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与发展趋势
卢勇健
翁源县坝仔镇人民政府 广东省韶关市 512633
摘要:随着环保、人口、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建筑业变革大潮已经来临,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势不可挡。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的方式,显著提高了建筑效率和质量,减少了现场湿作业和建筑材料浪费,降低了建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然而,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仍是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技术;质量;趋势
引言
随着现代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方式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的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具有施工速度快、环保节能、质量可控等诸多优势,在住宅、商业建筑等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要充分发挥装配式建筑的优势,确保其施工质量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要点,并探讨其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质量控制要点
(一)预制构件的生产质量控制
1.原材料选择与检验
预制构件生产所使用的原材料,如水泥、钢材、骨料等,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设计要求。在原材料进场时,应进行严格的检验,包括质量证明文件的核查、抽样检验等,确保原材料质量稳定可靠。例如,对于钢材,要检验其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等力学性能指标;对于水泥,要关注其凝结时间、强度等级等参数。
2.生产工艺控制
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对预制构件的质量有着关键影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工艺流程,并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例如,混凝土浇筑时的振捣时间、振捣方式要合理控制,以确保混凝土的密实度;钢筋的加工与安装要符合设计尺寸和位置要求,保证构件的结构强度。同时,要加强对生产过程中的模具检查与维护,确保模具的精度和稳定性,防止因模具变形而导致构件尺寸偏差。
3.成品检验
预制构件生产完成后,需进行全面的成品检验。检验内容包括构件的外观质量(如表面平整度、有无裂缝、蜂窝麻面等缺陷)、尺寸偏差(长度、宽度、高度、厚度等)以及结构性能(如抗压强度、抗弯强度等)。对于检验不合格的构件,应及时进行标识、隔离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返工、报废等,严禁不合格构件进入施工现场。
(二)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存放质量控制
1.运输过程控制
在预制构件运输过程中,要根据构件的形状、尺寸和重量选择合适的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并制定合理的运输路线。构件的固定与支撑措施要得当,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颠簸、碰撞而造成构件损坏。例如,对于大型墙板构件,应采用专用的运输架,并在构件与运输架之间设置缓冲垫,减少运输过程中的冲击力。同时,要对运输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运输安全。
2.存放场地与方式
预制构件存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排水良好。根据构件的类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存放方式,如水平存放或垂直存放。构件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间距,便于存取和通风。对于长期存放的构件,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防止因受潮、暴晒等因素导致构件性能下降。例如,对于预制混凝土楼板,可采用叠放方式存放,但叠放层数不宜过多,并在层间设置垫木,保证楼板受力均匀。
(三)施工现场的装配连接质量控制
1.连接节点处理
装配式建筑的连接节点是结构受力的关键部位,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装配前,应对连接节点部位进行清理和处理,确保表面干净、平整。连接钢筋的位置、长度和直径要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的连接方式(如焊接、机械连接等)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操作,保证连接质量可靠。例如,在预制柱与基础的连接中,要确保柱脚钢筋准确插入基础预留孔内,并采用高强度灌浆料进行灌浆,使柱与基础形成整体。
2.装配精度控制
施工现场的装配精度对建筑的整体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在构件吊装前,应在构件和相应的安装部位做好标记,便于准确对位。吊装过程中,要采用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对构件的位置、垂直度、平整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整,确保构件安装偏差在允许范围内。例如,对于预制墙板的安装,其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规定值,相邻墙板之间的拼缝宽度应均匀一致,以保证建筑的外观质量和防水性能。
3.后浇混凝土施工
在装配式建筑中,后浇混凝土部分(如叠合楼板的后浇层、梁柱节点处的后浇混凝土等)起着连接预制构件、增强结构整体性的重要作用。后浇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以及施工工艺都要严格控制。混凝土浇筑前,要对结合面进行充分湿润和处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合良好。浇筑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振捣方式和振捣时间进行振捣,保证混凝土的密实度。同时,要加强对后浇混凝土的养护,防止因养护不当而导致混凝土开裂。
(四)施工现场的施工管理与质量检验
1.施工人员培训与管理
装配式建筑施工对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技能要求较高。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使其熟悉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工艺流程、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同时,要建立健全施工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监督与考核,确保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2.质量检验制度
建立完善的质量检验制度是保证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在施工过程中,应按照施工工序和质量标准进行逐层检验,包括隐蔽工程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和分部工程验收等。检验内容涵盖预制构件的安装质量、连接节点质量、后浇混凝土质量等各个方面。对于检验发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并做好整改记录,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智能化施工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施工将成为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例如,利用机器人进行预制构件的生产加工、运输和吊装作业,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施工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同时,通过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对施工现场的环境参数、构件状态、施工设备运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实现施工过程的智能化管理和决策,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二)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
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装配式建筑施工将更多地采用绿色环保材料。例如,研发和使用高性能、低能耗的新型保温隔热材料,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采用可回收、可降解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在预制构件生产过程中,优化原材料的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三)与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的深度融合
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通过建立BIM模型,可以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运输、施工等全过程进行可视化模拟和优化。在设计阶段,利用BIM模型进行构件的拆分设计、碰撞检查等,提前发现设计缺陷并进行修改;在生产阶段,根据BIM模型生成构件生产加工图和生产计划,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在施工阶段,借助BIM模型进行施工方案模拟、施工进度管理和质量控制,提高施工效率和施工质量,实现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涉多环节,需依标准规范严控。其面临构件连接、精度控制、管理难等挑战,应创新发展,迈向智能化、绿色环保且与BIM融合之路,提升整体水平,助力建筑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彦飞.可持续发展趋势下的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12):251-253
[2]李朋朋,何爱诚.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关键及质量控制方法[J].散装水泥.2024(03):70-72
[3]邢鸿儒.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J].陶瓷.2024(01):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