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信仰之路

作者

崔俊

中共海丰县委党校 516600

摘要:“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在不断的指引着人类解放,影响世界历史进程,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前赴后继的动力之源。但是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是共产主义者,他的共产主义信仰是从早期探索、思想萌芽、初步阐述到最终形成的多维立体发展过程。本文试图以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为线索,分析其理论逻辑的演进,最终落脚到中国共产党人要认真学习马克思科学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

一、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概念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概念,也是共产党人耳熟能详、铭记于心的神圣语汇。但在日常话语中有些人仅从字面意思出发,把共产主义简单理解为“财产共享”的学说;也有人把“共产主义”简单看成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甚至还有人认为“共产主义”不过是为人类发展设定的美好目标愿景,虽然崇高但遥不可及。但事实上,马克思共产主义是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制度,是共产党人的一种政治信仰,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和全人类解放的思想、制度和运动,最终目标是要建立一个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合理最美好的社会制度。所以他的初心和使命就是要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主张建立一个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和谐社会。①

二、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历史演进

(一)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探索

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早期探索是经历了从宗教信仰到哲学信仰的转变,他信仰旅途的第一站是一种带有浪漫色彩的理想主义,把解放全人类的事业寄希望于对宗教的信仰。这主要由社会历史,家庭及学校环境三重因素的影响。

1818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的一个特里尔小城,这一时期欧洲启蒙思想和人本主义理念较为浓厚,连小城内哥特式的建筑都显现出崇拜上帝和灵魂救赎。二是家庭和学校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在中学之前一直都在家里由父亲指导学习。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在1816年改信基督教,所以马克思在很小的时候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12岁进入特利尔中学学习,宗教课是学校的必学课程,世俗宗教信仰特别是基督教仰盛行,都对马克思有着深刻的影响。

1836年10月,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继续求学。在黑格尔辩证思维指引下,马克思逐渐意识到要通过创建一个法哲学体系,建构人类共同体的现实道路,才能实现人类的自由解放。而不是基督教,基督教看似为我们铺了一条通往天国的路,可惜天国只是幻想,只是一种通往幻觉的道路。这也就意味着马克思由中学时代的宗教信仰转变为哲学信仰。

(二)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莱茵报》到《德法年鉴》这一段时期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被推荐到《莱茵报》这个报刊担任主编,带着对黑格尔派创建一个法哲学体系世界的信仰,马克思主张运用法理的尺度去审视现实社会,但社会实践中因林木盗窃案、对摩塞尔地区农民处境的调查等,让他意识到法哲学体系的世界并不可靠,所以马克思与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分道扬镳,试图探索出农民该如何获得自身正当利益,找到市民与国家的平衡点,这是共产主义的逻辑起点。

为了解决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现实问题,马克思积极筹办了《德法年鉴》报刊,并发表《论犹太人问题》。文章以英法德三国为例,当时英国法国这两个国家通过革命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而德国依然处在封建统治之下,马克思认为德国落后的重要原因是犹太人问题突出。真正政治解放已经完成了的国家,国家就不在受制于宗教的影响,但并不意味着公民不再受宗教的影响。虽然英法两国在完成政治解放之后,全体公民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仍未实现,他们仍然在遭受资本家无情的压榨。所以马克思认为不管宗教解放还是政治解放,总归都需要回归于人的本身,实现人类解放。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人类解放”的口号,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的核心思想。

(三)共产主义思想的初步阐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为全面了解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压榨,马克思开始广泛地接触工人阶级,对当时发展进步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实地考察,考察中发现的问题被马克思记录在册,形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论述了一个重要概念异化劳动。马克思认为,劳动本该是人类表达创意,实现自我能力和价值。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兴趣,而是变成了被工作控制,痛苦不情愿。造成劳动异化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本身也不再是劳动的主人,劳动者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之下进行的,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利益关系。随着劳动阶级与资本家之间矛盾的加深,必然会引发社会革命,劳动者或将重新成为社会的主人。这也为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共产主义必将胜利的论断奠定了基础。

(四)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德意志意识形态》

经过初步探索,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逐步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本质,那么要建立一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什么样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详细论述。第一,马克思清算了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认为西方传统文化中寄希望于宗教救赎的信仰是空洞和不切实际的,不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在不断地考察欧洲工人运动的过程中,马克思找到了人类解放的实现路径,也就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也标志着《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马克思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正式确立。第二,阐述了关于人学理念,认为人是“有血有肉的人”、是“现实的有思想的人”,并把这个点作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因为共产主义最终就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实现人本身的自由发展。第三,还描绘了共产主义运动的特点。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认为共产主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本质上是要消灭私有制。这三个论述刚好对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大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确立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②

(五)共产主义思想的成熟——《共产党宣言》

什么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论述,还有最后一个问题怎么建立?这个问题在1848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有回答。第一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是关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学说;阐释了阶级斗争理论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论证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经济上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这两个层次来看,“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讲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纲领目标。论证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光辉道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剥削,实现人的全面解放。无产阶级要实现这样的伟大使命,就是必须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才能使人类社会进入真正无阶级、全体人得到充分解放、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三章: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各种虚假社会主义,说明了各种假社会主义流派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揭露了它们的阶级实质。论证了三种思潮是虚假的社会主义学说,即三种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反动的社会主义就是留恋过去的东西,那自然是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那就是要改良改革而不是要革命,过于保守,无法根治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空想的社会主义那就是展望未来,但却是不切实际的空想。③通过这样一种批判,就把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这些虚假伪劣的社会主义区别开来。

第四章: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阐述了共产党与其他反对党派的关系,表明了共产党人革命斗争的思想策略。论证了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共产党宣言》鲜明地揭示了一个真理,就是无产阶级要实现伟大的历史使命,必须建立独立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也就是-共产党。并且由共产党来领导无产阶级的全部斗争,最后才能确保无产阶级实现自己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确保人类社会最高理想的目标——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能够实现。

这四个章节首先讲我们有了无产阶级,然后由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成政党组织,组织政党有了,就开始寻找奉行的一种思想主义、行动纲领,有了行动纲领之后就开始进行斗争,怎么斗争?那就要讲究策略,什么策略,就是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所以,正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对于指导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标志着马克思共产主义走向成熟。马克思共产主义理论一经形成就开始指导欧洲工人运动,成为世界范围内千百万共产主义者终生为之奋斗的伟大纲领。

三、学习马克思科学精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马克思的学说和马克思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学习马克思,研究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感悟马克思的精神同样重要。

(一)严谨缜密的实际研究精神

马克思中学毕业就立下了“为人类而工作”的伟大志向。17岁进入世界百强名校——波恩大学学习法律。一年后又转入柏林大学哲学系。为了翻译国外著作,他掌握了十几门语言。年仅23岁就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成为了普鲁士历史上最年轻的博士。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马克思博览群书,毕生忘我工作,以永不停歇的求知精神从大量人类文明成果中汲取思想养料,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在追求科学思想理论的道路上,他遭遇过当权者的迫害、驱逐,仅被各国反动政府驱逐出境这样的事件就发生过4次,直到逝世还是一个没有国籍的流亡者,但这丝毫没有阻挡马克思刻苦研究,追求真理的步伐。学习传承马克思这种严谨缜密的实际研究的精神,不断地探求真理、勇攀高峰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针对性。

(二)勤奋刻苦的实际活动精神

马克思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在马克思的一生中,他的革命理论和革命行动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深知,仅仅坐在书斋里研究是探索不出真理的,真理只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并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也从来不是一种书斋理论。它从国际工人运动中来,又到国际工人运动中去,指导工人运动并接受工人运动实践的检验。

马克思不断投入革命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例如深入工人中间实际考察而形成的一部部富有战斗性的著作,领导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同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西欧大规模爆发,马克思积极参加。在法国参与各种集会,辩论,同各派革命者深入讨论,支持巴黎公社和总结经验教训。后来,马克思同部分革命战友一同回国,创立了《新莱茵报》,由于《新莱茵报》频繁发表批判当局的革命性言论,马克思最终被捕并被告上法庭。然而,马克思并没有被吓倒,反而在法庭上激烈辩论、慷慨陈词。<<<<<→→所以马克思从来不是纯粹的书斋里的学者,而是勤奋刻苦的实际活动者,是始终不渝为人民谋解放和幸福的战士。

马克思一生所从事的革命,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趋势、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历史活动。为了完成人类解放这项伟大事业,马克思牺牲了许多个人本来可以拥有的幸福生活和切实利益。这就是舍弃小我,不怕牺牲的大爱精神,也是人民至上、始终不渝的革命精神。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共产主义的信仰永不磨灭,共产主义的事业永世长存!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荆斩棘已经为我们走出一条光明大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要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继续前行,把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奋力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艾四林,李成旺.《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8.

[3]李士坤.《共产党宣言》讲解[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靳辉明.《思想巨人马克思》[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5]阎孟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三个理论维度[J].社会科学辑 刊,2020,(02).

[6]李健.历史唯物主义与共产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语境下的新阐释[J].科学社 会主义,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