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祁筱迪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 辽宁省葫芦岛市 125001
摘 要: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高校思政课作为培养新时代青年学子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责任感的主要途径,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促进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不但需紧跟时代脉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还需要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深度融合,激发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深入剖析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旨在构建更加贴合乡村振兴实际、富有成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探索
一、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石。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既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又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将教学内容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
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教材,不但能丰富思政课的教育资源,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乡村振兴[1]。传统思政课过于重视讲授理论知识,而乡村振兴有效丰富思政课的实践案例和素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参与乡村振兴的具体项目,直观观看乡村的变迁与发展,体验农民的生活与劳作,从而深刻理解党的政策方针在乡村的落地生根,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使理论知识更加贴近实际,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文化、生态、治理等多方面的综合提升,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在参与乡村振兴实践的过程中,能让学生深刻感受乡村的魅力和潜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面对乡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有效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更加关注社会、关心民生,积极投身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2]。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研究
(一)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厚植家国情怀根基
乡土文化是乡村的灵魂,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民俗风情、地域特色和价值观念,所以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乡土文化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的主要途径[3]。因此,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乡土文化的挖掘、整理与传承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在心中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乡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参与农事活动,如耕种、收割、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亲身体验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不仅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劳动的乐趣,更能深刻领悟乡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记录并整理乡土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脉络,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思考,探讨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促使他们成为乡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
(二)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实践教学渠道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应积极探索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共同开发思政课实践教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乡村、了解乡村的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了解乡村发展的现状和需求,从而增强服务乡村的意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利用校企合作的优势,举办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乡村规划、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实际工作,更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如,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团”,由思政课教师与农业企业专家联合带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作为调研基地,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乡村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探讨适合当地特点的乡村振兴路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可以采用“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打破时空限制,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到实践教学中[4]。同时,教师可以推行“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创新,有效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如,教师设计“乡村文化挖掘与传承”项目,引导学生深入调查乡村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借助数字化工具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同时,组建跨学科的研究小组,结合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重视角,对乡村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古建筑风貌、口头传说等进行系统梳理,并利用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渠道,进行线上线下的宣传与推广,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的活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与参与。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需要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需求,不断探索与创新,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出既有深厚家国情怀又具备扎实实践能力的新时代青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强化乡土文化教育、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等措施的实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有力推动者。
参考文献:
[1]张楠.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院校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乡村振兴虚拟仿真实践课程为例[J].河南农业,2022,(33):22-24.
[2]关诗雯.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05):395-400.
[3]石丽琴.“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3,(03):163-167.
[4]李晓晓.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新路径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0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