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玩转课堂,趣学小古文

作者

李文婷

溧阳市文化小学 江苏省 常州市 213300

摘要:小古文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传承中华文化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从被动要主动,更好的展开知识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小古文;教学策略

一、传统古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难度大,学生阅读量不足

小古文语言精练,内涵丰富,这恰恰也是教材的难点,包括复杂的语法结构、生僻的字词和特殊的表达方式,这些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较大的挑战。目前学生阅读更偏向于简单易懂的白话文,古文阅读书目较少,内容艰涩难懂,学生大多提不起兴趣,以至于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语言能力提升缓慢。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互动少

小古文教学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讲解为主,内容设计上一般将教学目标确定在识字、背诵、理解文意上。传统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文章内容,却忽略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的专注度也很难保持,课堂教学质量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3.学习评价片面,内驱力不足

小古文学习评价大多以书面测试为主,注重对古文知识的记忆和掌握,以至于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并不会灵活运用,实际运用能力、迁移能力得不到提高,学习兴趣减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不到传扬。

二、小学语文古文教学策略

1.循序渐进,读出韵味

小古文是用古代文言文创作而成的,它的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对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的难度。为了实现小古文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仅要根据小古文的学习规律,还要兼顾单元语文要素。因此在设计小古文的教学时应当遵循“以读为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梳理语言和文字信息,理解文章大意,增强文言文的语感[4]。

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首先可以聚焦到文中较难理解的生字,让学生自主查阅字典进行识读,并将正确的读音标注在文中,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读准了字音,扫除朗读的阅读障碍,同时也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朗读和理解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二读,精准断句,读出节奏。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正确断句,帮助学生读准小古文的节奏。如《囊萤夜读》中,师读“胤”,生接读“恭勤不倦”,师生共读中渗透了主谓之间停顿的规律,指导学生齐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模式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增强语感,进一步理解性朗读,感受小古文语言的节奏感和趣味性。

三读,螺旋上升,读出韵味。为了让学生顺畅诵读,将小古文的韵律美展现出来,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练习,用新颖的形式,拉近学生与古人的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形式多样,指向理解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小古文。

小古文的理解方法多种多样,从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为起点,初次接触理解小古文的方法——借助注释;到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时,提出了组词、联系上下文的理解方法;到六年级《伯牙鼓琴》时,借助“资料袋”理解小古文的办法。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收集相关古文小知识等。教师利用丰富的资料填充,有趣的图片或者视频,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贯通小古文。

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例如教学《伯牙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句子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所看到过的“太山”和“流水”的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音乐所描述的画面。还可以联系前文的“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再结合钟子期听到琴声之后由衷的赞叹之语“善哉乎鼓琴”,理解钟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感受琴声如高山流水般的意境,更好地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默契。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诵是理解文意、思想的前提。

(3)多重思维和想象补白,领悟小古文。

理解小古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从想像留白入手,帮助学生寻找留白部分,引导他们对于人物神态、动作、心理、场景展开充分的想像,通过多感官的想像体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4)仿练结合,趣解小古文。

简单的小古文练笔能够培养学生对小古文的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朗读和理解小古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练笔。

模仿句式,激发仿写之趣

仿写是仿照课文的句式,根据课文内容选取最精彩的部分进行写作的模仿练习。例如学完《司马光》一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仿写“群儿戏于庭”,相机启发学生思考:“在庭院里做游戏叫‘群儿戏于庭’,那在公园里做游戏怎么说?还可以在哪儿做游戏呢?试着这样写一写。”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学效果也得到提升[7]。

合理想象,感受续写之趣

续写是对小古文中有争议的部分进行有根据的续写。学习《守株待兔》一文,就可采取续写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内容接着填写“宋国人没有等到兔子,回去之后又会怎样呢?”续写文章时,学生想象和练笔的欲望被激发,引导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感知文章主题,加深理解。

发挥想象,体会改写之趣

对小古文进行改写不仅锻炼学生对小古文的翻译能力,还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如教学《铁杵成针》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改写李白听到老媪说在河边磨针的原因,回去后会怎么做呢?改写时发挥想象力。改写内容不仅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复习,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教师对改写得较好的文章进行朗读展示,激发学生改写的兴趣。

3.角色再现,感悟道理

为了让学生可以更深刻地感悟其中的道理,教师可以提供表演平台让学生表演《囊萤夜读》的故事。学生可以根据课文自主改编剧本,可以只设置车胤这一个角色,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设置同窗好友、老师、邻居等其他角色。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会知识点,理解古文内容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实现现实与文本,古文与现代文的语言融合,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4.嵌入评价,驱动学习

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尤为重要,只有关注过程,结果的呈现才显得有意义。整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嵌入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评”一体化,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学生完成实际任务时,同步设计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提供评价要点、评价方法和评价量表,考察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小古文教学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统编版小学语文小古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不同的基本目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通过多元对话,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增强学生的内驱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能力,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小古文,并学会运用古人的智慧解决现实问题。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学生将更加珍视这一古老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崔新平.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J]  教学与研究,2020(06)

[2]肖祖炳.当前小学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教师,2021(09)

[3]谢玥.策略引导,玩转小古文——浅谈如何让小古文教学妙趣横生[J].小学教学研究,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