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动机问题及“知导行效、多维协同” 教学策略
鲁墨缘
吉林省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传承技术技能的职责,致力于全方位提高办学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出现不少问题。 在招生规模扩大、生源基础变差的大背景下,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展现出学习热情不足、学习倦怠的现象。所以希望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下学习动机现状,剖析学习动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据内外环境因素系统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调查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情况,首先对目前高职学生学习机动现状有大致、整体而概括性了解,这样有助于从根源上发现学习动机出现的问题。问卷调查选取本校二个年级共 600 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分两次合计发放 600 份调查问卷,成功回收 596 份,回收 率 99.33%;有效 问 卷 574 份,有效 率达 95.67%。
二、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动机的问题
(一)学习目标不明确
根据问卷调查目标认知得分不算太高,毕业后的计划问题中选择“听从父母亲戚的安排”和“没计划,随 遇 而 安”分 别 有 26%和 15%,合计 超 过 四 成,日 常与学生接触交流中, 时常能感受到一种似是而非,究其缘由还是在于目标的泛化,总体缺乏长远、系统、明确的目标以及与长期目标配合的短期目标。缺乏正确的长远目标意味着在人生地图上缺失一个可通过努力到达的终点,前行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停滞不前;缺乏正确的阶段目标就像错过马拉松路上站点补给,失去审视自身的机会, 因而容易步入弯路和歧途。所以对学习目标的笼统导致学习上出现懈怠等负面影响,降低学习动机水平。
(二)学习状态不稳定
高职学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导致学习状态出现不稳定,影响范围涉及学习氛围、社会风气、任课教师、寝室室友和班级同学等因素。差强人意的学习环境往往产生负能量,金钱至上或对技能轻视的社会风气、不负责任或是欠缺专业素养的任课教师、重视享乐游戏化妆而轻视学习的室友和同学,如果身边围绕的都是这样环境, 而学生自身又缺乏坚定的定力,
那么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很有可能对状态产生影响,破坏原先良好的学习节奏, 动摇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使得学习状态出现波动。
(三)学习自主水平不高
问卷调查中 “除了任课老师,你的专业知识来源和拓展还有哪些”中选择“我没有什么拓展”的学生达到 41%。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自主水平较差,而且不仅是学习能力的缺失和学习策略的不足,有些学生甚至缺乏独立学习的意识,好像只要接受教材和任课教师的授课就完全足够,这样的情况容易造成学习高度受到限制,因为再努力的学生无非也只是照本宣张、全盘接受已有的知识,而缺少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进一步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水平。如果任课老师能够在授课时传授有用的学习策略,并给以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根据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策略。
(四)学习品质较低
超过 7 成的同学非常认同或基本认同患有严重的拖延症,不能合理分配时间,经常在最后一刻才完成作业。学习从来不是一种轻松享乐的过程,期间难免出现需要付出艰辛、跨过瓶颈、战胜自我的时刻,这时最好的武器就是良好 的精神品质,如果不具备这些品质,而任由缺乏专注度、拖延症严重、抗压性差、坚持力不足这些问题频现而不尝试改善,那么往往会造成遇到挫折第一时间就想着躲避,也就无法体会越过困难后的喜悦,越退越多,最后失去信心,学习动机也随之降低。
二、学习动机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价值取向
长久以来社会大众普遍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高考后进入重点本科,然后按照一本、二本依次递减,最后进入专科院校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不好迫于无奈而为之。儒家思想代表人物孟子就提出过“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体现出对技术本身和方法的轻视,技术劳动者仿佛天生低人一等,而儒家千百年来对于中国社会和百姓的影响早已根深蒂固, 意义深远,所以传统观念上社会普遍认为“以义理为本,艺事为末”。从就业角度,高职院校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劳动相关行业,“灰领” 在 世 人 耳 中 远 远 比 不 上“白领”的悦耳,这些社会价值取向的偏差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向前向上的动力,认为即使努力也未必能获得成就。
(二)学习风气建设
高职学生年龄注定容易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的特点,而日常身边接触时间最久的同学和老师非常容易给学生心理、想法和行为造成一些冲击或者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些通过上述一系列问卷调查分析和访谈记录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如果整个校园的学习风气是积极向上的, 那么个体自然能够感受氛围并融入其中,哪怕原本学习热情不那么高涨的学生也能受环境影响和感染,只要加之一定引导,就能加入学习的大部队,激发良性的竞争心理,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极大提升学习动力。反之亦然如此,松散懒惰、无心向学的氛围会削减学习热情,即使原先想要学习的学生也会被拖累,萌生出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等负面心态,出现不利于学习的行为,从而动摇学习动机。
(三)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一定程度决定学习质量,体现了引领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学习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也许出发时踌躇满志, 但是行进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懈怠和迷茫,当意志力最为薄弱、最容易放弃的时候,就需要依靠学习品质重新拉回“正途”,能够提供充足的能量继续保有高昂的学习动力。 另外当负面情绪、外界诱惑等诸多干扰来临之时,学习品质还能够起到防护作用,形成相对的抵抗力,不至于轻易被击倒,被外来干扰带偏跑道, 还能够集中注意力应对问题、解决问题。
(四)职业观念意识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可能比较多地接触社会,但还是身处象牙塔里,还未开始做好踏入社会、步入职场的准备,没有对自己做好清晰定位和规划,但是对于职场来说是件严重的事,无法较快速地适应和融入未来职场,会严重危害到职业生涯发展。
三、“知导行效、多维协同” 教学策略
“知导行效、多维协同” 教学策略是通过教师布置任务、投放“资料”,先用小组合作方式协同:学生在课前运用小组合组学习与课题探究两种形式进行生生协同(必要时师生协同),采取课内(教材)与课外(教师通过微信群投放的学习、探究材料)协同,解决知识学习问题。然后通过线上与线下协同,即教师在线上布置游戏设计任务,学生在线下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游戏设计,在此过程中,有问题可以随时与教师在线上交流、互动。这样,课前学生既解决了知识学习的问题,还解决了行的问题——运用知识设计游戏;同时,采取课题研究方式,生生、师生协同。例如,《学生(从教师角度)游戏评价考核表》就交由学生完成,采取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帮助学生搜集必要的资料,放手发动学生通过协同完成任务。
本文系吉林省中华职业教育社 吉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课题《以“知导行效、多维协同” 教学模式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2023XHY148.
六、足球文化渗透于乡村小学生习作教学的注意事项
(一)适度原则
足球文化的渗透要适度,不能让足球活动完全取代传统的习作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将足球文化有机地融入到日常习作教学中,作为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二)因材施教
要根据乡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足球文化元素和教学方法。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侧重于足球游戏、简单的足球故事等;对于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展更深入的足球评论、足球赛事分析等活动。
(三)教师引导
教师在足球文化渗透过程中起着关键的引导作用。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足球文化素养和习作教学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在足球文化的体验中更好地提升习作能力。
七、结论
足球文化在乡村小学生习作能力提升中具有重要的渗透价值。通过激发习作兴趣、丰富习作素材、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提升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策略实施,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有效运用,能够显著改善乡村小学生的习作现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适度、因材施教、教师引导等注意事项,将足球文化与习作教学深度融合,为乡村小学的语文教学开辟新的途径,促进乡村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让乡村小学生在足球文化的滋养下,在习作的天地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登峰。论校园足球的新使命 [J]. 中国学校体育,2023 (10).
[2] 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 [Z]. 教体艺 [2022] 6 号.
[3] 钟启泉。课程的逻辑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
[4]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5] 刘仁增。作文教学艺术论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24.
[6] 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4.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 [M].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
本文系宿迁市教育学会“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一般立项课题“足球文化助力提升乡村小学学生习作能力的实践研究”(编号:XHLX2024-21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