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王明华

敦化市河道管理站 吉林省敦化市 133700

摘要:随着全球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极端水文事件频繁发生,对水利工程的现代化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和防洪减灾能力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在我国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旨在分析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困境,并探讨突破之道。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升水利工程管理水平、优化水资源配置以及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一系列困境,严重制约了其发展进程与成效。深入探讨这些困境并寻求有效的突破路径,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困境

(一)技术标准不统一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涉及众多的技术领域与系统平台,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较差。例如,在水利监测系统中,不同厂家生产的传感器在数据接口、通信协议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数据采集与传输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增加了系统集成的难度与成本。同时,在水利信息系统的软件开发方面,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标准,导致软件功能参差不齐,数据格式混乱,不利于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严重阻碍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整体协同发展。

(二)数据共享困难

水利工程涉及大量的数据资源,包括水文气象数据、工程运行数据、水资源管理数据等。但目前这些数据分散存储在不同的部门与系统中,数据孤岛现象严重。各部门之间由于利益关系、管理体制等因素,缺乏有效的数据共享机制,数据流通不畅。例如,水利部门与气象部门虽然都掌握着与水资源相关的数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双方的数据难以实现及时共享与整合分析,导致在洪水预报、水资源调度等工作中无法充分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降低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三)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硬件设备购置、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人员培训等方面的费用。然而,目前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投入,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随着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建设需求。资金短缺导致部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硬件设施陈旧落后,软件系统更新不及时,无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制约了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全面推进。

(四)专业人才短缺

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需要既懂水利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水利行业这类复合型人才相对匮乏,人才培养体系尚不完善。高校水利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不够深入,培养出的学生难以满足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同时,由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对人才的吸引力有限,导致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专业人才的短缺使得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在技术研发、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影响了建设质量与效率。

(五)信息安全存在隐患

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随着大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应用,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水利信息系统面临着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等外部威胁。例如,黑客可能利用系统漏洞入侵水利监测系统,篡改水文数据,导致洪水预报失误,给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带来严重威胁。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不善也可能引发信息安全问题,如员工操作不当导致数据泄露、权限管理不严格等。信息安全隐患的存在不仅可能损害水利工程的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公共安全与稳定。

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突破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

由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科研机构、企业等各方力量,制定全面统一的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数据采集标准,明确传感器的数据格式、精度要求、采样频率等;数据传输标准,规范数据传输的通信协议、接口类型等;数据存储标准,规定数据存储的结构、编码方式等;以及软件系统开发标准,统一软件的功能模块、界面设计、数据交互方式等。通过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降低系统集成成本,促进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协同发展。

(二)构建完善的数据共享平台

建立国家级的水利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水利部门、气象部门、环保部门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制定数据共享的管理办法与规范,明确数据共享的范围、权限、流程等。通过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统一管理与实时共享。例如,在洪水预警工作中,水利部门可以及时获取气象部门的降雨数据、水位数据以及环保部门的水质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提高洪水预警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鼓励地方水利部门基于国家数据共享平台搭建区域特色的数据共享子平台,实现数据的分级管理与共享,提高数据的利用效率。

(三)加大资金投入与多元化融资

政府应持续加大对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将其纳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项目预算,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硬件设施更新、软件系统升级、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例如,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水利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按照合同约定分享项目收益。此外,还可以设立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专项基金,通过发行债券、接受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为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四)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

优化高校水利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增加交叉学科课程,如水利信息学、水利工程数字化建模等,培养具有水利工程与信息技术双重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教育,定期举办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培训班、研讨会等,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与技术交流,提高在职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水利工程信息化人才,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如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等,充实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五)强化信息安全防护

建立健全水利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从技术、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入手。在技术层面,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技术等,防范网络攻击与数据泄露。例如,对水利监测数据在传输与存储过程中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与完整性。在管理层面,加强对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规范员工的操作行为。建立严格的权限管理机制,根据员工的岗位职能设置不同的系统访问权限,防止越权操作。在制度层面,制定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责任主体,对违反信息安全规定的行为进行严肃惩处,确保水利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是推动水利现代化、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存在的困境,我们应明确目标、制定统一标准、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大资金投入并强化信息安全防护。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突破困境,推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吕海有.大数据技术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中的运用探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02):0018-0021

[2]邵永巨.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探讨与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4(10):0045-0048

作者简介:王明华,男,1978.07.02-,职称:中级工程师;专业:水利工程;单位:敦化市河道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