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探讨
王英锦
天津市静海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一分公司 天津市 301600
摘要:公路施工项目是一项危险源较多、较易出现安全事故的工程,过去,我国公路施工频频发生安全事故问题,人们一直希望能够找到减少公路施工安全事故的对策。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可以用监控、预警、强化管理的方法做好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与预警管理的方法减少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
关键词:关键词: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发因素;预警管理
引言:公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运输工具,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国家公路建设的迅猛发展的同时,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发生也越发频繁。基于此,本文以公路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作为研究课题,对影响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发因素展开了详尽探讨,并根据安全事故发生的诱因提出了相应实行措施,以期望公路工程项目在实现质量建设的同时,能够确保安全作业。
1、公路施工安全事故诱因
1.1、外部社会环境的因素
由于公路工程线性分布、施工作业面广、临时工程多、施工流动性大,在施工建设过程中、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心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在某些公路施工的沿线,由于治安管理松懈,导致路基施工现场内的坑、沟、水塘等边缘设置的安全护栏被偷盗;路基开挖施工时,因防护措施不到位,挖掘机械无意间挖坏了埋在地下尚未来及改迁的电力设施、上下水管道、油气管道;或者在路面施工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些半幅施工半幅通行的情况下,行驶中的车辆或行人不听从交通疏导人员的指挥,强行进入正在施工的区域等现象,从而给公路安全施工带来隐患。
1.2、人为诱因
当前,许多公路施工企业的领导对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认识不足,对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的安全管理人员数量不足、管理混乱、以包代管违法转包和层层分包现象严重、施工队伍质量差。在进度、质量、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往往是不惜牺牲安全为代价。安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特种作业岗位人员持证率低、安全检查只是应付上级检查而流于形式。施工企业在工程开工前未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对参建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培训,特别是一些施工企业招用的忙时务农,闲时打工的农民工或临时工,在未经过必要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教育培训就上岗,这些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对安全操作知识了解甚少、不系统,缺乏自身安全保护知识,对不良行为自控能力较差,习惯性违章严重,冒险蛮干的现象时有发生,致使伤亡事故频频发生。
1.3、机械设备诱因
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的针对性、可操作性、时效性(时间、地点、人物、工作内容、工作流程)不强,与安全责任体系、岗位职责不相对应,对项目实际不适用、不实用。公路机械设备在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的负荷过大,企业为了减少工程成本开支,通常采用24小时工作制,息人不息机,施工负荷严重增加,高负荷工作后往往使得机械得不到及时的保养和维修,又容易造成机械带病作业。机械操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好多机械操作手未经培训考核合格就直接上岗,且又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作业。以上现象给公路施工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2.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警管理措施
2.1气象环境预警监测体系
气象环境是公路施工安全的重要影响因素。建立多层级气象监测网络,在施工现场设置气象监测站,实时采集温度、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数据。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获取精准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针对不同地形地貌特点,制定差异化的气象预警标准。在雨季、汛期等重点时段,加密监测频次,建立气象预警快速响应机制。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气象数据自动采集和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设备事故等风险进行提前预判。设置分级预警阈值,当监测数据达到预警值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现场采取防范措施。
2.2人员行为安全预警系统
施工人员的不规范操作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建立施工人员实名制管理系统,对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利用视频监控、生物识别等技术,对施工人员的作业行为进行智能分析。设置危险作业区域电子围栏,当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自动触发预警。建立疲劳驾驶监测系统,对机械操作人员的工作时间进行管控。开发安全行为评估模型,对频繁出现违规行为的人员进行重点监控和教育。建立人员定位系统,实时掌握施工现场人员分布,便于应急救援。对新进场人员进行安全技能评估,预防因操作不熟练导致的安全事故。
2.3机械设备状态监测预警
机械设备是施工生产的重要载体,其运行状态直接关系施工安全。为大型机械设备安装状态监测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建立设备健康评估模型,对设备磨损、老化等状态进行预判。制定设备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温度、振动、压力等关键参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建立设备故障预测模型,提前发现潜在故障。建立设备维护保养预警机制,确保按期进行检修。对临时用电设备进行重点监控,预防触电事故。建立设备使用档案,记录故障发生规律,为预警管理提供依据。实施设备准入管理,杜绝不合格设备进场施工。
2.4施工环境安全动态监测
施工环境的变化是引发安全事故的重要诱因。建立边坡位移监测系统,实时监测边坡稳定性。部署有毒有害气体检测设备,监测施工环境空气质量。建立地下水位监测网络,预防涌水突泥事故。开展施工振动监测,评估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建立噪声监测系统,预防因噪声污染引发的纠纷。对临时道路、施工便道进行路况监测,保障运输安全。建立施工现场照明监测系统,确保夜间施工安全。对临时用电设施进行漏电监测,预防触电事故。
2.5质量安全预警控制
工程质量隐患往往是重大安全事故的导火索。建立施工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对关键工序进行全过程监控。制定质量预警指标体系,包括材料质量、施工工艺等要素。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对结构安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质量问题分级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并处置质量隐患。对原材料进场实施质量预警控制,杜绝不合格材料使用。建立施工工艺参数监测系统,确保施工过程受控。开展施工质量巡检,及时发现质量安全隐患。建立质量问题追溯机制,分析问题成因,完善预警措施。
2.6应急管理预警联动
应急管理是安全预警体系的最后防线。建立健全应急预警响应机制,制定分级预警方案。构建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指挥系统,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应急资源储备预警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充足。开展应急演练评估,及时发现应急预案中的不足。建立事故统计分析系统,总结事故规律,优化预警措施。建立与地方应急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区域联防联控能力。制定极端天气应急预案,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建立事故警示教育机制,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结束语
通过建立全方位、多层级的公路施工安全事故预警管理体系,我们力求实现"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管理目标。从气象环境监测到人员行为管控,从机械设备状态评估到施工环境动态监控,从质量安全预警到应急管理联动,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预警管理闭环。这套体系的有效运行,不仅依赖于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更需要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和一线人员的积极配合。我们要始终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将预警管理措施落实到施工生产的每个环节。通过持续优化预警指标、提升预警精准度、强化预警响应,不断提高预警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金安国.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和预警管理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48):252-253.
[2]董洪波,杨菊.浅谈公路施工安全事故原因的分析和预警管理对策[J].建材与装饰,2018,(26):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