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石柳 刘若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摘要: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核心能力之一。本文探讨了提升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路径,包括构建数字素养“评价-培训”动态循环提升机制、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标准、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定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旨在提升湖南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更多具备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

关键词: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交往和学习方式。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提升下一代的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高校教师作为教育创新的核心力量,其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为培养具备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贡献力量。

1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形成发展的机理

本文从动机视角出发,结合技术接受与使用统一理论模型(UTAUT)和自我决定理论(SDT),构建一个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形成发展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旨在从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便利条件、内在动机、发展意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形成发展的影响。

1.1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UTAUT模型,识别关键变量: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绩效期望指的是个体认为使用某项技术能够提高其工作绩效的程度;努力期望则涉及个体认为使用技术所需付出的努力程度;社会影响是指个体感受到的来自周围人(如同事、领导)的影响;便利条件则关注个体认为使用技术所需的资源和支持是否充足。

结合SDT理论,引入内在动机和发展意向两个变量。内在动机指的是个体出于自身兴趣、满足感等内部因素而行动的倾向;发展意向则是个体对未来专业发展的期望和规划。

1.2外在动机的影响

(1)绩效期望。高校教师若认为提升数字素养能够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他们便会有更强的动力去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这种正向反馈会进一步强化他们提升数字素养的意愿。

(2)努力期望。当教师认为学习和使用数字技术并不复杂,所需付出的努力在可接受范围内时,他们更可能采取积极的学习行动。因此,提供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对于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

(3)社会影响。来自同事、领导以及学术界的认可和支持,对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具有显著影响。当周围人都积极采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和研究时,个体教师也会受到激励,从而加快自身数字素养的提升。

(4)便利条件。学校提供的技术资源和支持,如先进的数字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料,以及专业的技术支持团队,都是促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重要条件。

1.3内在动机的影响

(1)内在动机。教师对数字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通过技术解决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成就感,是推动他们提升数字素养的内在动力。当教师真正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潜力和价值时,他们会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

(2)发展意向。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规划和期望,也会影响他们提升数字素养的意愿。那些希望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大成就的教师,更可能将数字素养视为实现职业目标的重要工具,从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实践。

1.4数字素养形成发展的机理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共同作用。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作为外在动机的四个关键变量,通过提供正向激励和支持,激发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意愿。而内在动机则通过激发教师的兴趣和成就感,以及明确的发展意向,进一步推动他们积极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技术支持和激励机制,帮助他们不断提升数字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需求。同时,教师也应主动拥抱技术变革,积极参与数字素养培训和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2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路径

2.1构建数字素养“评价-培训”动态循环提升机制

(1)完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数字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运用数字技术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适应社会变革的能力。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对于评估和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该指标体系应包括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数字化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一是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教师应具备熟练运用各种数字化工具和平台的能力,包括计算机操作、网络使用、常用办公软件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的能力。二是数字信息获取能力。教师应具备高效获取和利用网络中的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搜索引擎使用、学术数据库检索、网络调研等技能,以及数字化图书馆使用技能、学术文献检索和分析技能等。三是数字化沟通交流能力。教师应掌握数字化沟通交流技能,包括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的使用,以及数字化课堂互动和数字化评价与反馈等技能。

(2)利用评价手段为数字素养培训提供落地抓手

通过构建完善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充分利用“评价”这一手段,为数字素养培训提供落地的抓手。通过定期对教师进行数字素养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不足,明确提升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数字素养培训。

具体而言,一是制定详细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数字素养的构成要素,制定详细的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项指标的具体要求和评估标准。二是建立评价组织机构。建立专门的评价组织机构,负责评价指标的实施和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指导。该机构应由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专家和教师组成,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三是实施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等,对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评价。同时,要制定详细的评价流程和操作指南,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提升“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

通过构建数字素养“评价-培训”动态循环提升机制,可以提升教师的“绩效期望”和“努力期望”,促进高校教师形成数字素养发展意向。绩效期望是指教师对通过提升数字素养所能获得的工作绩效和成果的预期,而努力期望则是指教师对提升数字素养所需付出的努力和时间的预期。一是要明确绩效目标。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使教师明确提升数字素养所能带来的工作绩效和成果,从而增强绩效期望。二是要提供培训支持。根据评价结果,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数字素养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和工具,降低提升数字素养的难度,从而增强努力期望。

2.2 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标准

(1)将教师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资格认证

将教师数字素养纳入教师资格认证,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将数字素养作为教师资格认证的重要条件,可以促使教师在入职前就具备一定的数字素养水平,为后续的数字化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标准

为了提升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意向,需要创新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标准,使评估更加科学、全面和具有针对性。一是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在评估标准中,除了考察教师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外,还应注重考察其在实际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数字素养应用能力。二是要强调持续学习和创新。鼓励教师持续学习和创新,将数字素养作为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评估标准中,可以加入对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持续学习和创新成果的考察。

(3)加强数字素养提升的宣传引导

通过加强数字素养提升的宣传引导,可以提升湖南高校教师对数字素养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动力。首先要定期开展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向教师普及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和提升方法,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意识。其次要树立典型示范。通过表彰和奖励在数字素养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典型示范,激励其他教师积极提升数字素养。

2.3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优质数字资源

为了提升湖南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需要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优质数字资源。一是要加强智慧校园建设。高校应大力加强智慧校园顶层设计,科学编制智慧校园建设规划,聚力打造安全可靠、高度集成、业务融通、数据共享、高效便捷的智慧校园新业态。二是要搭建数字化运营平台。高校应完善数字化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等工作环境,为教师提供数字化教学、科研平台等,让教师在平台中综合运用各种数字化资源,拓宽数字化视野。三是要充实数字资源。高校应加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资源的精准化建设,建强优质数字资源,让教师“时时可学,处处可学”。数字资源建设要注重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多样化需求;要发挥群智力量,实行多主体协同共建;要实行多渠道协同、一站式供给。

(2)创造培养数字素养的“便利条件”

首先,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通过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在线课程等,为教师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字资源,满足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的需求。其次,要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通过搭建数字化交流平台,如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数字素养。此外,还应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通过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必要的数字技术和工具,提高他们的数字素养水平。

2.4制定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制度

(1)依据个体异质性制定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制度

不同教师群体的个体异质性较大,他们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在制定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异质性,结合“自主需要”“相对胜任需要”和“关联需要”三个因素,制定符合教师特点的考核与激励制度。自主需要指尊重教师的自主选择权,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发展机会。相对胜任需要是指根据教师的实际能力和工作表现,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和奖励机制,使教师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关联需要是指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氛围,使教师能够在相互支持和帮助中共同成长。

3 结论

提升湖南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培养高素质数字化人才的关键。通过构建数字素养“评价-培训”动态循环提升机制、创新教师数字素养微认证评估标准、加快推进数字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制定差异化考核与激励制度等路径,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激发其内在学习动力和创新潜能。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革新,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政府、学校、教师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寒冰,余淑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以研训专业化为底色的数字化实践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3,44(08):115-121.

[2]牛旭峰,夏海鹰.循证视域下微认证助力教师数字素养提升:价值意蕴、运行机理、发展路径[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3(04):61-6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批准号 : XJK24BXX001)。

作者简介:石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刘若斯,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