生物实验与多媒体技术进行有效融合,以此保证生物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太银.如何提高新《课标》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7):0164-0166.

[2]彭凌才.新《课标》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3(7):0138-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