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
杨雪
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 222100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最深刻和最持久的动力。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魂”,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高等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上,要对语文教育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为其终生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职语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策略
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是新形势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修养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一、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修养教育以及行为规范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很多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网络中得到了很好的满足。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要想在语文课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引导学生积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1.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与其他专业融合较少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语文教学是整个高职教育中的基础性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更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融入。第二,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通常会将传统文化中的文学作品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并且在课堂中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做很难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三,由于高职院校中学生的专业基础和语文水平差异较大,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也很难实现传统文化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融合。这也导致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的兴趣不高。
2.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效果不佳
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陈旧,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方法落后。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中,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同时,在教材编排上也存在问题,例如《红楼梦》《论语》等经典作品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均有收录,但高职学生对这些经典作品的理解程度不够,教材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脱节。此外,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效果不佳还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理念上。很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与高职语文教学“八竿子打不着”;有的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缺乏兴趣和动力;有的教师认为传统文化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3.传统文化融入缺乏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只是一味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没有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高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不能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传统文化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论语》时只是将其作为一篇古文进行讲解,并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语文教师不能以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为背景和切入点,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和创新思路,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
1.构建立体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阵地,也是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教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构建立体课堂,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课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如通过观看优秀传统文化视频、阅读相关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方式。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通过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资料。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对教材文本进行分析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在教材文本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桃源”与“桃花源”在意境上存在着差异。结合课堂讨论环节,让学生对武陵渔人寻找桃花源的行为进行分析与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得出:武陵渔人寻找桃花源的行为是一种逃避现实、逃避责任的行为;而武陵渔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则是一种脱离现实、脱离实际、追求理想境界的行为。
3.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例如,在讲解《阿房宫赋》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有关阿房宫的相关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六国之富而秦视之”这样的疑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探究式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解决这些问题。
4.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它可以把抽象的语言具体化和形象化,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如在教学《愚公移山》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多媒体设备连接到教室,通过录像,让学生有一种“愚公移山”的感觉,这也是对课文内容的一种认识。同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装置,把它做成 PPT,在教室里放映,让同学们有一种“愚公移山”的感觉,激发他们对“愚公移山”的兴趣。借助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
结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使学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加强,品德素质得到提高,中国精神得到发扬。
参考文献:
[1]李莉,张艺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路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35(3):50-52.
[2]牛伟娜.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炫动漫, 2023(15):0187-0189.
[3]郭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课堂的融合策略分析[J].东方娱乐周刊, 2022(12):0065-0067.
本文系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年度专项课题《高职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ZX202312104)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