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山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研究
李春萍 程永军
中共贡山县委党校
摘 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从而对对如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出重要部署。
关键词: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乡村振兴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指的是具有良好人居环境,能够满足农民物质消费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人才、文化和生态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农村。近年来,贡山县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目标,把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振兴产业、推动基层治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民心工程来抓,从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和创新机制体制等方面着手,让乡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使群众享受到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贡山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本情况
(一)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持续提升乡村颜值
一是完善村庄规划。立足于贡山县26个行政村的实际,将村庄规划与群众需求相结合,科学划分“示范村”和“整治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33项指标要求和乡村振兴“整治村”25项指标要求,不断完善行政村庄规划编制。目前,贡山县2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已编制完成。同时,为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建成2个农村特困供养机构、8个农村养老服务设施、2个日间照料中心、29个儿童之家、1个社会福利中心。
二是常态化实施“两污”防污治污行动。贡山县扎实推进城乡“两污”治理工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目前,贡山县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3.07%,自然村生活垃圾设施覆盖率达82.3%。乡(镇)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县域内空气质量优良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贡山县目前已全面消除乡(镇)旱厕,2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基本全覆盖。卫生公厕由专人负责,全县共聘用200名公厕保洁员。做到一天三清扫,达到“四净、三无、两通、一明”底线要求。
三是绿化美化专项行动全面推进。贡山县通过“外部监督+内部提升+全面宣传”等手段,将人居环境整治延伸到各家,引导群众开展户内卫生清洁和内务整理。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强化专人监督机制,通过环境卫生“红黑榜”、积分制等形式,增强监督力,做好村庄绿美“文章”。通过微信群、公众号、广播等广泛宣传绿美村庄建设,提升群众思想意识。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种草,见缝插绿打造小果园、小花园、小菜园等景。如丙中洛镇围绕绿化、美化、净化、村美的目标,制定《丙中洛镇绿美村庄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2023年累计种植黄果树、红心桃树、石榴树、杏子树、樱桃树等1630颗,种植面积达5420平方米,绿化美化成效初显。
(二)以“因地制宜”为突破口,持续释放生态红利
一是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贡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小众、精品、特色、高端”的发展思路,聚力打造“秘境怒江·户外天堂”旅游品牌。目前已建成8个农文旅融合示范村、克劳洛乡村振兴示范点等一批乡村旅游目的地,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3个,AAAA级旅游景区1个。成功举办“一起仙女节,行游丙中洛”怒族仙女节活动、贡山黑松露文化周暨第八届中国(贡山)国际松露节、第五届云南省户外运动嘉年华第十九届“AA百公里·走进怒江大峡谷”徒步活动等系列活动。2023年游客接待量184.47万人,旅游收入达到17.24亿元。2024年春节期间贡山县累计接待游客7.86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7603.87万元。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持续发展草果、中药材、茶叶、中华蜜蜂等峡谷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全县草果种植面积达34万亩、中药材种植4000亩、茶叶种植4000亩、中华蜜蜂养殖达3万多(箱)群。2023年,全县草果产量6312.66吨,产值5555万元,实现人均增收1855元以上,全年农业产值为6.51亿元。2024年,一季度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00多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00多元。同时,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解决人才技术缺乏的问题,依托“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模式,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2023年,全县29个村(社区)实现村级集体经济20万元收益全覆盖,3个村(社区)收益超百万,经营性总收入达612.34亿元
三是多措施推进生态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在云南省率先聘用生态护林员、河道管理员等6752人巡护森林河流,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扩宽了群众收入渠道,让群众享受生态红利。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保护生态作为头等大事,全县森林覆盖率高64.48%,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成功创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独龙江乡荣获全国“森林文化小镇”称号,秋那桶村入选“中国最美村镇”,迪政当、闪当等23个行政村荣获“省级森林乡村”。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结合“保生态、兴产业、防返贫”生态建设专项行动,全县绿化美化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美丽贡山的底色更加靓丽。
(三)以共建共治为导向,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根据《贡山县绿美村庄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贡山县绿美乡镇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文件要求,全县多次召开人居环境、大峡谷环境提升、城乡绿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现场观摩推进会等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的工作部署。同时,为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相关项目的跟进。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贡山县全面加强党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通过“党建+人居环境”模式,充分利用党员活动日、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一周三活动”等,组织全县3946名党员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纳入农村党支部“5+2”菜单式主题党日内容,发动各支部党员在小组内带头开展卫生打扫卫生、带头整理内务等,在小组内做人居环境“领头雁”。
三是强化群众发动。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过程中始终把发动群众“众参与”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引导,进一步提升群众爱卫护卫意识;通过强化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提升群众生活水平;通过强化集体经济,提升村组经济收益,进而促进村庄管理经费保障。研究推行“党员带头干、公益性岗位积极响应、群众跟着干”的工作模式,发动群众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
二、贡山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两污”依然存在短板。虽然近些年来,贡山县通过边境幸福村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乡村两污治理的覆盖率,但由于贡山县复杂的地形地貌,村民居住分散、有的村民习惯将长时间将牛羊放养或牛羊鸡圈养在房前屋后,导致“两污”处理难度大。同时,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硬件建设欠账,乡村生活垃圾收集系统和污水治理设施严重缺失,离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标准要求差距较大。在调研中,了解到乡(镇)在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成本和生活污水建设治理经费缺口多,投入压力大等问题比较突出。例如,普拉底乡垃圾处理厂,每月运营费用达37153元,年运营费约45万元,仅垃圾处理厂运营管理一项普拉底乡目前就还有25万元的资金缺口。
(二)特色产业未壮大 。贡山县特色产业面临小而杂、小而弱、知名度不高、市场认知度低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等问题,缺少具有竞争力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特色主导产业。特别是主导产业草果受市场波动大、异常气候等影响大,蜂蜜滞销,草莓、山药供需不平衡。在调研过程中,有的行政村村集体经济虽然有较高收益,但由于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足,使草果、蕨菜等附加值不高,以初级加工为主、缺乏新型现代化精深加工,导致林下产业加工转化率低。同时,由于贡山耕地少、全县面积94.26%纳入各类保护区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3828.04平方千米,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加之缺乏相关技术性人才,导致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农产品质量认证困难、市场竞争力不足。
(三)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一方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众参与”“自己家园自己建”的意识还没有真正形成,部分群众认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政府的事,存在“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群众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对相关知识模糊。群众虽然迫切渴望良好的整洁干净生活环境,但由于自身素质不高,缺乏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而且群众早已养成了将垃圾统一装袋扔掉的习惯,要改变这种习惯非一朝一夕之功,且目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和奖惩机制。
三、贡山县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持续加强“两污”治理。从宣传上下功夫,引导群众从源头上整治农村两污的问题,实现农户日产生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就近就地消纳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实现“日产日清日处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污水无乱排乱放。同时,拓宽渠道,争取更多资金支持。不断加大中央、省州项目争取力度,加强项目调度,整合涉农资金,在环卫设施、垃圾处理场、排污设施、道路硬化、村庄绿化、环境美化、沿路亮化等方面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完善农村环境卫生公共配套设施,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供有力保障。
(二)聚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精准选择特色主导产业。立足贡山生态资源优势,不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摸清乡土资源,加快绿色香料、优质中药材和特色畜禽等产业发展,推动草果、山药和草莓等产业提质增效。二是瞄准市场需求,打开知名度。按照“品牌先行+产品跟进+产业链延伸”的思路,打造贡山县农产品和林下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协同发展。利用政府的“电商人才”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培育本地人才,提高群众的商业思维,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同时根据消费者反馈,不断开发产品附加值。三是优化政府经济行为。加强财政和行业部门的合作,不断整合资金增加对乡村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资金支持,精简各种审批程序,对企业农产品认证给予相关支持。
(三)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采用微信工作宣传群、微信公众号、信息简报、手机短信推送、村内广播等形式进行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等宣传,充分调动各村、各小组、个体工商户等参与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生态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力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同时,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充分运用群众自治积分制、“红黑榜”、村规民约等,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评比工作,将“外部监督与内生动力提升”相结合,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牢固树立卫生意识和环保意识,革除陈规陋习,养成文明习惯,自觉参与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
下一步,贡山县将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省、州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三年行动年度重点工作要求,高质量整治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