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杨涛

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 81000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 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包括设计阶段的方案优化、施工阶段的进度与质量控制以及运营维护阶段的设施管理。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阐述了 BIM 技术在提高水利工程设计质量、施工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方面的显著优势,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BIM 技术;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设计与管理

一、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管理的质量与效率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BIM 技术作为一种创新的数字化工具,正逐渐在水利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BIM 技术通过创建和整合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信息模型,实现了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管理,为水利工程的高质量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应用

(一)三维可视化设计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主要依赖于二维图纸,难以直观地展现工程的整体形态和空间关系。BIM 技术的引入实现了水利工程的三维可视化设计,设计师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构建工程模型,包括大坝、渠道、水闸等建筑物。通过三维模型,设计师能够更加清晰地观察工程的各个细节,及时发现设计中的冲突和问题。

(二)参数化设计

BIM 技术支持参数化设计,设计师可以通过定义参数来控制工程模型的形状、尺寸和属性。参数化设计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还保证了设计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三)协同设计

水利工程设计通常涉及多个专业,如水利、结构、地质、电气等。传统的设计方式各专业之间沟通协调困难,容易出现信息不一致和设计冲突。BIM 技术为多专业协同设计提供了平台,不同专业的设计师可以在同一个 BIM 模型中进行设计工作,实时共享和交流设计信息。通过协同设计,各专业能够更好地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设计冲突,提高设计质量。

(四)设计方案优化

基于 BIM 技术的三维模型和分析功能,设计师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多方面的优化。例如,通过水流模拟分析,优化水工建筑物的体型和布置,减少水流阻力,提高工程的过流能力和效率;通过结构分析,优化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材料选择,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此外,BIM 技术还可以结合环境影响评估,优化工程的布局和设计,减少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阶段的应用

(一)施工进度模拟

在水利工程施工前,利用 BIM 技术可以创建施工进度计划与三维模型的关联,实现施工进度的模拟。通过施工进度模拟,施工人员可以直观地了解整个工程的施工过程和关键节点,提前发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施工质量控制

BIM 技术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将施工质量标准和规范嵌入 BIM 模型中,施工人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随时查阅和参考,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同时,利用 BIM 模型可以进行施工工艺的模拟和优化,提前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通过 BIM 技术模拟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和振捣工艺,可以确定最佳的浇筑顺序和振捣时间,避免出现混凝土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此外,结合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施工材料和构配件的质量追溯,确保使用的材料和构配件符合质量要求。

(三)施工成本管理

BIM 技术可以帮助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成本的精细化管理。通过 BIM 模型可以准确计算工程量,为成本预算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可以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动态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成本偏差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例如,在渠道衬砌施工中,利用 BIM 模型可以精确计算混凝土、钢筋等材料的用量,根据市场价格制定成本预算。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比实际消耗的材料量和预算量,可以及时发现成本超支的原因,如材料浪费、施工工艺不合理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降低施工成本。

(四)施工安全管理

水利工程施工往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BIM 技术可以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创建施工场地的三维模型,结合安全规范和标准,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分析和评估,提前发现安全隐患。例如,在大坝施工现场,利用 BIM 模型可以分析施工机械的作业半径和高空作业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同时,利用 BIM 技术还可以进行安全培训和交底,通过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让施工人员身临其境地感受施工现场的安全风险,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运营维护阶段的应用

(一)设施管理

在水利工程运营维护阶段,BIM 技术可以用于设施管理,建立工程设施的数字化档案。通过将工程设施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信息整合到 BIM 模型中,管理人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和获取设施的相关信息,如设备型号、安装位置、维护记录等。同时,利用 BIM 模型可以对设施进行可视化管理,直观地了解设施的运行状态和空间位置,提高设施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在泵站运营维护中,管理人员可以通过 BIM 模型快速定位设备的故障位置,查询设备的维修手册和历史维修记录,及时安排维修人员进行维修,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泵站的运行效率。

(二)运行监控

结合物联网技术,BIM 模型可以与传感器、监测设备等进行集成,实现对水利工程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通过传感器采集工程的水位、流量、压力、温度等运行数据,并将这些数据实时传输到 BIM 模型中,管理人员可以在模型中直观地看到工程的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在大坝运行监控中,通过在坝体上安装应力应变传感器、渗压计等监测设备,将监测数据与 BIM 模型进行集成,可以实时监测坝体的应力分布和渗流情况,确保大坝的安全运行。

(三)维护计划制定

基于 BIM 模型和工程设施的运行数据,管理人员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维护计划。通过分析设施的使用年限、维修记录和运行状态等信息,预测设施的故障发生时间和维护需求,提前安排维护工作。例如,对于水闸的启闭设备,根据其运行次数和维修历史,利用 BIM 技术可以预测设备的维护周期和维护内容,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BIM 技术还可以对维护工作进行模拟和优化,合理安排维护人员和维护设备,提高维护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五、结论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设计与管理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在设计阶段的三维可视化设计、参数化设计、协同设计和方案优化,施工阶段的进度模拟、质量控制、成本管理和安全管理,以及运营维护阶段的设施管理、运行监控、维护计划制定和应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BIM 技术有效地提高了水利工程的设计质量、施工效率和运营管理水平,实现了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然而,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仍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推动 BIM 技术与水利工程的深度融合,为水利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飞, 张社荣.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2020, 40(3): 85 - 92.

[2] 李炎隆, 王正中, 司政. 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与施工中的应用[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9, 30(2): 169 - 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