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营现状研究

作者

赵伟

黑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500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职业院校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载体,而实训基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其运营状况对于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职业院校作为区域性的院校,培养出的人才大部分是服务当地及周边产业的。在此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如何服务区域经济,为区域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适应地方产业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增速,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营;现状;措施

1职业院校实训基地运营现状分析

1.1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是实训评估标准不明确。缺乏明确的评估标准,使学生和教职员工难以了解他们的表现和进步;缺乏科学有效的学生评估体系,无法客观评估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和能力发展。二是实训动态评估困难。难以实现实时、动态的评估,因为数字经济技术和工作要求经常发生变化。三是实训激励措施的缺失。缺少对教师和学生的适当激励措施,影响教师的教学改革动力和投入程度,使得他们在实训基地的积极性和表现不佳。

1.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一是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数字经济的教育需求,需要更多互动、实际案例和项目导向的教学。部分教师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与其所教授领域相关的经验,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不能向学生传授最新的技能和知识。二是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熟悉数字经济领域的师资,无法有效地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不能保持对最新技术、趋势和最佳实践的了解,无法满足课程内容的时效性。三是缺乏与其他教师、行业专家和学生的密切沟通合作。不能持续跟踪学生的学术表现和职业进展,没有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无法确保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

1.3实训机会有限

一是实训时间有限。因为实训基地设备有限,一些实训基地只提供有限的实际操作机会,学生实操机会受限,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足够的实际经验,不能满足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二是虚拟实训的局限。虚拟实训虽然有益,但无法完全替代实际操作经验。三是学生竞争激烈。实训机会有限,导致学生之间的激烈竞争,而只有少数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四是管理和组织不善。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管理和组织缺乏有效的计划、资源分配和监督,导致实训基地利用效率低下、学生实训机会减少。

2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增值”优化策略研究

2.1做好规划布局,完善基地功能

做好实训基地整体建设和使用的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是实现实训基地功能“增值”的首要条件。一方面职业院校要在实训基地项目申报时要充分研究基地要实现的功能、建设的标准和需要的资源等,全面结合学校师生与行业企业专家意见,提前做好基地建设使用的规划布局。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需要对接好产教需求,从教育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就业结构等多维度深入分析区域内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供需情况,优先考虑区域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实际发展与需要,特别是根据学校自身优势专业群结合当地重点打造的新能源、人工智能、先进制造、新材料及康养等高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与相关行业企业统筹好产教资源,共同推进教育资源与重大产业布局的战略匹配,并将最新的技术、工艺和标准融入基地建设,使之符合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还需对实训基地内要建设的实训室和要开设的实训项目做好事前评估,做好评估一览表,科学分配并标注好每个实训项目的功能目标和所服务的专业(群),厘清各专业内在联系,优化拓展专业集群领域,构建共享实训专业群,全面覆盖产、学、研、用功能,防止建设不足和重复建设。

2.2健全制度体系,确保基地可持续运行

建立并不断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与评价制度体系是基地正常可持续运行并实现功能“增值”的重要保障。实训基地可采用“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管理运营模式,将实训基地当成一个企业,模拟企业的生产与运营、管理与评价等,将专业与产业对接,教学与生产融合,将传统的以实习实训、技能鉴定为主的功能单一的学校实训基地推向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增值”的市场化新基地,实现基地建设与行业企业、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企业化管理模式需在原有学校基地管理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企业化管理,重新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与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基地的建设运营、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更加科学化与规范化,使基地不断散发出新活力,健康可持续运行。借助产教共同体平台,通过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合力制定出符合共同体各主体利益的管理制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负责实训基地业务运营和生产性管理等,另一方面要选派实训指导老师、教研组长等到企业接受企业管理知识与能力培训,学习市场化运作,并主要负责实习基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同时,基于大数据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训基地资源数字化可视化运营服务管理与评价体系平台,实现实训平台随时随地共享与管理评价,重点要包含基地教学、资产使用、项目、功能发挥并“增值”等的管理与绩效评价。

2.3强化师资队伍,提升基地效能

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保障教师队伍的质量和稳定性。通过引入行业企业专家、优秀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作为基地专兼职导师,充分发挥其优势参与实训基地的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与实践、培训讲座、成果应用和科研创新等,提升基地运行功效。二是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与素养。根据基地师资情况,采取不同措施、分层次加强培训。可选拔部分教师到高校学习专业理论与创新知识能力或下厂实习、挂职锻炼等强化其生产管理能力、技术实践能力、设备应用与维护能力等,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三是完善机制与制度,保障师资质量。要完善基地教师的责任机制,明确企业作为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与职责;要不断完善兼职教师的动态聘用管理制度,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动态化跟踪管理兼职教师;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提升专兼职教师实践教学、生产管理、技术应用和社会能力服务等能力;建立合理的考核评价制度,采用多样化评价主体进行定性与定量考核、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明确激励措施,促进教师自我发展。通过内培外引和完善师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为实训基地功能“增值”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结束语:职业教育要融入地方发展,高职院校应坚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这既体现了国家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导向,又彰显了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担当。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立和运行也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围绕实训基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特征、实现路径、运行机制、评价体系开展研究和实践,这是当前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葳葳.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3):80-82.

[2]朱翔.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运营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0,18(02):118-120.

[3]朱翔.高职院校自主运营管理校内实训基地的策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0,(04):140-141+145.

[4]毛辉,杨菲.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现状调查及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15-20.

[5]罗岱,刘斯琴.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运营再造研究[J].四川水利,2016,37(04):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