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
汤毓江
常州市金坛区第一中学
引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教育重要目标。实践性作业是课堂教学重要延伸,对培养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具有独特价值。然而,目前高中历史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仍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基于核心素养理念,探索历史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希望能够构建素养导向实践作业体系,提升历史教学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历史实践作业现状分析,素养培育问题诊断
当前高中历史实践作业普遍呈现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现象,多局限于课后习题、材料分析题等传统形式,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业内容与真实生活脱节未能充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与历史文化资源,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历史价值,作业设计关注知识记忆与理解层面,忽视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性过强,忽视学生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自主探究空间。作业指导缺乏系统性,教师普遍存在重布置、轻指导现象,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必要支持与引导。作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评价标准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跨学科融合不足未能有效整合地理、政治等学科资源,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不充分,未能充分利用数字化资源与平台,制约了实践作业效果。
这些问题导致历史实践作业难以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形成,无法满足新课程改革要求与学生发展需求。分析根源在于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深入,对实践性作业设计能力不足,教学资源支持不充分,缺乏校本化实践作业资源库。教学评价机制不健全,难以有效激励教师创新实践作业设计,学校课程安排紧张实践作业实施时间受限。这些问题亟需从理念更新、设计创新、实施优化等方面进行系统变革,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历史实践作业新模式。
二、历史实践作业设计原则,素养导向策略构建
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历史实践作业设计应遵循情境创设原则、问题引领原则、资源整合原则、差异适应原则、过程导向原则与评价多元原则。情境创设原则强调构建真实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问题引领原则注重以探究价值问题为中心,激发思考欲望,资源整合原则着眼于充分利用校内外历史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差异适应原则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多元发展需求,过程导向原则重视实践体验与参与度,评价多元原则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素养导向策略构建包括时空观念培养策略、史料实证能力提升策略、历史解释能力发展策略、家国认同情感培育策略、跨学科融合策略与信息技术融合策略。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为例,可设计秦帝国治理体系探究实践作业。此作业遵循情境创设原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记》《资治通鉴》等史料,感受秦朝统一局面,运用问题引领策略,设置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如何影响我国历史发展等探究问题。融合资源整合原则,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博物馆秦代文物或线上访问秦始皇兵马俑数字博物馆,采用差异适应策略,设计不同难度任务,如基础型学生分析秦朝行政区划,提高型学生探究秦朝法制特点,实施过程导向评价,关注学生收集史料、分析问题全过程表现。具体任务设计包括绘制秦朝政区图,标注郡县位置培养时空观念,分析《云梦秦简》等出土文物,提升史料解读能力,比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与先秦分封制差异,培养历史比较思维。撰写秦制影响探究报告,探讨秦朝制度对后世影响,增强历史连续性认识,制作秦朝政治制度数字展板,展示探究成果提升信息素养。通过多维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理解秦朝历史意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与家国情怀。
三、历史实践作业实施路径,素养提升模式探索
项目驱动型实践路径注重设计微型历史探究项目,培养综合探究能力,史料探究型实践路径强调史料收集与解读,提升实证思维。社会调查型实践路径关注现实社会调查,增强社会责任感,角色体验型实践路径鼓励角色扮演与情境模拟,深化历史理解。创意表达型实践路径支持多元创意表达培养创新能力,数字技术型实践路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素养提升模式构建为三力融合模式,包括历史理解力、史料解读力与历史思维力三个维度,历史理解力培养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背景理解形成清晰认知,史料解读力提升强调史料甄别与分析,培养实证思维,历史思维力发展关注历史比较、解释与评价形成理性思考习惯。
以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五单元两次鸦片战争为例,可设计近代国家社会变迁调查实践作业。采用项目驱动型路径,让学生组成探究小组,确立鸦片战争如何改变我国社会主题,明确探究计划与分工。运用史料探究型路径,引导学生查阅《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第一手史料,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与影响。实施社会调查型路径,组织学生调查本地区受鸦片战争影响留存文物或遗址,如租界建筑、通商口岸等。设计角色体验型任务开展林则徐虎门销烟、南京谈判历史情境模拟,体验历史人物处境与选择,应用创意表达型路径,创作两次鸦片战争影响主题漫画或微视频,整合数字技术型路径,制作鸦片战争与中国社会变迁数字地图,标注重要战役地点、通商口岸位置等。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历史理解力,引导理解鸦片战争爆发背景与过程,提升史料解读力,分析不平等条约内容,辨别西方列强侵略本质,发展历史思维力,思考我国近代化进程中主权、发展与文化等问题形成正确历史观与价值观。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 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
核心素养视阈下高中历史实践性作业创新设计,需要突破传统作业局限,从素养培育角度重构设计理念与实施路径。构建情境创设、问题引领、资源整合等设计原则形成时空观念培养、史料实证能力提升等策略体系,探索项目驱动型、史料探究型等多元实施路径,对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深化实践作业评价机制改革,加强校本资源开发推动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更加完善历史实践作业体系。
参考文献:
[1] 黄鸿 .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作业设计初探 [J]. 知识窗 ( 教师版 ),2018,(07):86.
[2] 梅文馨 .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作业问题研究 [D].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3] 蒋曙明 . 对高中历史课外作业形式的重新认识 [J]. 新课程 ( 教师 ),2010,(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