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真益
重庆市兼善中学 重庆北碚 400700
摘要:启发性问题具有扩散性、引导性、挑战性的特点,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这类问题,能够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主动探究与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知识构建与运用质量。基于此,文章分析启发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提出启发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的多元策略,旨在通过技巧性提问,重新构建新型数学课堂。
关键词:启发性问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应用
在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虽然教师十分注重提问手段的运用,但是启发性问题设置较少,致使问题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作用并未发挥出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合理使用启发性提问手段,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下面结合已有经验,对启发性问题的应用建议进行说明。
一、启发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设计启发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方向,在有序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理解,或是数学问题的解决。在这样的数学课上,学生始终是进行有效的学习,自然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
(二)提升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课程时,学生必须要进行逻辑思维,所以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而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思维,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所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构建完整知识体系,还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2]。
(三)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在启发性问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获得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推理和验证的机会,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甚至创新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取得更大进步。如此这段,学生就可以处于良性学习与发展状态[3]。
二、启发性问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策略
(一)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性问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这样更容易将学生带入课程学习中,并主动发现、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水准的提升。以“ 对数函数”为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初步学习这节课的内容,而后利用问题来带领学生深入探索对数函数。在具体探索中,首先,学生说一说对数函数概念、性质,然后教师做好总结,接着询问学生“对数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最后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加深对对数函数性质和应用的理解。可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启发性问题,能使学生产生探索兴趣,并主动对对数函数进行全方位探索,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结合学生实际,应用启发性问题
启发性提问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困境,达到有效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标。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性提问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针对性提问,切不可盲目提问,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效果。以“函数性质”为例,在课上按照常规方式进行讲解后,教师发现不少学生无法理解和掌握函数的性质,这就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的质效。针对学生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思路,设计启发性问题:求函数y=ax2+bx+c与x轴的交点坐标?当函数y=ax2+bx+c的定义域是实数域 时,函数值y=xk的取值范围是多少?学生针对这两个问题探索的过程,其实就是理解与掌握函数性质的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可见,启发性问题的设置能够提升数学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优化数学教学效果。
(三)组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性问题时,教师除了针对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设置启发性问题时,还应积极组织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并在问题的驱使下去自主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使学生在经历完整的独立学习中,提升自学效果。以“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第一,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等差数列{an}的前几项,让学生利用得到的信息自主列出它的通项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到观察、猜想、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活动中,自主发现问题。通过实施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发现数学与生活关联,提升学生探究知识的效果。
另外,当学生具备自主发现问题的经验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探究活动,在课后延展性探究中继续发现问题。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课内课外的探索性学习,自然学习质效能够显著提高。
(四)启发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在数学课上,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才可以自主提出问题,并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保障其学习效果。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进行质疑。以“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结合课本初学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质疑,使其成为课堂的自主提问者,更全面发挥其学习作用。首先,教师进行启发质疑:①n=1是否有意义?②n=2、3、、4是否有意义?然后,学生针对自己的提出问题进行探讨,并顺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继续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学习疑惑进行质疑,使学生在课上持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有效巩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并发展学生问题能力。
(五)及时评价反馈,巩固学习成果
在数学教学中运用启发性问题时,不少教师忽视其在评价反馈中的运用,这一定程度影响启发性问题设置作用的发挥。对此,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尝试从启发性问题视角设计评价反馈计划,以便于在计划的有效落实中,实现学生学习成果的巩固。
以“对数函数”为例,教师可以实施这样的评价反馈:“你能判断教师所写函数是不是对数函数吗?”这样的评价反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真实的学习情况,尤其是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让学生找到继续改进与完善自我的方向,助力其巩固学习成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设置启发性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在有序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习效率,掌握数学学习之法。因此,数学教师应重视启发问题的运用,并将其融入教与学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优化数学教与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宝俊.浅谈高中数学课堂高效性[J].语数外学习(数学 教育),2013(12):53.
[2]孙启柱.数学符号在高中数学课堂上的解读研究[J].新课程(下),2016(02):178-181.
[3]万林.浅谈高中数学课堂的提问技巧[J].理科考试研究, 2016,23(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