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设计艺术教育的伦理之思

作者

董新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0

摘要:设计艺术作为设计实践的一个关键分支领域,在当今社会对设计所承载的社会责任日益关注的背景下,伦理观念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一个亟待解决和重视的议题。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设计伦理,道德,技术,生态

一个时期以来,设计艺术理论与设计艺术教育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均在不同程度上开始强调其科学性与商业性。前者旨在通过加强规范性与提升效率来优化工作流程,而后者则致力于增强与市场经济规律及操作模式的契合度。若以设计艺术为一种旨在为工业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提供服务的实用艺术为出发点,此类发展趋势似乎并无不当之处。在强调科学性与商业性这两种倾向之后,设计艺术本身固有的艺术属性应如何定位?设计艺术的研究与创造将仅以形式效率与市场效益为目标。如此一来,设计艺术的产品将沦为一种“工业产品”,与其他任何工业产品无异,纯粹成为商品与消费品,与艺术无关。最终,这将导致一种极为错误且危险的导向。

在此基础上,探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设计伦理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设计艺术教育不仅应传授技术与技能,更应培养学习人的伦理意识和审美判断力。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设计不仅是创造美的过程,也是对社会责任和文化价值的体现。在设计教育中,应当强调对环境的尊重、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文化的传承,使学习者在未来实践中能够自觉地将这些伦理原则融入设计作品。通过这样的教育,设计艺术才能真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力量。

一、仁善伦理设计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架构中,“仁”概念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儒家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理念之一。尽管“仁”的内涵丰富多样,涵盖诸多方面,其核心意义依旧清晰明确,主要指向伦理道德层面的一种高尚精神品质和道德原则。孔子曾言:“克己复礼为仁”,这句话深刻揭示“仁”的本质,即通过克制自己的私欲,恢复和遵循礼制,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孔子还提出:“仁者爱人”,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仁”的内涵,即一个具有“仁”品质的人,应当具备一颗宽广、慈爱的心,对待他人充满关爱和同情。在现代设计领域,“仁”的理念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谓设计之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将伦理道德的价值观融入其中,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追求高尚的精神品质。这意味着设计不仅仅是为满足功能需求或审美追求,更是要体现出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对环境的尊重。设计之仁要求设计师在创作时,充分考虑到产品的使用对象、使用环境和社会影响,力求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传递出积极向上的道德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这样的设计实践,不仅能够提升产品的内在价值,还能够在社会中传播和弘扬“仁”的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整个造物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预设所有造物的潜在价值,而且决定这些价值的取向和方向。从价值的角度来看,设计扮演着价值创造者的角色。在设计所创造或预设的价值体系中,有三个主要方面尤为突出:首先是实用价值,其次是审美价值,最后是伦理价值。伦理价值与前两者紧密相关,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实际上构成伦理价值的基础。设计的伦理价值,从狭义的视角出发,设计的范畴不仅涵盖实用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更进一步地,它跨越这些层面,触及更高层次的道德价值。在此框架下,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与伦理价值均被视为“善”的不同维度。具体而言,实用价值可被诠释为“物用之善”,其核心在于设计的实用性与功能性,致力于增进人们的生活效率与便捷性。审美价值则可视为“艺术之善”,其焦点在于设计的美学特质与愉悦感,旨在为人们提供视觉与情感上的愉悦体验。而伦理价值,则可被理解为“精神之善”乃至“至善”,其关注点在于设计在道德与伦理层面的效应,致力于推动社会的公正、公平以及人类的福祉。通过伦理价值的实现,设计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与审美诉求,更进一步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层次与道德水准。

设计活动应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其核心目标在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利益。在这一设计理念的引领下,设计活动本身应被视为一种善行,而道德性则成为设计成果的必要属性。设计师在从事设计工作时,应将个人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优先考虑大众的利益与需求。若设计仅满足于个人私利,甚至以牺牲大众利益为代价,该设计行为则违背道德原则,沦为“恶行”。并非所有以个人为目的的设计行为均不道德。当个人利益与目的与社会大众的利益与目的相吻合时,此类行为亦可视为善行。具体而言,设计师作为设计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其职责决定必须遵循利他主义而非利己主义的原则。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以普遍意志为指导,而非仅凭个人意志。与纯粹艺术家不同,后者在艺术创作中可完全从个人情感与认识出发,表达个人情感与愿望,而设计师则更似一个代言人,代表大众发声。

二、技术伦理设计

二十世纪初,现代设计的先驱者们在推动艺术与手工艺传统向现代技术生产转型的过程中,遭遇双重挑战。一方面,他们努力维持与艺术界的紧密联系,追求一种“自由”的伦理传统,这种追求与现代技术生产方式之间存在显著的不兼容性,导致两者难以达成共同目标,实现完全的融合。另一方面,当他们试图从手工艺传统中寻求支持时,却发现手工艺深陷于传统等级秩序的束缚之中,难以获得外界的信赖与耐心。在设计师职业尚未形成之前,设计领域依旧遵循着艺术或手工艺的伦理传统,这种做法显然不利于设计领域与现代技术变革和发展的趋势相融合。根本上,设计领域与现代技术之间存在的诸多冲突和不适应,很大程度上源于不同伦理观念之间的矛盾。这些先驱者们持续就设计领域的“应当”问题进行激烈讨论。部分设计师试图在传统中寻找解决之道,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验证自己的理念,试图探索出一种能够满足不同设计伦理观念要求的解决方案。尽管付出巨大努力,却始终难以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解决策略,因为不同的设计伦理观念之间存在深刻的分歧和矛盾。这种困境使得设计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变得异常艰难,先驱者们不得不在艺术与技术、传统与现代之间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在科隆论战期间,被冠以“个人主义者”之名的群体坚定地维护审美与创作自由的权利。他们与追求功利性生产目标的群体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立。当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召唤响起时,这些个人主义者仍旧选择与企业家们并肩作战。与此同时,格罗皮乌斯在包豪斯初期所推行的手工艺改革实验,亦在社会对经济与效率的强烈诉求下,不得不调整其发展路径。这些改革的先驱者们,在最初似乎总是站在不合时宜的一方。作为现代设计的先驱,艺术与手工艺传统在面对现代技术需求时,似乎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新事物的产生总是建立在对旧事物的否定之上。改革者并非“先知”,他们难以预先洞察历史的走向。尽管设计伦理观念在现代技术的冲击下看似陷入矛盾与冲突,正是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挫败,才得以在混沌与纠结中寻找到肯定的答案。面对现代技术带来的挑战,设计领域并非总是困顿于传统伦理观念的泥沼。从后人的视角审视,我们能够从历史的错综复杂中辨识出一种关于“进步”的理论,一种与“传统”相异的伦理观念正逐渐从边缘走向主流。

自工业革命以降,现代技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实现飞速发展。技术的持续革新及其广泛应用,使得人类得以“掌握自然的力量”,技术成为“进步”的象征,并逐渐占据道德制高点。在此过程中,现代技术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推动人类走向“集-置”的“命运”。而在这一过程中,一些极端事件,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加速现代技术的膨胀进程,使得现代技术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的现实。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设计伦理领域迎来整体转向。设计领域的主流话语对现代技术的适应与接纳,成为最为明显的表征。设计伦理开始与“进化-进步”的新思想的伦理观念、与现代技术裹挟的“意志”逻辑、“过程”逻辑以及人类中心主义等逻辑合流。值得注意的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现代技术逻辑与“进化-进步”的新思想——来描述转向后的设计伦理观念的面貌,所得出的结果却展现出异曲同工的相似性。初步看来,近代自然科学的进展促成两者相通的“巧合”。无论是现代技术的内在逻辑还是“进化-进步”的新思想,两者的兴起都依赖于近代自然科学对人类自然观念的更新。近代自然科学与传统自然哲学的对话,使得人们普遍接受的自然观念经历数百年之久的更替。当自然科学将自然彻底对象化、客体化,掌控自然、支配自然的观念便开始驱逐自然的神秘性、驱逐“传统”,将人类社会、思想引向一个“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表现在现代技术的膨胀进程中,同时也深刻地体现在设计伦理的转向当中。设计伦理的转向,反映人类对自然观念的更新,以及对现代技术的适应与接纳。设计伦理的转向,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更是人类社会、思想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生态伦理设计

设计活动的核心在于将科技与物质资源转化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能够实际应用的有用产品。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必须对所涉及的资源进行细致的考量和审慎使用。由于设计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其在利用资源时往往具有不可逆的特性。这种不可逆性要求我们在设计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和谨慎态度。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的设计师和教育家维克多·帕帕奈克,在设计领域中提倡一种对社会和生态环境负责的设计理念,并且将这一理念贯穿于他的设计实践之中。他的许多观点和理念已经成为当代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实践时所遵循的重要准则。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代表作之一《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人类生态与社会变革》一书,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设计伦理的独特阐述。他提出“有限资源论”,强调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必须认真考虑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确保设计资源的应用能够为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服务。帕帕奈克在其设计实践中始终强调,设计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能产生多大的商业价值,或者在同类设计中具有多强的竞争力,而在于它能够适应社会变革,满足人们真实的需求,并且是一种适当的行为。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帕帕奈克的设计伦理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在设计实践中做出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选择。

设计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设计者的责任感。设计作为一种综合多方面因素、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过程,要求设计师在其中全面考量对各类资源的设计与应用问题。在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背景下,设计的作用得到广泛认可,从微小的别针到庞大的火箭飞船,设计已渗透至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设计产品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社会公众对设计的赞誉也应促使设计者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帕帕奈克在其著作中提出,在设计活动开展之前,设计人员的社会与道德判断应发挥关键作用,即在设计之前需评估其设计产品是否具有价值。尤其在当前消费文化盛行的时代,部分设计者易受物质利益的诱惑。作者依据社会财富的分配,区分多数人与少数人,即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多数人属于经济上的弱势群体。富人有能力为设计师提供高额报酬,以设计高质量甚至奢华的生活用品,却往往忽视弱势群体的需求,不考虑为他们提供设计服务。从市场经济的角度出发,服务或服务水准与金钱挂钩,导致高质量设计服务往往流向金钱所在之处。仅有少数设计师会考虑广大社会公众的需求。帕帕奈克认为,设计活动的策划者对所使用的工具、材料及产品负有责任,设计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例如,一次性筷子和纸杯的设计虽广泛使用,却导致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塑料购物袋和方便袋的设计虽便利人们的生活,却带来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大自然赋予人类丰富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却导致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面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当代设计教育者必须反思其价值与责任,并重新审视设计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当代设计实践需综合考量设计活动与资源、环境及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设计活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评价与深刻反思,以促进优质、健康的设计行为的倡导与实践。

结语

在当代社会背景下,设计伦理学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其融入设计教育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容忽视。设计伦理学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严格遵循伦理规范。目前对设计伦理学基本内涵与核心理念的理解尚显不足,这促使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与研究其相关课题。设计伦理学在现代伦理学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表现为一种责任伦理。该责任伦理与传统伦理观念存在差异,代表一种新兴的哲学伦理范畴。在这一全新领域内,设计伦理学的充分发展不仅能够推动现代伦理学体系的完善,还能促进其现代化进程。责任伦理学的核心在于将人类种属生命的健康延续明确设定为其理论目标,这一新伦理学原则的提出,有效弥补传统伦理学在某些方面的理论不足,并为构建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伦理学理论奠定坚实基础。

设计伦理学的教育与研究应成为设计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设计教育中加强设计伦理学的教学,使未来的设计师们能够深刻理解并践行设计伦理学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设计师,推动设计行业向更加负责任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设计伦理学的教育与实践关乎设计行业的未来,更关乎整个社会的福祉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平,刘青青.设计的伦理——设计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大课题[J].艺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版),1997,(03):44-49.

[2]李砚祖.设计之仁——对设计伦理观的思考[J].装饰,2007,(09):8-10.DOI:10.16272/j.cnki.cn11-1392/j.2007.09.016.

[3]维克多·J·帕帕奈克著;周博. 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0.11.

[4]杭间著《中国工艺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18 年。

[5]杭间、靳埭强、胡恩威主编《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与中国》,济 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4 年。

[6]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年。

[7]叶朗,朱良志著. 中国文化读本 中文本[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