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研究

作者

石柳 刘若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本文旨在研究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对湖南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结构差异和异质性。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提升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策略和建议,为制定差异化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专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字素养已成为高校教师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数字素养不仅关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因此,研究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对于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方向。本研究基于该标准,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湖南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进行综合评价,旨在揭示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为制定差异化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设计

本研究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从被调查者基本信息以及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等维度设计调查问卷。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题,即“非常不符合”、“不符合”、“一般”、“符合”、“非常符合”,分别赋值为1、2、3、4、5,分数越高,表示教师的数字素养越高。

(二)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湖南省内多所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样本涵盖了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和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地级市)的高校教师。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借助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验证,采用KMO值、Cronbach α系数和Bartlett球形检验等方法。在此基础上,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其次,基于调查数据,分析比较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维度的结构差异。最后,分别以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地级市)等为自变量,以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渐进F分布检验方法(Welch检验),检验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异质性。

三、研究结果

(一)整体水平评价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整体水平评价。KMO值为0.893,Cronbach α系数为0.946,Bartlett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均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从整体来看,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平均得分为3.26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数字化意识维度得分最高,为3.54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维度得分次之,为3.32分;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维度得分相近,分别为3.18分和3.16分;专业发展维度得分最低,为2.98分。标准差反映了教师之间的分数差异,其中专业发展维度的标准差最大,说明教师在该维度上的分数差异较大。

(二)结构差异分析

基于调查数据,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5个维度的结构差异进行分析。

1. 数字化意识

数字化意识维度主要考察教师对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中重要性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认识到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积极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态。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的认识不够深入,缺乏主动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的意识。

2.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

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维度主要考察教师掌握数字技术的程度和应用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掌握了一定的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能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基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短板,如缺乏高级数据分析技能、编程技能等。

3. 数字化应用

数字化应用维度主要考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和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技术,如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在线教学平台等。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在数字化应用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创新性的数字化教学方法、难以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

4. 数字社会责任

数字社会责任维度主要考察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时是否具备责任感和道德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在使用数字技术时能够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注重保护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在数字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和管理、对数字伦理的认识不够深入等。

5. 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维度主要考察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持续学习和成长能力。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能够认识到数字素养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学习活动。然而,仍有部分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不足,如缺乏持续学习的动力和时间、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等。

(三)异质性分析

接下来,本文分别以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所在学校地理位置(地级市)等为自变量,以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及各维度得分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1. 性别

不同性别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男性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女性教师,而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则相对较低。这可能与男性教师更倾向于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更注重实践和创新有关。

2. 年龄

不同年龄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年轻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年长教师,而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则相对较低。这可能与年轻教师更容易接受新技术、更注重个人成长和发展有关。

3. 教龄

不同教龄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差异。教龄较短的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而教龄较长的教师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这可能与教龄较短的教师更注重学习和应用新技术、而教龄较长的教师更注重教学经验和个人成长有关。

4. 学历

不同学历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差异。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而硕士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这可能与博士学历的教师更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而硕士及以下学历的教师更注重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有关。

5. 职称

不同职称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差异。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而中级职称的教师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这可能与高级职称的教师更注重学术地位和职业发展、而中级职称的教师更注重教学实践和个人成长有关。

6. 任教学科

不同任教学科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差异。理工科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而文科教师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这可能与理工科教师更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而文科教师更注重人文素养和学科特点有关。

7. 所在学校地理位置

不同地理位置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差异。位于省会城市的高校教师在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和数字社会责任三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而位于地级市的高校教师在数字化意识和专业发展两个维度的得分较高。这可能与省会城市的高校拥有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而地级市的高校更注重教学实践和区域发展有关。

四、讨论

(一)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从整体来看,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平均得分为3.26分,处于中等水平。这表明湖南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专业发展维度上,教师的得分较低,说明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的持续学习和成长能力有待加强。

(二)结构差异显著

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在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五个维度上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这可能与教师的个人背景、学科特点、工作环境等因素有关。因此,在制定提升策略时,需要针对不同维度的短板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和支持。

(三)异质性明显

不同性别、年龄、教龄、学历、职称、任教学科和所在学校地理位置的高校教师在数字素养方面存在显著的异质性。这表明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存在不均衡性,需要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提升策略。

五、提升策略与建议

(一)加强培训与学习

针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的问题,建议加强培训与学习。通过组织专题培训、工作坊、在线课程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水平。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究活动,拓宽视野,了解最新的数字技术和教育理念。

(二)完善评价体系

针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结构差异显著的问题,建议完善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数字素养评价体系,将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和专业发展等维度纳入评价范围。通过定期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了解自身的数字素养水平和发展方向,促进教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制定差异化提升政策

针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异质性明显的问题,建议制定差异化提升政策。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提升策略和措施。例如,对于年轻教师,可以加强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年长教师,可以注重经验总结和传承;对于理工科教师,可以加强跨学科合作和创新研究;对于文科教师,可以注重人文素养和学科特点的融合等。

(四)加强资源建设

加强资源建设是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保障。建议湖南各高校加大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投入,建设高质量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包括数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在线课程等。同时,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交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通过对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进行研究,发现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存在结构差异和异质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加强培训与学习、完善评价体系、制定差异化提升政策、加强资源建设、鼓励创新与实践以及加强合作与交流等策略和建议。

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持续改革,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重要性将日益凸显。因此,需要持续关注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发展动态,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和提升策略,为高等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实践案例,推动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灵青.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与突破路径——基于全国9405名中小学教师的测评[J].中国电化教育,2023(12):113-120.

[2]葛文双,韩锡斌.数字时代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测量问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7, 38(06):123-128.

[3]杨爽,周志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构建研究[J].现代情报,2019, 39(03): 59-68+100.

[4]韩锡斌,葛文双.中国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8(07):53-59.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湖南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实然状态、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研究”(批准号 : XJK24BXX001)。

作者简介:石柳,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刘若斯,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