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标准化管理模式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研究

作者

黄荻 欧阳博之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海外市场营销中心,湖南 株洲 412001

摘要:随着我国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工程造价控制面临着新的挑战。标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对铁路工程造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标准化管理模式在铁路工程造价中的作用,分析其对成本控制、效率提升、质量改进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实施标准化管理的有效策略,如加强政策支持、推动企业实践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为铁路工程造价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标准化管理模式;铁路工程;工程造价;影响研究

引言: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出行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铁路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技术复杂度高,工程造价管理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为了有效控制铁路工程造价,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标准化管理模式凭借其规范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特点,成为铁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手段。本文将深入探讨标准化管理模式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其在成本控制、效率提升、质量改进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并就如何在铁路工程中有效实施标准化管理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铁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力。

一、标准化管理模式对铁路工程造价的影响

(一)成本控制的精细化与可预测性增强

标准化管理模式为铁路工程成本控制提供科学规范的依据和方法。通过全面系统地梳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成本构成要素,制定统一的成本定额和计价规则,细化成本核算和控制流程,铁路工程的成本管理更加精细化。各项成本支出有章可循,能够及时发现预算执行偏差,从源头上遏制成本失控和资金浪费。同时,运用标准化的成本测算模型和数据分析工具,可及早预判工程造价水平,准确评估成本风险,增强成本支出的可预测性和透明度。成本的事前估算、事中监控和事后分析形成闭环,有利于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实现工程建设的投资效益最大化。此外,不同项目之间的成本数据可比性增强,为优化工程设计、改进施工组织、完善资源配置提供参考,助力铁路工程成本管理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效率提升与工期缩短带来的成本节约

标准化管理通过优化铁路工程建设组织流程,消除冗余环节,实现各专业、各单位之间的无缝对接,显著提升工程建设效率。管理、技术、生产要素实现深度融合,形成工程建设的最佳组合,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更趋合理,浪费现象大为减少。工程各环节紧密衔接,施工干扰因素显著降低,工期得到有效缩短。工期缩短意味着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程量增加,固定资产和资金的周转速度加快,相应的人工、材料、机械费用减少,从而节约大量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与此同时,标准化管理对设计优化、新技术应用、新工艺推广等提出更高要求,使得一次性达到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比例大幅提高,返工、窝工等带来的成本损失显著降低,工程建设以更低的成本实现更高的效率。

(三)质量提升与风险降低带来的长期成本效益

标准化管理对铁路工程质量提出严格要求,从设计源头做起,推行标准化设计,优选成熟适用的技术方案,减少设计缺陷。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加强材料、工艺、环境等要素的过程控制,实行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满足预定要求。高质量的工程投入运营后,使用寿命更长,维修保养成本更低,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看可获得可观的成本效益。此外,标准化管理使工程组织更加规范有序,责任更加清晰明确,降低质量、安全、合同等方面的风险,避免事故、纠纷等带来的经济损失和信誉影响。高质量、低风险为铁路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铁路运营提供坚实保障,实现工程建设效益、运营效益、社会效益的多方共赢。

二、铁路工程实施标准化管理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政策支持与标准制定

要充分发挥政府在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中的引领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铁路工程建设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各参建方的权责义务,将标准化管理作为铁路工程建设的基本要求。交通运输、铁路等主管部门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制定全国统一的铁路工程技术标准体系和管理规范,并根据行业发展实际适时更新完善[1]。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配套政策措施,为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营造良好环境。

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标准化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将标准化管理水平纳入铁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未达标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在市场准入、信用评价等方面实施联合惩戒。同时,强化标准化管理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各参建方在执行标准规范方面的偏差,确保标准化管理落到实处。

(二)企业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

铁路工程建设企业要将标准化管理作为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形成一把手负总责、部门协同推进、全员共同参与的标准化管理工作格局。要全面梳理工程建设各环节的管理流程,结合国家和行业标准、先进企业经验,制定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化手段固化管理流程,减少人为干预,实现工程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鼓励开展标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需求,大胆探索符合企业实际的标准化管理新模式[2]。如在设计阶段引入价值工程,优化设计方案,在施工阶段推行精益建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材料设备采购中实施集中采购、联合采购等。同时,加强标准化管理的宣传培训,营造重视标准、崇尚标准的良好氛围,增强全员标准化意识和执行力。定期开展标准化知识和实操技能培训,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业务精湛的标准化管理人才队伍。

(三)信息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信息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是推进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不可或缺的两大支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加快构建覆盖铁路工程全生命周期的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和平台。通过打通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各环节的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工程管理的效率和水平[3]。利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工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的标准和流程,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为标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人才是推动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的关键力量。铁路企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深度合作,支持开设铁路工程管理、标准化管理等相关课程,联合培养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4]。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成长通道,搭建员工职业发展平台,着力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过硬、懂技术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为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注入源源不断的智力动力。信息化建设为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插上腾飞的翅膀,人才培养为标准化管理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结束语:

综上所述,标准化管理模式在铁路工程造价控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通过优化成本管理、提高建设效率、改进工程质量等方式,标准化管理有效促进铁路工程造价的科学合理。政府、企业等各方应加强协同配合,在政策引导、标准制定、企业实践、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共同发力,不断完善铁路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推动铁路工程高质量发展。随着标准化管理理念和实践的深入推广,必将为铁路工程造价控制开创新局面,为我国铁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参考文献:

[1]胡耀宗.铁路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优化对策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4,(08):7-9.

[2]朱浩,李圣岩.高速铁路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4,(03):254-256.

[3]姬承呈.新时期铁路工程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策略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23,46(07):174-176.

[4]刘宏霞.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监督流程的优化措施[J].中华建设,2022,(0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