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

作者

罗素芬

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梅林镇高田小学,515337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基于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全新认识,教育部提出了“双减”政策,并将“加强劳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之一,这为小学低年级学生融入劳动教育提供了契机。而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其所具有的抽象性与逻辑思维特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劳动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必要。基于此,本文重点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融入;劳动教育;策略

在当前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劳动教育已成为小学教育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级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不仅蕴含着逻辑思维,也提供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机会。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与劳动实践的结合。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不仅有助于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能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勤劳、坚韧等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如何巧妙而有效地实现劳动教育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已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中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课堂教学环节缺乏实践性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多数教师认为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会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可能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成绩,因此往往采用“纸上谈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活动,导致劳动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甚至是教学过程中的“隐形”部分,难以真正落实到日常教学中。

(二)课程内容设计不够科学合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上提升,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从以前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协助者,帮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然而当前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仍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计算轻应用”等问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使学生缺乏充分的体验与感悟,无法有效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三)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固化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大多数教师依然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数学学习成果的主要标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以分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教师往往会以考试结果来指导后续教学工作,忽视对学生劳动态度、劳动能力以及劳动情感等方面的评价,使得学生的劳动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与发展。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境,为劳动教育打下基础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感到好奇,并且喜欢动手操作。因此,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劳动意识与实践能力。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关于“快递小哥送快递”的视频,然后提出问题:“你觉得这个快递员累吗?为什么?”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们需要邮寄东西,应该怎么寄才比较节省费用呢?”紧接着教师便给出了解决方案:“建议大家将物品包装好后,用统一的纸箱子来寄送,这样既不会浪费快递纸箱,还能节省一部分邮费。”通过这一案例,不仅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也增强了学生节约资源、珍惜物品的意识,更有利于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实施游戏化教学,为劳动教育增添趣味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而游戏化教学恰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趣味游戏,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锻炼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分类与整理”知识时,教师可以设计“小小收纳师”的游戏。提前准备一些杂乱摆放着衣物、玩具、文具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分组竞赛,按照衣物的季节分类、玩具的类型分类、文具的用途分类,在规定时间内又快又准完成收纳任务的小组获胜。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分类知识,还亲身体验到劳动中的条理规划。再如学习“图形认知”时,开展“积木搭建小能手”游戏。给学生提供各种形状的积木,要求他们参照简单的建筑模型,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等搭建出类似的结构。在搭建“小房子”“小城堡”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了不同图形的特征,同时也感受到动手劳动创造作品的成就感。通过这些趣味游戏,数学知识不再枯燥,劳动教育也不再单调,学生在玩中学、学中劳,全方位促进自身成长。

(三)开展合作化探究,为劳动教育注入新活力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扮演着主导和决策的核心角色。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自理能力,独立完成数学作业的可行性较低。因此,小组合作探究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迷你超市”的互动探究活动。在教室的一隅,布置成模拟超市,并摆放各种标价文具、零食和玩具等商品。学生被分组,并分配相应面额的模拟货币。在小组内,学生需分工合作:有的挑选商品,有的担任收银员计算总价,有的负责核对找零。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人民币的面值与换算,还体验了购物过程中的人际交往和商品价值判断,进而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又如,在学习“测量长度”时,可以组织“校园测量员”活动。各小组配备测量工具,如卷尺和米尺,共同研究如何测量校园内的花坛周长、旗杆高度、桌椅尺寸等。组内成员相互协作,一人拉尺,一人读数,一人记录,遇到难题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测量技巧,而且在合作完成劳动任务的过程中,提升了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劳动教育与数学学习的结合,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在“双减”政策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其劳动技能已成为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要课题。对此,教师应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以教材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实施游戏化教学以及开展合作化探究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实践中来,从而充分发挥出劳动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滋智.基于劳动素养的小学数学动手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24(43):114.

[2]付登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A].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七期“教育问题时习会”论文集[C].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3:7.

[3]本刊编辑部.劳动教育筑牢成长基石[J].平安校园,2023(09):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