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提升途径
袁光琴
云南省建投第一水利水电建设有限公司 楚雄彝族自治州 650500
摘要: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提升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溉效益显得尤为重要。故而,文章以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提升途径为题,深入讨论了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影响因素及提升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的具体路径,希望可以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提升路径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农村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灌溉领域。随着农业现代化和气候变化的挑战,提升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溉效益已成为当前农村发展中的关键任务。如何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灌溉技术的应用水平,成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核心问题。
1.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影响因素
1.1水源条件
水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决定了灌溉系统的供水能力及其稳定性。在一些地区,地下水位变化和水源污染等问题使得灌溉水源不稳定,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农田的灌溉需求。因此,水源的可持续利用、供水的均衡性以及水源的水质,都对灌溉效益产生重要影响。
1.2工程设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施建设与维护状况对灌溉效益有着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包括水坝、输水管道、灌溉渠道、泵站等设施的功能完备性、耐用性与建设质量,都会直接影响水流的调配和分配效率。设备的老化、损坏以及灌溉系统的不完善常常导致水资源浪费或灌溉不足,严重影响灌溉效益。因此,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水利设施,是确保工程高效运行的前提。
1.3管理水平
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手段的应用,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灌溉系统的有效性。科学的水资源调配、合理的灌溉时间与频率安排以及及时的故障处理,都是影响灌溉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提升管理水平,确保灌溉过程中的资源合理利用,才能实现最优灌溉效益。
1.4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具有深远影响,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的变化可能导致水资源短缺或分布不均,进而影响灌溉效益。降水量的季节性变化、温度波动以及气候异常事件的频发,都可能导致灌溉需求的变化,甚至影响水资源的供给。例如,在长期干旱的年份,灌溉系统可能无法满足农田的需求,影响作物的生长与产量。因此,气候变化的监测与应对措施的及时调整,成为提升灌溉效益的重要保障。
1.5农作物种植结构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合理性与多样性同样对灌溉效益产生影响。不同种类的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对水质的要求以及生长周期的差异,使得灌溉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选择适宜当地水源条件的作物种类,可以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水资源的浪费。此外,农作物种植的轮作与间作制度,也有助于提升灌溉效益,减少对水资源的过度依赖。
1.6农民用水意识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张,农民对水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意识亟需提高。许多地区由于传统灌溉方式和水资源管理的不足,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加强农民的用水教育,提升其节水意识,推广科学灌溉技术,能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水消耗,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溉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提升途径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基础设施,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的提高对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结合前文内容,要想提高灌溉效益,就必须从工程建设、管理制度、技术推广、作物种植结构、农民教育等多个方面入手。
2.1加强工程建设与维护
(1)优化工程设计
水利水电工程的设计应根据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地形地貌以及农业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优化设计能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确保灌溉系统能够高效、均衡地供水,避免因设计缺陷导致的水资源浪费或供应不足。
(2)提高工程质量
高质量的工程建设是提高灌溉效益的前提。工程质量涉及材料选用、施工工艺、设备配置等多个方面,只有确保工程建设的标准和质量,才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灌溉效果,减少因设施老化和损坏导致的效率降低。
(3)加强工程维护管理
定期对水利设施进行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问题,能够保证农村水利水电工程长期高效运行,保证农业灌溉的持续性。而水利设施的维护管理应采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加强对设备的监控和故障预警,确保工程设施不因技术问题影响灌溉效益。
2.2完善灌溉管理制度
(1)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机制
合理的水价机制能有效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避免资源浪费。通过差别定价、阶梯水价等方式,可以激励农民节约用水,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同时,合理的水价能够保障水利工程的可持续运营,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分配。
(2)加强水资源管理
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是提高灌溉效益的基础。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的管理体系,实施水资源的实时监测和数据管理,能够确保水利水电工程在各种气候条件下都能高效运行。此外,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和跨区域水资源合作,也能提高整体的灌溉效益。
(3)推进灌溉用水计量收费
实行灌溉用水计量收费制度,依据农田实际用水量进行收费,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还能增强农民节水的意识。通过精确计量,能够确保水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同时为水利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制定更为科学的水资源分配方案。
2.3推广先进灌溉技术
(1)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传统的漫灌方式存在着严重的水资源浪费问题。滴灌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通过精确控制水流量和水分供给,能够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这些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每株作物的用水需求,减少水分蒸发和渗漏,从而实现节水和增产的双重效益。
(2)智能化灌溉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灌溉系统已经成为提升灌溉效益的有效手段。通过传感器、物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天气变化等信息,自动调节灌溉量和灌溉时间,精确配水。这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还能减少人工操作和管理成本。
2.4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不同作物对水的需求量差异较大,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能够更好地适应水资源的实际供给,避免因作物过度用水导致的水资源浪费。
例如,耐旱作物在干旱或缺水的条件下能够更好地生长,减少灌溉用水。推广耐旱作物的种植,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紧张的背景下,能够有效减轻灌溉系统的负担,提高灌溉效益。同时,发展耐旱作物也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韧性,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2.5加强农民用水教育
农民作为水资源使用的主体,其用水习惯和节水意识直接影响灌溉效益。加强农民节水意识教育,推广科学灌溉技术,能够有效减少灌溉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通过宣传和培训,让农民认识到节水对于农业增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6强化政府支持与投入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财政投入,特别是在设施建设、技术推广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通过财政投入,能够为农民提供技术设备和资金补助,降低其使用高效灌溉技术的成本。
(2)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科学的水资源分配政策,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政府应积极推动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形成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模式。
结语:
总而言之,提升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的灌溉效益是实现农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而,基于对不同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强工程建设与管理、推广先进灌溉技术、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办法来提高农村水利水电工程灌溉效益,助力水资源的利用效率的提高,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1]程如田.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质量管理的路径探索[J]区域治理.2023(19):195-197.
[2]黄敬熔.浅析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提高农田效益的作用[J]华东科技.2020(01):1-2.
[3]王兴阳.农村水利灌溉工程质量管理的路径探索[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2(07):81-83.
作者简介:袁光琴 性别:女 民族:汉族 学历:本科 职称:工程师 籍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 研究方向:水利水电工程 身份证号码:53232219900804152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