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杨基华
44132319861129001X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加广阔的业务拓展平台,优化了企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并推动了企业职能的多元化发展。为了确保企业网络信息化转型的有效实施,设计和实现一个高效的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综合管理平台至关重要。本文将从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概述、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分析、功能模块设计、技术架构设计、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旨在为后续企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
关键词: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设计分析
1、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概述
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是基于企业信息化平台构建稳定性需求而提出的概念。通过信息系统建设的先进理念,企业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后续经济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商品销售环境。同时,根据维护流程管理工作,企业可以巩固其经济体系,为后续平台运维工作的落实提供严谨参照,并完善企业网络环境,为多功能经济交流平台的安全性提供技术保障。
当前,大部分企业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与维护保障方面仍存在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例如,项目工程建设涉及的专业范畴广泛,工程流程复杂,工期要求紧凑,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也相对较高。为了实现更好的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必须针对系统框架与管理流程进行细致划分,以避免操作系统实用性降低,影响原有企业经济管理的状况出现。
2、系统整体框架设计分析
2.1 功能模块化分析
2.1.1 工程信息分析
工程信息分析模块记录了工程信息编号、权责部门、工程名称、项目负责、启动时间、完成日期、工程类型、工程规模、审核意见、评审条件等多方面的信息。为了确保工程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必须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并提供稳定的存储环境,以避免意外造成工程信息的损失。
在职能人员体系构建中,需要凭借系统框架对人员的权责、技术水准、职责分工、角色信息进行全面统筹,以便整体工程相关人员框架完善,促使系统基础职能运转完善。此外,应建立完善的权限系统,确保工程人员资料的私密性,避免对后续工程的开展带来影响,同时保障人员档案的基本权益。
2.1.2 设计管理
设计管理工作应确保设计方案在开展过程中具备工程环境数据和勘察参照图纸,以便有效识别地方参数,并结合完善的工程规范与标准进行深入分析,避免工程体系建设出现偏离需求的状况。
评审工作是凭借具备专业性的学者对工程项目结构、设计、管理、耗材等工作的审查,确定内部存在的隐患与风险因素,并据此提供评审意见,让设计单位逐步完善其管理体系。若设计方案得到认可,应在短时间内提供最终设计方案及地区勘察报告,以便评审管理工作的落实能够完善。
2.1.3 施工管理
施工管理工作应明确材料和设计图纸内容,在清晰理解设计人的设计意图之后,以图纸信息为核心采购设备及材料。信息系统的构建应针对设备信息和材料数据进行有效获取,并针对当前市场造价进行表述,以确保设备接收后满足工程施工稳定要求,并能提升工程施工效率与质量水平。
在施工技术选择方面,应积极结合信息工程平台进行分析,确保技术具备先进性,且满足工程体系构建的需要,才能保证项目建设流程稳定且严谨。
2.1.4 验收管理
验收管理工作的落实是确保建设单位经济成本具备实际效益的保障审核措施。维护管理工作是工程项目建成之后,由建设单位人员接收展开的工作体系。通过信息工程环境能够明确工程状况,同时以工程内容拟定日常维护制度,以确保整体工程具备可持续运转的前提。在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将工程档案进行单独存放,并由专门的维护人员进行保管。
2.2 用户管理
通过系统用户管理界面,管理员可以创建多个用户,并给他们指派合适的角色,这样创建的用户即可执行相关功能操作。系统管理体系采用了多用户多角色设计模式,管理员可以根据需要将页面操作功能分配到不同的用户角色中,通过将操作用户分配到不同的角色内,管理员可以方便地实现对不同用户进行操作权限的管理工作,既满足了多用户操作的需求,又可以保证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
2.3 角色管理
角色管理模块确保不同用户根据其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和管理的灵活性。
2.4 日志管理
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系统记录了所有的操作日志,为后期查询提供定位。提供搜索和导出功能,搜索功能可针对各查询条件进行单个或组合条件查询,导出功能支持日志导出,导出为Excel格式。
2.5 数据备份
为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以及系统的性能,综合管理系统提供了数据备份功能。数据备份为自动进行,且所备份的数据能备份到指定的FTP服务器上。
3、功能模块设计
3.1 资产管理
对企业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各类资产进行统一管理,包括资产的入库、分配、退库、维修等环节。通过资产管理模块,企业可以实时掌握资产的使用情况和状态,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管理效率。
3.2 监控告警
通过采集各类监控指标,实时监测企业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运行状态,并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告警处理。监控告警模块能够及时发现潜在问题,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3.3 故障管理
故障管理模块提供用户自助故障诊断和故障解决方案库,能够针对一些常见故障提供快速的故障处理方法,提高故障处理的效率和质量。
3.4 变更管理
管理变更的申请、审批、实施和验证等全过程,确保变更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变更管理模块能够规范变更流程,降低变更带来的风险。
3.5 性能优化
对企业的服务器、网络设备等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提供性能监控和性能调优的功能。性能优化模块能够确保系统在高负载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3.6 运维自动化
通过减少人工操作,提高运维效率,支持自动化的应用发布、配置管理等操作。运维自动化模块能够降低运维成本,提高运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技术架构设计
4.1 前端技术
采用HTML5、CSS3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实现页面的交互和展示。前端技术的选择能够确保用户界面的友好性和操作的便捷性。
4.2 后端开发框架
选择成熟的Java开发框架,如Spring MVC、MyBatis等,实现后端业务逻辑的处理。后端开发框架的选择能够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4.3 数据库
选用MySQL等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平台的数据。关系型数据库能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提高数据管理的效率。
4.4 消息中间件
采用RabbitMQ等消息队列中间件,实现异步处理和事件驱动。消息中间件能够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并发处理能力。
4.5 系统架构设计
4.5.1 前后端分离
将前端和后端分离,通过RESTful API进行交互,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前后端分离的设计能够降低系统的耦合度,提高系统的可维护性。
4.5.2 分布式架构
将系统拆分为多个服务,每个服务可以独立部署和扩容,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并发处理能力。分布式架构能够确保系统在高并发情况下仍能稳定运行。
4.5.3 高可用部署
通过使用负载均衡、故障转移等技术手段,确保系统的高可用性和容错性。高可用部署能够降低系统单点故障的风险,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安全保障措施
5.1 数据加密
采用HTTPS协议加密传输数据,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通过数据加密,能够防止数据被窃取或篡改,保护企业的敏感信息。
5.2 权限控制
应用权限控制机制,确保不同用户根据其角色具有不同的权限。通过权限控制,能够防止未经授权的用户访问系统,保护系统的安全性。
5.3 操作日志审计
系统记录所有的操作日志,并提供搜索和导出功能。通过操作日志审计,能够追踪和记录用户的操作行为,及时发现潜在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华.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综合管理研究[J].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20,32(2):128-132.
[2]高明星.云计算与大数据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技术,2020,25(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