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状综述
刘向前 袁志武
通辽市生态环境技术服务中心奈曼旗分中心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8300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大气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土壤重金属超标等现象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作为获取环境信息、评估环境质量、预警环境风险的核心手段,其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近年来,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深度融合,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快速迭代。深入了解其发展历程、应用现状与未来趋势,对完善环境监测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一)传统监测技术阶段
在早期阶段,生态环境监测主要依赖于人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例如大气样品的手工采集和水质样品的化学分析。此阶段的技术相对简单,但存在效率低下、监测范围有限、数据时效性差等显著缺陷。
(二)自动化监测技术阶段
至 20 世纪中后期,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监测设备应运而生。自动气象站和水质自动监测站的出现显著提升了监测效率和数据采集频率,然而,监测参数相对单一,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三)智能化监测技术阶段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推动了监测技术的智能化进程。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环境要素的实时感知;物联网技术构建了一体化的监测网络;人工智能算法则深度分析数据,为环境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分类与原理
(一)物理监测技术
遥感监测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搭载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电磁波信息,通过光谱分析反演大气气溶胶浓度、水体叶绿素含量、植被覆盖度等环境参数。例如,高分卫星可实现对大范围区域的高分辨率影像采集,用于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破坏情况。
声学法监测技术:基于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监测环境噪声、海洋次声波等。如通过声呐系统探测海洋水深、海底地形,以及监测海洋生物活动情况。
(二)化学监测技术
色谱分析技术: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等,通过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测定大气、水体、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与浓度。例如,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技术(GC - MS)可准确检测挥发性有机物(VOCs)。
光谱分析技术: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特性,分析环境样品的化学成分。原子吸收光谱(AAS)常用于测定土壤、水体中的重金属含量;紫外 - 可见分光光度法可检测水中的氨氮、硝酸盐等无机污染物。
(三)生物监测技术
生物指示物监测:通过观察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评估环境质量。例如,利用苔藓对大气污染的敏感性,监测空气中的重金属与硫化物含量;通过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评价水体生态健康状况。
生物传感器技术:将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结合,检测环境中的特定污染物。如酶传感器可快速测定水中的酚类物质,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农药残留与生物毒素。
三、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大气环境监测应用
在大气环境监测中,地面监测站点与遥感技术协同应用。地面监测站点通过安装颗粒物监测仪、气态污染物分析仪,实时监测 PM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常规污染物;卫星遥感技术则用于大范围监测臭氧空洞、沙尘天气、秸秆焚烧火点等。例如,我国生态环境部建立的全国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实现了 339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实时发布;高分五号卫星可对大气污染成分进行高光谱遥感监测。
(二)水环境监测应用
水环境监测已形成 “点 - 线 - 面” 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河流断面监测站、湖泊水质自动监测站实时监控重点水域的水质状况;无人船、浮标站可在复杂水域开展移动监测,获取流速、水深、水质等参数;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技术用于监测水体面积变化、藻类水华分布。例如,长江流域构建的智慧监测系统,通过整合多源数据,实现对水质、水文、生态的综合分析与预警。
(三)土壤环境监测应用
土壤监测以实验室分析为基础,结合原位监测技术。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利用原子荧光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 - MS)等技术,测定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含量;土壤传感器可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温度、pH值等物理化学性质。在耕地质量监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土壤养分动态监测与精准施肥指导。
四、生态环境监测技术面临的挑战
(一)技术层面的局限
部分监测技术仍存在精度不足、稳定性差的问题。例如,部分传感器在复杂环境条件下易受干扰,导致数据误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云雾天气下的成像质量受限,影响监测效果。此外,不同类型监测设备的数据格式、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融合难度大,制约了监测网络的协同应用。
(二)应用推广的困境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成本较高,尤其是高端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费用,超出部分基层监测部门与企业的承受能力。同时,监测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不足,不同地区、不同机构采用的监测方法与评价标准存在差异,影响数据的可比性与权威性。
(三)人才与管理的制约
专业监测人才短缺,基层监测人员对新兴技术的掌握程度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功能。在管理层面,环境监测数据共享机制不完善,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导致数据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影响环境决策的科学性。
五、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监测技术智能化升级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算法将深度融入监测技术,实现数据的自动分析、异常识别与智能预警。例如,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对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处理,可自动识别生态破坏区域;利用强化学习算法优化监测网络布局,提高监测效率。
(二)监测体系多元化融合
构建 “空 - 天 - 地 - 海” 一体化监测网络,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测、地面监测站、水下探测器等多种手段,实现对生态环境的全方位、立体化监测。同时,多学科交叉融合将催生新的监测技术,如纳米技术在传感器中的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监测灵敏度。
(三)监测服务市场化发展
随着环境监测需求的增长,第三方监测服务市场将进一步扩大。企业、科研机构与社会资本将参与监测技术研发、设备制造与数据服务,推动监测技术的创新应用。同时,政府将加强对监测市场的监管,完善行业标准,保障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结论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历经从传统人工监测到智能化监测的演变,在大气、水、土壤等环境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监测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多元化方向快速发展,但仍面临技术瓶颈、应用推广与管理等方面的挑战。未来,需通过技术创新、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与机制优化,推动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向更高水平发展,为精准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苗霞 , 童颖妮 . 生态环境监测及环保技术探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24):167-169.
[2] 王左栋 , 张凯 . 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策略探讨[J]. 全面腐蚀控制 ,2024,38(12):76-78.
[3] 唐月孔 .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分析 [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2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