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与“学”的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作者

赵映霞

广州商学院经济学院 广东广州 511363

摘要:“万众皆媒”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深入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建立互联网教育平台的急迫性日益凸显。构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应遵循“师之道”的客观性、“育人”的时效可全面性、“教”与“学”要求的结合性,强化其社会服务职能,提高其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

关键词:网络思政;现实困境;对策;基本遵循

在“万众皆媒”时代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即将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高校教师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政育人工作,积极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新媒体网络互动与交流平台,矫正不良网络行为习惯,以提高网络思政育人效果,契合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目标。因此,在高校中,教师应努力探索出一条全新的互联网思政育人之路,主动投身到为互联网思政教育贡献力量的新媒体融合工作中来,更好地培养出许许多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网络思政的现实困境

(一)“三育人”理念下的传统思政模式

当前,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与“服务育人”被频繁提及,这三者构成了高校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基石与前提。此模式立足于高校工作人员的基本构成。在我国高校中,教师队伍、行政团队及工勤人员是构成高校主体力量的核心。从教师的视角出发,需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与主渠道的作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推动其高效建设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紧密结合教育内容与课堂设计,还需融入政治、历史、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等理论讲解,同时注重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与立德树人目标的衔接与引导,将其置于首要位置。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校园生活在网络空间得到了多元化、个性化的满足,这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模式,也深刻影响了学校的日常管理方式。这种变革对传统的教学、管理、服务以及育人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促使高校必须重新审视并适应这一新的教育环境。

(二)时间碎片化带来的困惑

政职能对育人工作造成挤压,在高等教育机构中,行政部门掌握教学资源并拥有广泛权利。行政事务繁多、计划性不足和流程程序化,严重影响教师和学生生活。教师因繁重的行政任务而成为“填表教师”、“报账教师”和“开会教师”,面临巨大困扰。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以井喷式的方式出现在刚进入校园的新生们眼前。由于参加太多活动,学生常常会与他们原本固定的学习时间相抵触,一些学生常常会选择逃课,不愿意放弃这些学生组织活动。其次,信息科技日益发达,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让通讯科技发展,一方面为学生及教师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让本就紧张学习时间变得更加零碎。智能化工具、碎片化时间以及多样化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对教师和学生造成困扰,这导致教师很难真正地专注于工作研究之中。“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学生面对大量的信息却无法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这样的阅读所得到的只会是“碎片式”的知识;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教学的特殊性,使学生丧失了对网络教学的认识,影响了他们对网络教学理论知识的正确认识。

二、高校网络思政优化路径探究

(一)播撒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彰显立德树人鲜亮底色

高校可以依托线上组建教学群,以网络为载体组织学生进行红色阅读。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社交软件,如抖音拍摄宣传征兵、志愿者服务、主题团日纪实等视频,这个类别的视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彰显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家国情怀。推出“选树”人物故事,用朋辈教育引导朋辈,积极开展诸如学习讲坛、学习沙龙、考学典型、入伍宣讲、心中的志愿者等典型塑造,将深奥难解的“大道理”,转变成高校学生喜欢听的“小道理”。让学生聆听自己对新时代的感悟,加强师生交流,引导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可以在网上拍摄微电影《我和我的共青团》、《我和我的学校》、《我和我的家乡》等。

(二)挖掘社会热点,协同育人,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

网上的一个简单热点话题,一旦处理不好,就有可能演变为一场社会舆情事件,所以,高校教师必须时刻警惕这些简单的热点话题。首先,要对当前的社会热点事件保持高度敏感度,并对其进行及时的解读、研判与价值引导,从而有效化解其中一些事件所带来的消极效应,这也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次,教师要把正确的价值观植入同学们的心中,让同学们能够明辨是非,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他们的实际生活中,让他们的行为变得更加鲜明,用实际行动引领社会前进。最后,高校教职人员要密切关注当前的社会热点话题,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增强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以热门话题为切入点,组织学生将当前“线上”的热门话题转化到线下的分组研讨中,并邀请专家和相关专业的教师对其进行评论,形成有自己见解、自己态度的深刻见解。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要挖掘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思政要点,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总结、升华和凝练,以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思辨能力,引导学生争当文明网络监督员。

(三) 借助舆情事件,靶向育人,变“危”为“机”,精准施策

在应对网上舆情相关事件的过程中,高校要注意“三个到位”:一是要从应对层面上,迅速做出反应,回应到位;二是从意识层面上来看,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位;三是从实际操作角度上来看,需采取相应措施。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高校教师应以辨证的眼光审视其潜在的危险性,以“危”结合“机”,化“危”为“机”,此“机”即“教育之机”,高校教师要紧紧抓住舆情事件一闪而过的教育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网络舆情观和价值取向观。在日常的主题班会教育过程中,能够对舆情事件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发生。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要主动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学生的密切联系,为做好当前形势下的高校教师政治思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教师要大力营造网络思政教育氛围,通过逐步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提高教、学水平,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思政教育理念,优化思政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华华. 高职院校推进“四大课堂”融合的网络思政教育体系实践研究——以L学院为例 [J]. 才智, 2024, (29): 33-36.

[2]郑淼文,赵曾臻. 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全媒体矩阵建设路径研究 [J]. 才智, 2024, (27): 39-42.

作者简介:赵映霞,  女,汉族  1979.5月,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