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与推进策略
朱小艳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410132
个人简介:朱小艳,女,湖南邵阳人,1984年10月生,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科技创新与职业教育。
项目资助: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项目名称:促进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精准治污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CJY027,项目主持人:陈彬。
内容摘要: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同时也是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引导民营企业走绿色发展的道路,是做好精准治污工作,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必然选择。论文分析了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推进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 键 词: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精准治污;技术创新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既是对过去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经济发展路径的要求。民营企业是中国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民营企业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碳排放控制、绿色技术应用等因素密不可分,既是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中坚力量。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尽管民营企业取得了斐然成绩,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正视民营企业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并做好精准治污工作,为民营企业绿色发展营造有利环境,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一、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
进入新经济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实现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正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缓解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施。但在过去相当长时期内,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却面临诸多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意识淡薄
企业的发展理念指导着企业的经营策略、产品开发、技术标准和服务方式。目前,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理念相对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导致企业无暇顾及绿色发展。近年来,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企业生存压力较大,很多民营企业不得不集中精力解决眼前的生存困境,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其次,绿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硬件设施升级和生产工艺改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生产设备不够先进,工艺技术相对落后,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存在实际困难;再次是对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绿色发展涉及生产经营的多个环节,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可能带来生产经营成本的增加。作为理性经济人,民营企业主更多地关心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容易忽视企业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生态责任。
(二)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应用不足
绿色发展需要以绿色技术为支撑,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动力。与国有大中型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应用相对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民营企业本身资金实力不强,科技创新的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技术等创新条件储备不足,绿色技术基础薄弱,难以设立专业化水平较高、前沿化程度较高的技术创新部门;其次,在技术创新大爆发的当今时代,技术革新层出不穷,绿色技术并非遥不可及,但需要有与之匹配的技术人才队伍。民营企业引进技术能力不足,引进技术人才不仅成本较高,更存在制度层面的先天缺陷。即便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也很难在践行绿色发展战略中取得实质性成效;再次,一些民营企业在面临绿色转型抉择时,仍然面临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这既有对绿色转型成本和收益的考量,也有对政策制度和生态环境的评估。此外,绿色技术与生产经营结合的实践经验不足,缺乏绿色技术应用的具体方案,也是影响民营企业绿色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
(三)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
绿色发展是融合政策、制度、技术、法律、法规等诸多因素在内的系统性工程,也是一项长远工程、民生工程,绿色项目的贯彻执行可能有一定的正外部性,这些因素共同决定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需要有力的政策支持。目前,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健全,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政策不统一。中国土地广袤,民营企业数量众多,所处行业和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近年来,围绕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走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道路,各级政府陆续出台奖励、补贴政策,但不同地方、不同时期、针对不同企业的支持政策不同,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各异,不仅加大了企业的信息搜集成本,也不利于体现政策的公平性。其次是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需要政府从财税措施、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现有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还处于持续完善的过程中,还存在政策制度方面的漏洞。此外,过去在推动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运动式的绿色新政、一刀切的环保执法、强制性的节能减排等现象,不仅增加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还可能导致部分企业为逃避管制而偷排污染物,政策支持绿色发展的精准性、实效性仍然有待商榷。
(四)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不到位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是产业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已受到各级政府、金融部门、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在实践中仍然面临许多问题,首先是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建立在双方信用的基础之上,目前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过程中还存在较大风险,在没有政府推动、缺乏担保机制的情况下,信贷供给方可能存在惜贷行为。同时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民营企业也可能挪用绿色信贷资金;其次是绿色金融产品供给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绿色金融产品种类不够丰富,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等产品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没有实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是绿色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市场需求匹配程度有待提高,很多产品期限短、金额低,难以满足民营企业绿色发展资金需求大、回收周期长的需要。此外,证监会、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机构尚未建立起与绿色金融相匹配的监管机制,对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支持民营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缺乏相应的激励,也是绿色发展金融支持不到位的具体表现。
(五)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健全
民营企业绿色发展不仅需要政府推动和金融支持,还需要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促进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主要有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资源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溢价的价格机制等,尽管这些机制为民营企业低碳转型、绿色发展提供了便利,也带来了市场活力,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首先表现为监管协调机制有待优化: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是代表政府行使监督管理权的主体,应该成为碳排放交易政策的执行者,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需要协调其与碳排放交易所、绿色金融产品供给商之间的关系,目前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协调机制;其次是企业参与资格的约束,企业是碳排放权交易的主体,且主要是高能耗企业,民营企业由于规模小,参与碳排放交易受到诸多限制,碳排放交易所和绿色信贷供给商对其提供服务的意愿不高,既不利于活跃碳交易市场和绿色信贷市场,也堵塞了民营企业实现低碳转型和绿色发展的通道。
二、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推进策略
民营企业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石,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多方共赢的必然选择。进入新经济时代,中国民营企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更应积极践行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探索“产业强、结构优、生态美”的新发展路径。
(一)培育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理念
培育绿色发展理念,是推动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讲,首先要提高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使其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更敏锐的市场判断能力和更长远的全局发展观。同时,要结合企业文化建设,加强民营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绿色生产流程建设,使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并逐渐被广大员工所接受、认同和发扬;其次要做好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规划,主要是结合企业定位和市场发展趋势,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优化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理念,以绿色技术推动企业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质量改进,帮助企业在更深领域、更高层次、更大程度实现绿色发展;再次要强化民营企业绿色品牌培育,形成以质量为生命、以品牌为根基的生产经营理念;最后,还要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和网络平台,加快推进民营企业的新质化转型,提高民营企业的绿色化、低碳化、智能化发展水平。
(二)提升民营企业绿色技术能力
提升民营企业绿色技术能力,首先要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措施,鼓励其加大研发投入,夯实技术创新基础,从而有效提升民营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其次要鼓励联合技术创新,特别是要鼓励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通过优势互补和联合创新,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从而夯实绿色技术的根基。同时要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帮助民营企业实现从一般性加工向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再次要鼓励绿色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在为民企绿色发展提供必要软件支持的同时,结合国家科技领军计划、专精特新计划,积极培育一批责任意识强、创新意愿高的绿色企业,并鼓励其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的应用;最后,要结合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战略,加快绿色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民营企业的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三)完善民营企业绿色政策体系
完善民营企业绿色政策体系,主要是在坚持系统观念、长远观念、全局观念、创新驱动的观念上,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完善推动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讲,首先要完善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实施的协同推进机制,特别是要建立健全规划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健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监测评价机制;其次要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主要是建立绿色清洁资源普查和信息共享机制,并利用数字技术和信息平台,强化对能源全产业链的信息整合;再次要健全民营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安全保供体系,主要是建立健全绿色预测预警机制、环境污染退出机制和重大科技协同创新体系,并完善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最后要完善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主要是在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深化低碳领域“放管服”改革,为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提供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四)强化民营企业绿色金融支持
强化民营企业的绿色金融支持,首先要拓宽民营企业的绿色融资渠道,主要是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民营企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财政支持和税收减免,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项目的建设;其次要构建多层次资本体系,主要是在完善绿色信贷融资担保机制的基础上,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和引导,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绿色发展道路上的资金瓶颈约束;再次要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进程,在丰富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供给的同时,优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结构;最后,要完善绿色金融的供给机制,降低绿色金融的服务门槛,使广大民营企业有更多机会、以更低成本和更便捷的方式获得绿色金融支持,走上绿色发展的道路。
(六)精准治污营造绿色发展环境
精准治污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手段,也是营造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环境的内在要求。精准治污营造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环境,首先要做到精准识别污染源,主要是结合产业结构、企业布局和污染类别进行精准定位、精准识别,做好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源头管理;其次要针对民营企业的实际困难,做好精准帮扶,不搞环境治理一刀切,以科学化、人性化的方式引导民营企业走绿色发展之路;再次要做到精准管理,主要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对民营企业环境污染的监测管理和分析预判,通过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可视化展现,有效反映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成效;再次要做到精准考评,主要是按照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强化对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考核评价,为支持、鼓励民营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此外,还要加强有碳排放权交易、排污权交易、资源产品价格和收费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绿色溢价的价格机制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为民营企业绿色发展提供高效的市场机制,减轻精准治污的压力。
总之,民营企业是彰显中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主体,是中国民营经济的载体和核心,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大有可为。在技术创新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民营企业只有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雪娇,何爱平. 绿色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路径拿捏[J].改革,2018(6):90-99.
[2]李静波,张先治. 绿色发展理念与企业环境管理控制[J].财务与会计,2019(1):19-21.
[3]徐锟,杨静.新时代我国精准治污路径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2(2):29-32.
[4]祝红梅,臧诗瑶. 推动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22(6):72-80.
[5]苏家屯.协同联动,失去精准治污高效行动[J].中国环境观察,2023(11):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