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足党建引领的精益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杨劲寒 赵婧雯 杨妮

云南中烟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 云南 楚雄 67500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充分凸显了人才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分量之重。近年来,楚雄卷烟厂复烤车间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上级党组织数字化转型工作部署,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抓紧抓实,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车间数字化党建平台,整合现有人才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丰富培养内容,跟踪培养成效,切实为党员青工打造一个劳动创造、技能提升、展现价值的精益联社人才培养平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

关键词:党建引领、精益联社、人才队伍建设、积分系统

一、背景

在青年队伍建设时,发现新员工入职车间后在培养过程中,缺少完整的培养体系,导致新员工往往经过2-3年的基础培养后,也只熟悉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培养成效不明显,青年团队活力不足、参与度低、获得感差,对于青年人才的职业发展和企业的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随着退休职工的增多,职工结构断层的现象愈发明显,青年员工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补位工作。复烤车间党支部针对这一难题,在开展“党建带团建”中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发挥团组织吸引凝聚青年的优势,创造性提出“复烤精益联社”这一创新模式,聚焦刚入职场的小白,以党员和青工人才队伍建设为切入点,通过制定明确的目标和可选择性任务,以专项提升、团队任务的方式,让他们在立足于生产岗位的同时,提高对生产车间的全面认知,快速高效获得一名合格操作工应具备的必备技能,同时提升年轻人的综合技能,激发了党建带团建生机活力,助推抓党建带团建“双融合”。

二、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一)缺乏个性化培养计划

对不同背景、专业和能力的新员工采用统一的培养模式,未能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和需求,这种单一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也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潜能。

(二)反馈与评估机制不完善

对新员工的学习进展和培训效果评估主要依赖简单的考试或培训后的短期表现,缺乏长期、全面、动态的跟踪和评价。员工自身无法及时了解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车间也难以准确判断培养的实际成效,无法为后续的培养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三)激励机制不健全

在青工成长培训阶段,设定的考核指标不够明确,激励措施无法与实际成果有效挂钩,晋升渠道不够清晰准确,导致他们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从而影响青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青年人才量少质不优

车间技术人才数量相对偏少,技能掌握情况单一,职工结构断层的现象明显,青年员工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补位工作。

三、党建引领下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研究

(一)强化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围绕“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工作要求,组织干部职工集体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突出党在干部和人才工作中的领导和把关作用,把好人才培育的政治方向,始终将政治标准贯穿人才选育管用全链条,构筑人才强企超车道,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转型。

(二)推动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双向融合

通过“党建+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可以促进党员和青工的多元发展和个性化成长,党组织和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和特长,为其量身定制学习和实践计划,有助于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互补,实现从党员培养成技术骨干、技术骨干又吸纳为党员的双向融合、互相促进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党支部在人才培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突出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凝聚人才和组织人才。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人才凝聚作用,把党支部战斗力转化为企业改革和人才进步动力。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聚焦企业改革发展和人才成长中心任务,持续深化“创新、创优、创先、创效”工作。

四、精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坚持党建引领,实现人才强企聚核化

突出从高从严,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不断提升做好人才工作的能力水平,想方设法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大动能,实现人才兴企的目标。

(二)创新培养机制,实现人才培养制度化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载体,探索实施“新员工目标制培养体系+复烤精益联社”双重培养模型,打造员工素质提升平台,从原来对一批员工的广泛培养转型为对某一类型人才的专项培养,助力人才培养向深层次推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新手村”入门学习积蓄能量。根据新员工所学专业不同,设立了三个方向的主线任务和“7选2”的支线任务,通过开展专项培训、完成任务来获得操作工基础技能和任务积分,按分段考核、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期末考核,考核成绩合格才能顺利“出村”,只有从“新手村”出来以后,才能到“主城区”进行历练。二是“主城区”进阶成长增长技能。“出村”之后党员青工以各班组作业长为组长组建形成6支复合技能团队。每位成员都是一个赏金猎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通过任务大厅领取车间不同方向的具体工作任务,也可以组队以打副本的形式来完成中大型任务的攻关,充分发挥团队优势,将以往的“单兵作战”转变为“协作共赢”,形成“以点带面”和“多点开花”,完成任务后根据完成情况成员就能获得对应的积分。整个联社的运作模式与传统的上级指派任务不同,以主动领任务代替被动接任务,自主的选择调动了青年员工的兴趣,大大增加了青年员工干事创新的积极性。

(三)强化积分激励,实现人才激励高效化

把任务和积分制有效结合,实现数字量化管理。用积分兑换机制激发党员青工干事创业热情,凝聚发展奋进力量。一是积分使用覆盖面广。根据任务难易和获奖情况给予积分,积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兑换补休天数、培训机会亦或是绩效奖励。二是赚取积分途径多。完成规定任务获得规定积分,完成一些质量较高、应用面较广的成果和专利可以赚取额外积分。如果把积分兑换成培训机会,培训结束后把培训成果转化制作成课件并给车间职工授课,那么换取培训的积分可以返还,而返还的积分依然可以用来兑换补休天数或是绩效奖励。这样灵活多样的积分模式可以让成员们享受双倍的成长、双倍的快乐!

(四)定制能力模型,实现人才培养高效化

通过任务攻关自动生成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个人定制成长能力评价模型,促进人才培养规范高效。一是精准能力模型成长快。网站后台会记录每位成员在管理策划、项目实践、技术创新、宣传培训、文化活动、技艺传承、信息化建设这七方面获取的任务积分生成能力模型,通过能力模型新成员们可以有一个明确的成长方向和成长路线,快速的在5-10年内成长为那些通过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慢慢凸显出来的大师,去突破那些前辈们没能突破的领域,最终超越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开路者。二是定向培养人才效率高。由于积分的记录,成员们所做的工作,付出的心血,各项综合能力,都可以随时通过积分排名和能力模型的方式直接反馈给领导和成员自己,通过不同模型之间的横向对比,科学制定职业发展通道,以最优模型为指引、以最优人才为导师,“复制”人才培养路径,然后将有同类潜力的成员向着优秀模型加以针对性的定向培养,对不同种类的人才设置了多种渠道的晋升标准,帮助人才的成熟和发展。在各个层面储备专业“备用”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为企业节约培养成本。

五、结论

(一)成果

一是形成一套健全完善培养机制。从“新手村”出发,以“精益复烤联社”为平台,依托劳模工作站和技师工作站“两站”,开展全员积分制的探索与应用,建立以数字量化手段为依据的人才队伍“选、育、用”的管理方法,避免传统人才队伍管理中“凭印象、凭主观判断”的局限性,提高选人用人的精准性,作为联社,不允许青年人“躺平”;作为管理者,不需要为如何用人发愁;作为青年人,确立明确的目标,找到正确学习和成长的路径。

二是产出三种个人能力评价模型。根据分析所有联社成员的个人能力评价模型,总结出了三种典型的能力模型,分别是发展均衡型人才、特长出众型人才、优势明显型人才,对应联社采用全面培养、尖刀培养和精准培养的方式,使其在经过针对性、专业性的锻炼培养之后成为一岗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双料人才”,扬长辟短成长为各自领域内的优秀人才。在党建引领的精益人才培养模式下,已发展5名联社骨干成为党员、2名青年员工成长晋升为作业长、3名青年员工成长晋升为工段管理员、3名青年员工成长晋升为电器维修工、1人被授予“云南中烟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申报各类项目141项,申请专利50项。

(二)结语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复烤精益联社人才培养体系虽然刚处于起步阶段,各模块功能也都在试运行过程中,但从车间几年的实践结果来看,该体系构架完整,汇集了涵盖计算机、机电控制、生产管理等各专业领域技术人才的智慧和力量。以党建引领团建,创新人才培育机制,以“技”赋能,向“新”而行,铸力打造了一支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营造了全员参与、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把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激发人才队伍建设新活力。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夯实人才根基,复烤车间党支部将进一步发挥职能,持续研究、探索、拓展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成就更多的骨干型人才,推动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李万飚.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有机融合的策略 [J]. 中国军转民 ,2024,(07):148-149.

[2]李旭、纪旭、张浩.立足党建引领的青年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 中国会议 ,2024,(05):143.

[3]郝杰、张丽君.新形势下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实现人才强企战略[J].中外企业文化 ,2024,(04):181-183.

[4]赵学芳.党建引领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的研究 [J]. 企业党建 ,2024,(06):11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