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育人视域下的"家长进课堂"实践与研究
黄志勇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荔园小学(通新岭) 广东省深圳市 518028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本研究以深圳市荔园小学"家长进课堂"实践为样本,通过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分析法,系统探讨该模式的运行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家长资源的课程化开发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边界,形成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创新范式;通过构建“三维课程矩阵”、实施“双师课堂”制度和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可实现教育资源供给的提质增效。研究提出"家长进课堂"的有效做法,为新时代家校共育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本。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长进课堂;教育共同体;课程开发;协同育人
一、问题提出的时代语境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实施,家校协同育人已从政策倡导转向实践深化。传统家校合作多停留于家长会、家访等表层互动,存在参与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教育目标离散等问题。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23年调查显示,78.6%的学校存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张皮"现象,亟待构建新型协同育人机制。
我校的“家长进课堂”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展开。该项目通过系统整合家长群体的社会资源,构建起"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数据显示,试点班级家长积极性高参与率高,学生反响普遍很好,有部分家长课堂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由此可见,“家长进课堂”活动,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
二、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儿童发展受到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的交互影响。"家长进课堂"通过打通家庭与学校的微观系统联结,使教育要素形成良性互动。例如,医生家长讲授的"急救知识"课程,既是对生物学科知识的拓展,又构成职业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
(二)资源依赖理论
资源依赖理论强调组织间通过资源交换实现共同发展。在学校教育场域中,家长群体蕴含着丰富的社会资本:从试点班统计显示,家长职业涵盖二三十个行业领域,可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占比较高。家长课程可分为人文历史类、艺术类、生活技能类、户外技能类等。这种资源,为学校课程提供了很好持续补给。
(三)具身认知理论
家长亲身授课的过程,创造了独特的具身学习情境。学生在观察家长示范、参与互动体验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迁移。如家长在讲授"钱币历史"时,学生通过真钞触摸、汇率换算游戏等活动,使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认知,有效提升学习效能。
三、实践模式的系统建构
(一)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
1. 需求诊断阶段
采用“三维调研法”:
结构性访谈:设计《家长教育资源调查表》,涵盖职业属性、技能特长、授课意愿、社会资源等维度,请家委会代表逐一落实,最后汇总。
参与式观察:通过"家长开放日"记录家长与学生的互动特征,从而了解家长的情况,为家长课堂做准备。比如,看到孩子的家长是着警服来校,那就知道了家长的职业身份,那么,这家长就可以为学生们讲“小学生如何保护自己”“警察的种类”等方面的讲座了。
大数据分析:运用教育管理系统追踪学生知识薄弱领域,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家长课程。比如,到了高年级,发现有的同学有校园欺凌的行为,这时就可以搜寻做律师的家长,来学校为学生们讲讲“如何预防校园欺凌”的专题讲座。
2. 课程开发阶段
对于家长课堂的课程开发,我们构建"三维课程矩阵" ,以确保家长课程的开设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
3. 质量监控阶段
为了保证家长课堂质量,我们实施"双师三审制":
上课前,教学设计审查:家委会初审+学科教师专业审核。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审查过关的家长,才可以真正走进教室,为学生授课。
上课中,课堂实施督导:班主任跟班+视频录像回看。如果家长上课中有不妥之处,班主任老师可以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与补救。
上课后,效果评估反馈:学生满意度调查+家长自评。既可以用表格打分的形式来统计,也可以让学生以“我最喜欢的家长课堂”来作文。
(二)数字化赋能平台建设
开发"家校云课堂"管理系统,设置六大功能模块:
1. 课程众筹平台:家长在线提交课程方案,学生投票选择。
2. 云端磨课空间:提供虚拟教研室,支持教案修改与课件制作。
3. 资源共享库:分类存储优质课程视频、教具清单等资源。
4. 效果追踪系统:自动生成学情分析报告,可视化呈现成长轨迹。
5. 学分银行体系:累计授课时长可兑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6. 宣传反馈机制:每次或者每阶段的“家长进课堂”活动,用班级公众号图文并茂地介绍活动过程以及学生们的反馈。
(三)情感联结强化策略
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进课堂”活动,设计了“家长课堂+”延伸活动:
“职业访谈日”:子女记录家长工作的故事。优秀文章发布到班级或者校级公众号平台。
“家庭实验室”:亲子合作完成探究项目。在具体实施“家长进课堂”时,往往会有家长主讲孩子做助教的情形。
四、深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1. 校本课程开发
将优质家长课程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如某家长的《小小金融家》系列课程,已形成8个课时的校本课程。
2. 教育博览会平台
每年举办“家校协同创新成果展”,设置课程体验区、教育产品孵化区、专家咨询区,促进资源转化应用。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证实,“家长进课堂”模式通过系统化设计,能有效破解家校合作浅表化难题,实现教育资源的供给侧改革。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于:建立跨区域家长教育联盟,开发家长教育硕士课程,构建人工智能支持的精准匹配系统。随着《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深入推进,这种教育共同体模式有望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创新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