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辽宁高校传承雷锋精神构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研究

作者

董娇 徐薇

大连艺术学院 116600

摘要:所谓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姓名命名、通过雷锋的事迹所呈现出的精神力量为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当前,雷锋精神已经超越了特定的历史境遇,逐渐衍生出多方面、多层次的意寓与内涵。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育人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也能彰显高校铸魂育人的根本宗旨。

关键词:高校、雷锋精神、思政育人

雷锋精神作为红色基因之一,为民族自立自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文化保障。高校通过传承雷锋精神,进行思政铸魂,可以有效地净化校园风气,荡涤不良浊气,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与思想情操,是进一步弘扬社会良好风气的必然要求。

一、“雷锋精神”所具备的时代价值

所谓雷锋精神,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挖掘他所具有的精神力量,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和发扬,从而形成的一种精神力量。在新时代,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历久弥新。它为社会树立了高尚的道德标杆,激励人们向上向善,有助于提升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为社会培养可堪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动力;它倡导人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关注他人的需求,有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它鼓励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计个人得失,激励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追求卓越,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雷锋精神”在思政育人机制架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冲击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理想信念不清、社会责任淡薄、学习劲头不足、勤俭意识薄弱等问题。大部分学生只知晓学雷锋日,但是并未真正理解为何学、如何学、怎么学等问题,对于雷锋精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何谈内心素养的丰富与提升。

1. 高校雷锋精神培育氛围不够浓厚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时,存在培育氛围不够浓厚,培育过程阶段化的问题。在整个培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雷锋三月来,四月走”的现象,学生学习的劲头不足,学习氛围不浓厚,未能形成全员学习的凝聚力。对于大部分学生群体而言,更多的为被动式学习,为参加活动而学习,并未真正领悟雷锋精神的内涵,也未形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高校雷锋精神培育过程存在形式化

由于部分高校在培育雷锋精神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形式,所以导致学生对于培育活动不认同,不理解。由于缺乏精神内核的推广,整个活动只浮于表面,所以很多学生对于雷锋精神的认知比较表面化,很多学生反应,他们认为 “雷锋精神就是做好人好事。”还有同学认为雷锋精神已经过时了。从这些表相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高校的培育过程比较片面,并未反映出明显的育人效果,未能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不断丰富的精神内涵。

3. 部分教师对大学生雷锋精神培育手段缺乏影响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化,其中有部分教师自身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就不够深入,何谈对学生进行雷锋精神的传授,即使教授,也只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教育活动也缺乏感染力和生动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出现 “不理解、不认同”的现象。而且,部分教师未将雷锋精神中所蕴含的高尚品德和精神特质融入到自身生活与教育教学工作中,甚至有些老师做出有辱师德师风的事情,所以,在引领学生学习雷锋精神中存在影响力不足的问题。

4. 部分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动机问题有待于教育引导

当代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流趋势是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参与活动功利化等现象的出现。很多同学把学雷锋与学院的评奖评优等活动挂钩,凸显了“实用主义”的影响。这样功利性的学习,使他们缺少情感上的投入,产生言行不一的结果。

三、传承“雷锋精神”构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的路径

(一)以制度为指南,营造培育氛围

雷锋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与时代价值,传承雷锋精神,是构建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传承雷锋精神,要以完善的制度为指南,要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依托,要以有效的激励机制为约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学习雷锋运动化现象的出现。因此,高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准则,以制度为指南,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

(二)以创新为载体,强化实践自觉

价值理念的生成绝不能凭空产生,它与现实的生产生活有着必要的联系,实践是进行科学知识建构的有效途径。随着时代的进步,弘扬雷锋精神也不能只拘泥于原有的传统模式,应该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从实处着手,抓好创新载体,以丰富多元的实践平台为渠道,推动学生对雷锋精神的知行合一,使其既能外化于行,更能内化于心。

(三)以文化为途径,提升精神内涵

高校传承雷锋精神,构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也应该以文化为途径,创新思路,拓宽传播渠道,使雷锋精神的传承活动更富吸引力和感召力,让学生能够真学实学真悟。我们可以将雷锋精神系统化的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之中,通过对雷锋精神的学理性研究,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通过寻找身边的雷锋精神典范,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开展学雷锋社团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设身处地体悟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通过组织排演大型剧目,弘扬雷锋精神,使学生在创、演、排的过程中,对雷锋精神的认知得到升华。

(四) 以政治为引领,强化价值认同

雷锋精神是以科学的思想理论为基础,雷锋同志虽然生命短暂,但是在他这一生中,始终没有放弃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也正是在这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使他不断坚定对党的忠诚、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通过雷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政治引领可以强化价值认同。因此,传承雷锋精神构筑思政育人长效机制的过程中,也要突出政治引领作用,加大学习雷锋精神的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对雷锋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这样才能使雷锋精神的学习与传承扎实和深入。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不仅要加强学生专业素养提升,更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雷锋精神作为红色基因,具备独有的思想引领作用。因此,将雷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育人长效机制,可以使高校更加坚定办学理念,铸牢立德树人的根基。

参考资料:

[1] 刘忠和,杨丽坤. 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 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7.

[2] 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雷锋纪念馆讲话

[3] 仇学平. 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J].理论笔谈,2021.9:38-39.

[4] 江红.高校大学生学雷锋活动长效机制研究[J].山西青年,2016(23):20-21.

[5] 孙超.构建用雷锋精神立德树人的长效机制研究[J].教育周 报.教育论坛,2019(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