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1345”三全育人工作模式

作者

姚雅锋 彭子建

福建省泉州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进入新时代,学校思政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通过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积极探索紧扣“立德树人”核心、实施“三阶递进”工程、建构“四方协同”格局、创新“五轮驱动”举措的“1345”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培育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华民族共同体;三全育人。

一、实施背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它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基于学校多元办学实际,特别是自2010年起承办西藏班,结合藏族学生日常交流困难、课程学习薄弱、适应能力不足、家庭经济困难等问题,急需构建汉藏学生融合教育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模式,全面推进学校“三全育人”改革。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致力于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1345”三全育人工作模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新时代大思政格局,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紧扣“立德树人”核心,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学校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 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通过以德润心、以智育人、以体强身、以美培元、以劳励志,画出最大同心圆,打造三全育人工作新高度。每年3月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一次主题思政课、主题班会或团日活动、主题文创作品展示、主题演讲、主题实践、手拉手结对子“六个一”活动,让全体师生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携手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实施“三阶递进”工程,搭建全程育人“成长梯”

学生入学后分年级明确阶段目标,实施“三阶递进”工程(图3),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年级立足“有形”,实施立德铸魂工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一个核心”“三个学堂(红色学堂、线上学堂、青春学堂)”“N个阵地”的“1+3+N”立德铸魂培育体系,引导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信仰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年级立足“有感”,实施强技砺能工程。以德技并修为根本,以强技砺能为抓手,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充分发挥4间名师工作室、21个学生社团、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践行者,引领学生强技能、增本领、勇争先。三年级立足“有效”,实施出彩人生工程。以实现出彩人生为目标,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比赛、职业教育活动周、工匠精神培育等方面入手,增强学生担当和奉献意识,引导学生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传播者,努力让每个职校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建构“四方协同”格局,强化全员育人“磁力场”

学校建立家校企社“四方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校内纵向贯穿到底、校外横向覆盖到边的全员育人共同体。一是学校全员联动育人。打造思政讲师团、闽南文化讲师团、企业德育导师等,开设“党史学习大讲堂”“校长思政讲堂”“主题团课”等30余场,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引路人、护航人和守护人。二是家校携手协同育人。推进家校联动机制,组建家长委员会,建立“普访、专访、随访”家访工作机制,举办“家校共育,护航成长”经验分享会和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等20余场,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三是校企融合精准育人。聘请6名企业德育导师,激励学生向劳模工匠学习。与北京新大陆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泉州信和幼儿园、泉州市南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等52家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校企人才共育。四是校社共建实践育人。学校秉承“资源共享、人才共育、优势互助、互助共赢”理念,与社区共建“党建+”邻里中心活动8个项目、复兴少年宫、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基地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承、文明创城、志愿服务、民族团结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四)创新“五轮驱动”举措,形成全方位育人“聚能环”

学校积极推进“五育并举”实践改革,通过“五轮驱动”力促“三全育人”工作提质创新。一是文化浸润“凝心”。学校凝练“一训三风”,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闽南优秀文化,开展文化艺术节、读书节、校园课本剧、体育节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打造“一月一主题,一社一特色”的校园文化。二是先进榜样“塑形”。学校实施“139”党建带师建工程,开展“最美教师”评选活动,塑造名师示范引领;学校先后有4名同学被评为全国“最美中职生”,1名同学被评为福建省“最美中职生”,深入宣传励志学生、最美学生、新时代好少年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实践育人“壮骨”。学校践行“知行合一”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2023年汉藏师生组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超450场,时长超23000小时,学校先后荣获泉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泉州市青年志愿服务优秀团体、福建省“志愿汇之星”组织奖等多项荣誉。四是民族团结“强肌”。学校2010年承办西藏班以来,精心打造雄鹰读书社,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为依托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特色活动,开展党员教师与藏族学生“手拉手”结对帮扶,浇开民族团结之花。承办至今,已有132名藏生考上高职院校,毕业后成为美丽新西藏的建设者。五是创新创业“添翼”。学校建立双创导师团队,完善双创课程体系,举办校内双创大赛,引入企业双创项目,学生参加市省级及以上双创比赛获奖10余项,以赛促学,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三、成果成效

(一)育人成效不断彰显,成才典型纷纷涌现

2015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2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3个;参加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31个、二等奖48个、三等奖37个。高职分类招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逐年提升,2023年共有89位学生上本科控制线,专科上线率100%。2021级西藏班获评2023年度西藏自治区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班级”。

(二)育人队伍不断壮大,思政队伍强政精业

学校现有2个获批省级立项培育的名班主任工作室。教师参加全国班主任能力比赛获得三等奖1个,全省班主任能力比赛获得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陈志雄主持的《党建+师建:高质量教师队伍赋能机制创新实践》荣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三)育人体系不断完善,形成示范辐射作用

学校《三全育人提素养,立德树人润无声——“1355”德育工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案例入选第二批福建省“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典型案例,在校内外产生广泛的辐射和影响力,相关做法在校内外作交流经验。

课题项目:本文是2023年福建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助力国家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的成果,课题编号:ZB202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