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群众文化视角下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研究

作者

刘砚

哈尔滨市道外区文化馆 黑龙江省 150020

摘要:中华民族故事的内涵丰富,呈现出多元性与一体性、依存性与独立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复杂特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和艺术属性,是我国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要在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内涵的基础上,寻找与之高度契合的叙事逻辑和叙事策略。因此,讲好中华民族故事,要立足各民族群众对故事的文化需求,传承并创造性使用民族文化资源,加大讲述民族故事的理论阐释,维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关键词:群众文化;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策略

中华民族故事归根到底是中华民族各族群众劳动实践的创造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从这个角度讲,群众文化和中华民族故事有着天然的统一性,因此,从群众文化视角去认识、理解、讲述中华民族故事,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理论创新价值。

1中国化叙事思维的时代价值

中国思维是“和”的思维,是一种关联性思维或关系性思维,强调有机整体的系统中各要素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在一定秩序作用下要素组合后构成新的一体,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政论性模式与故事性模式的报道不是以事论事、线性推论因果,而是在复杂系统中发现各种要素关系后做出解释,为用户建立“万变不离其宗”的事实认知、分析框架,在实践中很难形成一定之规。讲好中国故事是在故事模式与政论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国人民奋斗圆梦、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成就阐释,反映事实本质的同时发现事实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突破注重表象的单一性、平面性西方思维,优化以关联、关系为核心的中国化叙事思维是中国实践的时代之需。

2多元视野中的群众文化

2.1文化学范畴中的群众文化及其分类

从文化学角度看,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表现、自发教育、自我服务的非职业、非商业的文化艺术。其基本属性是公益性、群体性、艺术性、日常性,公益性是由其公共文化服务属性决定的,群体性是由其活动主体人民群众决定的,艺术性是由其活动内容决定的,日常性是由其活动方式决定的。其基本功能概括起来有:宣传教化、娱乐宣泄、团结凝聚等。其活动形式包括群众文学活动、群众戏剧活动、群众曲艺活动、群众音乐活动、群众舞蹈活动、群众美术活动、群众游艺活动、群众体育活动等。其分类可按照参与者的年龄、参与主体的群体、活动开展的区域、活动内容等不同标准进行。

2.2社会学范畴中的群众文化及其特征

从社会文化学角度分析,群众文化是我国政府主导的人民大众的公共文化生活空间。一般而言,文化现象也好,文化机构也罢,抑或是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艺术活动,都脱离不了文化的社会属性。从群众文化的社会学、艺术学和传播学功能出发,群众文化具有鲜明的“文化空间”和“日常生活”功能。群众文化构建的生活空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集合”、文化系统、文化生态和文化存在,按照内容生产的流程可以细分为:生产空间、传播空间、接受空间、交流空间。也可以按照属性细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制度空间。这种文化生活空间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也是个人与集体的结合。

3中华民族故事的叙事策略

3.1深化理论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民族故事叙事理论

如何构建叙事理论是讲好讲透讲清中华民族故事面临的首要问题。只有厘清谁来讲述、讲述什么、讲出何种效果这些基本问题,才能让中华民族故事常讲常新。因此,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既需要实践创新也需要理论突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切身实践,投入到故事的创作、传播当中,也需要学术界投入力量去构建立足中国大地的中华民族故事叙事理论。

一要培育讲述中华民族故事的人才。形成中华民族故事大合唱,需要不拘一格发掘讲故事的人才并将其培养成专才通才。在具体培养过程中,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中华民族故事讲述人才首先应加强价值观内核构筑与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义利观和大历史观。

二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故事的精神内涵。中华民族故事既包含了人民群众显性的自觉认知,也蕴藏着隐性的深层内涵,后者正是理论研究的重点。而隐性价值的实现则需要研究者扮演传译者或启发者的角色,综合分析各民族群众的行为和心理,激活他们的思想。

三要构建中华民族故事的自主知识体系。相较于丰富的讲故事实践,对中华民族故事的理论研究目前仍显薄弱,多以政策解读和套用西方理论为主,缺乏扎根于本土实践的理论资源,体系也不够完善。为此,应着重从以下3个方面构建中华民族故事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打破壁垒,促进合作,鼓励群众、研究者、机构等多方主体开展紧密合作,打破学科、地域、行业等界限,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故事研究的深入发展。其次,要融会贯通,构建整体认知,综合多学科研究成果,将这些成果转化为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要重视故事研究的本体性,从中华民族故事的起源、发展、传承、演变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究,构建中华民族故事理论体系的完整框架。

3.2锚定文化需求,明确全方位叙事目标

中华民族故事讲述活动始终离不开各族群众,只有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故事才能被接受,才算完成叙事活动,这意味着中华民族故事讲述要及时回应各族群众真实、复杂的精神需求。

一要真实准确全面回应各民族群众文化需求。将信息技术手段与中华民族故事资源充分融合,打造以科技为支撑、民族文化为内容的“故事集群”。最后,要坚定不移地走精品创作路线,打造一批兼具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中华民族故事精品,并在艺术形式、表达方式、传播形态等方面不断创新。

二要加强对民族地区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的关注。注重内容供给的针对性、贴近性、适用性。要明辨这些特殊“受众”的内涵与外延、创作及传播活动的特殊指向和主体性追求,创作出既符合他们普遍心理需求,又具有民族特色,还兼具民族团结教育内涵的中华民族故事。在此过程中可发挥民族地区群众文化队伍的重要作用,全面把握民族地区群众的主体性特征和偏好,消除认知误区。

3.3根植于文化沃土,激活全民族叙事活力

群众文化作为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应当依托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代表着特定的文化形态,而且还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被赋予了稳定的意义,成为持续产生影响力的一种观念”。要想形成全民族故事“大合唱”的繁荣景象,必须重视各类群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一要扎根于民俗生活文化。要超越依托故事表现形态、主题、类型、艺术特征的技术分析,把握各民族地区故事蕴藏的知识伦理、生活美学、社会秩序等,结合各民族群众文化活动和民俗民风,强化中华民族故事与各民族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互生性、互文性、互动性。

二要在“两个结合”中凸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故事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必须立足“两个结合”。一方面,要将中华民族故事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在中华民族故事内容中展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以复调叙事突出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和把握时代的独特优势。

四、结语

从群众文化视角认识中华民族故事,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逻辑、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讲好中华民族故事有利于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好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讲好中华民族故事需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需要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热爱各民族群众的中华民族故事创作者和传播者。

注释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EB/OL].(2023-10-28)[2024-04-11]www.news.cn/2023-10/28/c_1129945154.htm.

[2]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