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现状与展望
杜滨滨 于健伟 任蒋
吉林省正恒检测有限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摘要: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是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和安全性要求日益严格。因此,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本文就此展开了论述,以供参阅。
关键词: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
引言
食品营养成分涵盖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其含量与种类直接影响食品营养价值与品质。准确检测食品营养成分是食品科学研究、食品安全监管、营养标签标识的关键环节。随科技进步,检测技术不断革新,从传统化学分析向高精度、高灵敏度、高通量现代检测技术迈进,为食品营养领域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一、传统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
(一)化学分析法
1.凯氏定氮法
凯氏定氮法是测定食品蛋白质含量经典方法。原理是在浓硫酸催化下,食品样品中有机氮转化为铵盐,加碱蒸馏使铵盐释放氨,用硼酸吸收后以标准酸滴定。该法准确性高、重复性好,广泛应用于各类食品蛋白质检测。但操作繁琐、耗时久,且无法区分蛋白质种类与品质差异,对含有非蛋白氮化合物食品易造成结果偏高。
2.索氏提取法
索氏提取法用于测定食品中粗脂肪含量。将粉碎后的样品置于索氏提取器中,以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回流提取,使样品中脂肪溶于溶剂,回收溶剂后称重得到脂肪含量。此方法提取效率较高、结果稳定,适用于大多数食品脂肪检测。然而,提取过程需使用大量有机溶剂,存在安全隐患与环境污染问题,且对结合态脂肪提取不完全,测定结果偏低。
(二)仪器分析法
1.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基于物质对不同波长光吸收特性进行检测。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可用于测定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含量。例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在特定波长下,维生素C溶液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通过标准曲线法定量。该法操作简便、快速,仪器设备相对廉价。但灵敏度有限,易受样品基质干扰,对复杂样品检测准确性欠佳。
2.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与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与原子发射光谱法(AES)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领域中,重点聚焦于矿物质元素检测任务。AAS运作原理为促使待测元素达成原子化状态,借助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进而通过测量吸光度达成定量分析目的。而AES则是通过激发待测元素原子,使其发射出特征光谱,随后依照谱线强度予以定量测定。这两种检测手段均具备显著优势,其灵敏度与选择性较高,能够精准测定众多微量乃至痕量元素,为精确掌握食品中矿物质元素含量提供有力支持。然而,它们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品前处理流程较为繁琐,需要将样品消解为溶液形式,并且每次仅能针对一种或几种元素展开测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分析效率,导致整体检测进程相对耗时。
二、新兴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
(一)光谱法
1.近红外光谱法(NIR)
NIR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食品营养成分检测的快速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利用近红外光与食品中有机分子含氢基团(如C-H、N-H、O-H)振动吸收作用,通过测量反射或透射光强度,经化学计量学方法建立光谱与营养成分含量间的定量关系。NIR可同时测定食品中多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水分、碳水化合物等,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分析速度快,可实现在线检测与无损检测。例如,在粮食收购与加工过程中,NIR可快速检测小麦、稻谷等粮食作物营养成分,为品质评价与分级提供依据。但NIR光谱信息重叠严重,模型建立需大量有代表性样品与复杂化学计量学处理,对操作人员专业素质要求较高。
2.拉曼光谱法
拉曼光谱基于分子对激光散射产生的拉曼位移来获取分子结构信息。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可用于检测食品中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成分结构与含量变化。拉曼光谱具有样品无需预处理、对样品无损伤、可检测水溶液样品等优点,且能提供分子化学键与官能团信息,有助于深入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化学结构。但拉曼散射信号较弱,灵敏度相对较低,在低浓度成分检测方面受限,常需与表面增强技术结合提高检测灵敏度。
(二)色谱-质谱联用法
1.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GC-MS结合了气相色谱高效分离能力与质谱准确鉴定能力,广泛应用于食品中挥发性与半挥发性有机营养成分检测,如脂肪酸、香精香料、农药残留等。样品经气相色谱分离后,各组分进入质谱仪进行离子化与质量分析,根据特征离子质荷比与丰度比确定化合物结构与含量。GC-MS具有高分离度、高灵敏度、定性定量准确等优点,是食品分析领域重要检测手段。然而,GC-MS要求样品具有一定挥发性与热稳定性,对难挥发、热不稳定化合物需进行衍生化处理,增加了分析步骤与误差来源。
2.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
LC-MS适用于食品中极性强、热不稳定、大分子营养成分检测,如维生素、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等。液相色谱有效分离复杂样品中各组分,质谱提供组分结构信息与准确质量数,实现高灵敏度定量分析。LC-MS无需对样品进行衍生化处理,可直接进样分析,拓展了食品营养成分检测范围。但LC-MS仪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维护成本高,对操作人员专业技能要求较高,且液相色谱流动相组成复杂,可能对质谱检测产生干扰。
(三)生物传感器法
生物传感器由生物识别元件与物理化学换能器组成。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生物识别元件(如酶、抗体、核酸、细胞等)特异性识别目标营养成分,产生生物化学信号,经换能器转换为可检测电信号、光信号或热信号等,实现营养成分定量分析。例如,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可用于食品中葡萄糖含量检测,酶将葡萄糖氧化产生过氧化氢,通过电化学检测过氧化氢含量间接测定葡萄糖浓度。生物传感器具有特异性强、响应速度快、操作简便、可微型化等优点,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与在线监测。但生物识别元件稳定性有限,易受环境因素(如温度、pH、湿度)影响,使用寿命较短,且生物传感器制备与批量生产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基因测序技术
基因测序技术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应用主要基于食品基因组学原理,通过测定食品生物基因组序列,分析基因功能与表达调控,预测食品营养成分组成与含量变化。例如,在植物性食品中,通过对作物基因组测序,确定与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合成相关基因位点,结合基因表达数据,预测不同品种、生长环境、种植条件下食品营养成分差异。基因测序技术可从分子遗传层面深入了解食品营养成分形成机制,为食品营养品质改良与精准营养研究提供依据。但基因测序技术成本较高,数据分析复杂,需要强大生物信息学计算与分析能力,且基因表达与营养成分实际含量间关系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结束语
总而言之,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和促进营养健康的重要手段。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及营养信息需求的增加,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未来,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将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方向发展,检测范围将不断拓宽,服务将更加个性化和定制化。同时,国际化发展与合作也将为食品营养成分检测技术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赵亚风.快速检测技术在食品营养成分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2024(06):71-73
[2]杨金伟,熊碧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及食品检测技术发展现状、展望[J].食品安全导刊.2024(16):39-42
[3]孟庆.营养成分检测在食品安全中的价值与应用策略[J].食品安全导刊.2023(15):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