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专融合:论通识教育与经济学教学之耦合
卢宇峰
扬州大学商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通识教育能够弥补专业教育之不足。对于经济学教学,通识教育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与经济学教育的耦合与“互通”:一是经济学通识教育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耦合,主要包括理论经济学知识和其他部门经济学知识相互之“通”、经济学知识和经济思想史知识相互之“通”、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发展史知识相互之“通”、经济学知识和其它不同学科知识相互之“通”;二是经济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互通”;第三是经济学学问之内与学问之外的“互通”。最终使学生既能够全面深刻地学习好经济学知识,又能够体悟和培养经济学固有的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成为“完整的人”。
关键词:通识教育;经济学;完整的人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言
教育的具体种类和模式很多,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自由教育和专业教育两大类。[1]当然也有观点认为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大体类同,或大量交叉。[2]这些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共识,即通识教育迥异于专业教育。而专业教育之不足,可以通过通识教育来弥补,并且强化专业教育的效率。即通专融合。[3]本文要探讨的是,如何把通识教育融入经济学专业教育。
通识教育能够提高和增强专业教育的效率和水平,关键在于“通”。对于经济学教育教学,通识教育就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与课程教学的耦合、做好“通”字。下面主要以“当代三大主流经济学”(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为例、也涉及到经济学专业内其它一些课程进行阐述。
1 经济学通识教育与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耦合
不论是对于老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理论经济学和其它相关知识的互通。
1.1 理论经济学知识和其他部门经济学知识之“通”
作为经济学核心课程的三大主流经济学,从课程性质来讲,三大主流经济学是经济学大类的专业基础课,即学好经济学才能为其它部门经济学打好基础,才能学好各种部门经济学。但是反过来说也是成立的:如果把其它部门理论如财政学、金融学、税收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课程通学或了解以后,再回过头学习理论经济学,理解也会深刻的多。作为老师,讲起来也会有游刃有余之感。理论经济学的知识点和其它部门经济学多有交叉,其它部门经济学可以说是这些知识点的扩展和深化。比如财政学很大程度上就是宏观经济学中财政政策部分的内容的扩展、全面和深化;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中的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的内容,也是如此。还有消费经济学和微观、宏观经济学中的消费理论;投资经济学和微、宏观经济学中的资本及投资理论;货币银行学和理论经济学中的价值理论及货币政策理论等等,皆是如此。所以,可以说理论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之间是互“通”的。对于理论经济学的学习,这些部门经济学就属于“通识”,了解和掌握了这些“通识”,再学习理论经济学就会轻松很多,理解的也会更加准确、更加深刻。如果仅仅就理论经济学本身来学习理论经济学,就会有隔靴搔痒、终归理解不透的感觉。所以,要想学好理论经济学,其它各种部门经济学的“通识”必须也要有所学习和了解。
1.2 经济学知识和经济思想史知识之“通”
“读书先读史”。要想很好地理解当下的经济思想和经济理论,就必须弄清楚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来龙去脉。任何理论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要么是过去实践的经验总结,要么是对过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对于前者,就是要懂经济发展史,对于后者,就是要懂经济思想史,要了解该经济理论之前和之后理论的历史变化和发展过程。
具体地说,要弄懂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就必须要多少了解一些英法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因为马克思经济学是在对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之上建立的。其中最显著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斯价值论乃至于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枢纽”【政治经济学】,正是通过对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建立的。
要弄懂新古典经济学,就要对从重商主义、配第革命到斯密的《国富论》,以及后来的米塞斯、哈耶克经济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都要有所了解,其间的传承关系是怎样的,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是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的,都要弄清楚。这样才可能真正地理解(新)古典经济学为什么会得出“市场是好的”的结论、以及现实中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选择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至于凯恩斯经济学也一样,它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凯恩斯革命”建立起来的,但是也不是跟新古典经济学一刀两断。恰恰相反,作为马歇尔教授的学生,凯恩斯所创造的宏观的“总量供求均衡分析”,毫无疑问也得益于马歇尔教授所发明的“局部均衡分析”。而凯恩斯的“市场必然导致失业”结论和“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也是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市场有效”理论及“经济自由主义”的反思和批判基础之上。理解了新古典经济学,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凯恩斯经济学。
所以,经济思想史,其实就是经济理论的背景知识和“通识”。学好这些“通识”,对于理论经济学“专识”的学习、对于理解和掌握理论经济学的内在逻辑,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3 经济学知识和经济发展史知识之“通”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主观要符合客观,即“主观辩证法要符合客观辩证法、自然辩证法”。[4]经济理论是经济现实的反映,经济现实的逻辑决定经济理论的逻辑。
因此,要理解早期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就要知道当时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成就、以及生产力进步、机器化大生产产生的大量产品、需要广阔的市场从而自由贸易这样一个经济背景和历史现实。斯密提出的以“市场效率”理论为核心和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古典经济学理论以及这个理论被英国接受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由这段经济历史现实所决定、并且迎合了这段经济历史现实的需要。这就是流布至今的“自由主义”的源头。另一方面,从当时的市场形态来说,当时垄断还没有产生,市场大体属于自由竞争,竞争比较充分,接近、类似完全竞争市场。这段时期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从效率来说是显著领先于其它类型的经济体,因此可以说是有效率的。斯密看到、并且由此提出了“市场有效”的观点,至于理论上的论证,则是后来马歇尔教授在新古典经济学中完成的。所以,不了解这段经济史,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精髓。
要理解新古典经济学,就要知道新古典经济学的原典是1890年出版的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要知道正是这个时期企业集团、金融资本的出现及其导致的社会贫富分化和阶级矛盾、以及由此所导致的持久的、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这是马歇尔只研究“纯粹经济学”的根本原因。这就导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缺陷:分配理论研究的缺失。这同时给后来的经济学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河:直到今天,分配理论研究的缺失仍然是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最大的不足。因为,说到底,意识形态上的斗争,不外是物质利益对立和斗争的反映;从经济学来说,物质利益的对立和斗争不外是一种分配关系合不合理的问题。所以马歇尔要避开意识形态上的争斗,只研究类似自然科学的“纯粹经济学”,就必然会对分配理论视而不见——避开或绕开分配理论。马歇尔教授正是这么做的。虽然他论证了市场按要素分配及其合理性,但是他罔顾现实中巨大的收入差距和财富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冲突、革命的事实,对这些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的后果视而不见、闭口不谈。鉴于马歇尔新古典经济学强大的影响力和主流正统地位,不再持续、深入关注和研究分配理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传统。这就导致西方主流经济学直到今天一直存在的关于分配理论研究上的先天不足和后天不足。而现实中,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都是因为存在深层次的分配问题。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和解决力的缺乏。这也是2007年次贷危机后西方国家对经济学广泛的质疑和批评的根本原因。另外。19世纪后半期大资本的出现,需要更加专业的企业管理;反过来说,企业管理水平即企业家才能在这段历史时期,对于企业的经营和盈利开始变得极其重要。由此,“企业家才能”作为一个新的生产要素被马歇尔纳入了经济学的要素理论。所以,要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经济学,就要了解和理解这段经济史,还要对过去的、现在的经济现实都要有所了解。
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就要理解进入垄断阶段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和悲惨生活这段经济历史现实。这个现实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起因,也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制度革命理论的原因。
要懂凯恩斯经济学,就一定要了解1929-1933年的大危机这个经济历史现实;这是“凯恩斯革命”的现实背景。正是因为信奉“自由主义”的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大危机的无能为力,才催生了“国家干预市场”的凯恩斯主义。至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凯恩斯失灵”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兴起,就必须联系当时的“滞胀”史。而正是由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滞涨”的无效、以及新古典经济学分析的微观基础的启发,又催生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所以,要想很好地理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就必须要联系和结合当时的经济发展变化的现实史。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理论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理论,先后经历了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随着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生的,要理解这个变化,也必须要联系当时的经济现实。最早是配第提出的土地和劳动“二要素论”。配第说“土地是财富之母、而劳动是财富之父”,这是建立在英国当时的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的经济现实基础之上的。因为当时几乎所有的财富,不外是结合人的劳动以后的、土地上长出来的农产品或土地下挖掘出来的矿产品的加工品。到斯密时代,逐渐进入机器大生产时代,机器的采用决定着利润的多寡,所以,以机器为载体的资本的地位日益突出而被纳入为生产要素之一。到马歇尔时代,如前所述,已经是十九世纪后期,超大企业及企业集团的出现,凸显了管理的重要性,企业管理水平成为企业竞争胜败的关键。于是企业家才能被马歇尔纳入经济学理论为第四大生产要素。而到今天,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出现发展,数据在生产和经营中成为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关键的因素,正在被纳入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很明显,要素理论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现实是密切相关的。
此外演化经济学更是如此。其中很多经济理论就是对经济政策和经济现实的演化的反映和提炼。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史也是经济理论学习中的重要的“通识”内容,至少要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和理解就会透彻的多。
1.4 经济学知识和其它不同学科知识之“通”
经济学和其它学科之“通”,包括哲学、历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伦理学乃至于军事学等似乎不相及的社会学科,以及物理、化学、天文、数学、统计学、信息技术、生物学等自然学科。这个“通”,有经济学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也有其它学科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1.4.1 其它学科在经济学中的运用
对其它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对于理论经济学的学习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
前面说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建立在对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之上的,而他所使用的哲学方法,是我们理解该理论的一把金钥匙,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就是唯物辩证法。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就理解“历史也就是逻辑的”,就理解什么是“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从商品、货币、资本到最后的资本主义制度分析,才能达到全面而真切的理解。同样地,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学知识,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为“剩余价值占有规律”。
对于西方经济学,由于边际分析方法的普遍运用,数学中的微积分理论知识就必须理解和掌握。而现代经济学中计量方法的普遍运用,就必须要理解和掌握不仅微积分,还有概率论和梳理统计、线性代数以及统计学等,都是理解和运用计量研究方法的基础知识。而新古典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则多少涉及到心理学一些基本知识。在学习宏观经济学AS曲线的推导中,就要了解一点合同法。对劳工合同的不同理解,决定了AS曲线的不同形状及最后结论。不考虑或没想到这一层,得出的结论是垂直线型AS曲线,否则是非垂直线型。从而基于此观点之上的政策主张又有所不同,前者主张市场第一,政策无效,而后者主张政策有效。在今天计算机科学的数字技术和数据理论与经济学的融合产生数字经济学、数据经济学等。
1.4.2 经济学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
对于当代经济学中比较前沿内容的学习,要看到经济学在其它学科中的运用。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中,同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非常明显。“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经济学帝国主义”等提法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具体地说,自从科斯交易费用理论提出后,交易费用理论和方法在很多其它学科中的运用产生了很多新的经济理论或经济交叉学科。如新历史学,法经济学,新的国家学说以及新的国际政治理论等。
所以,哈耶克说,“只是个经济学家的经济学家就不是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其实说的也是经济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联系其它很多学科,否则是不通的。耶鲁大学理查德·莱文校长也这样告诫新生:“……我要督促你们多尝试不同的课程。每一个学科代表着人类的不同经验,任何一个学科都能够给你提供不同的窗口,去领略自然界和社会的文化积累,……不要老抱着这样的信念,你来大学之前选定的学科是最适合你的。选一些完全超越你以前知识经验的课。这样不仅可以扩大你的知识面,还可以发现你意想不到的巨大潜力,这甚至可以改变你的人生。”同样的,学习经济学。各种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涉猎,都要了解一点。
4 结论
经济学的通识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经济学各专业的“互通”,还要“旁通”社会、政治、文化、历史等其它人文科学乃至于一些自然科学;不仅具有学识和才能,还要具有高尚情操。总的来说,经济学中通识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是经济学的“通才”,更要成为“通人”,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服务人民、利益社会。
参考文献
[1]李海萍,上官剑.自由教育、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西方高等教育思潮谱系溯源[J].教育研究,2017(9).
[2]黄福涛.美国大学的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6).
[3]郑庆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一流本科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
[4]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卢宇峰(1972——),男,湖北黄冈人,扬州大学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与社会经济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