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表达”学习活动创设思路探究
朱颖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圩塘中心小学
摘 要:创意表达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关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更关乎其思维深度与审美体验的形成。本文探讨了创意表达的概念构建与目标设定,重点分析了创意表达活动的设计原则与实施策略,特别是基于文本的情境创设、多感官参与以及合作与竞争并行的表达形式。文章还探讨了创意表达活动中的评价与反馈,提出了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价与鼓励支持为主的评价氛围的重要性。
关键词:创意表达;小学语文;情境创设;多感官参与
一、引言
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中,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意表达逐渐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表达局限于对课本知识的重复与记忆,创意性与个性化的表达得不到充分发挥。然而,语文作为一门极具思辨性和表现力的学科,其核心之一正是通过语言的使用表达思想、感情和创意。因此,探讨创意表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关键。
二、创意表达的概念构建与目标设定
(一)创意表达的内涵解析
创意表达,是通过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将已有的知识、感知和情感转化为一种具有独特美感与个人色彩的表达形式[1]。这种表达方式打破了常规的语言框架,强调个人的内在思考与感受的外化。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创意表达往往体现在学生通过语言、图像、肢体等多种媒介,将阅读文本或生活中的经验进行重新组合与再现,这种表达既是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展现,也是其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的具体反映。以文本为例,学生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不应局限于词语的字面意思,而应鼓励学生对字里行间所隐含的情感、场景进行再创造。这种再创造要求学生有对文本的透彻理解,使学生突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形成新的表达张力。
学生在进行创意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个人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认知,将这些看似分散的元素通过一种创造性的方式整合起来,比如,在讲解课文《草船借箭》时,学生可以通过构建情境剧场或绘制关键场景画作,来表现诸葛亮的聪慧与周瑜的心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角度重新解构文本,将文本转化为自己对人物、场景以及情节的独特见解与呈现方式。
在创意表达活动中,学生往往需要在情感和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一方面,他们需要敏锐地捕捉文本或生活中的细节,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个人化的表现手法去呈现和塑造新的艺术化情境,这种动态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他们的思维更加灵活和富有层次感。
(二)创意表达的价值与目标
创意表达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其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独特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通过创意表达,学生可以脱离传统的语言框架和固有的表达方式,主动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悟,将其转换为生动的语言或其他形式的表达作品。在这种活动中,创意不仅限于艺术化的呈现,还渗透于他们的日常认知和社会交往中。同时,创意表达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生通过创意表达,可以将内在情感外化为文字、图像或肢体动作,这是一次对于美感的深层次体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逐步学会如何在杂乱的现实中提炼出美的元素,并通过自己的理解与创造,重新构建出一个具备独特韵味的世界。
创意表达的目标则更为具体。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独立表达的需求。而创意表达活动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一局限,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中展现自我,提升自信心。表达的多样化与自由度使学生能够从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出发,创造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个性化表达能让学生在语言表达、图像创作、声音设计等方面有所成长,还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擅长的表达方式,培养其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
(三)创意表达活动的设计原则
创意表达活动的设计应当立足于学生自主思维的激发与情感表达的深度挖掘,这其中最为关键的设计原则在于为学生提供开放的表达空间,同时在活动中实现多维度感知的整合。开放性并非简单地让学生自由发挥,而是通过设定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情境,激发他们在规定的框架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创造。无论是通过语言、图像还是肢体表达,学生都应当能够依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达,这一过程中,设计者的关键任务在于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源与支持,使他们在尝试不同表达方式时能保持主动性和自信心。开放性设计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打破传统的表达束缚,在实践中不断拓宽他们的思维维度和创造力边界,而这种拓宽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系统、渐进的引导过程,通过不断的试错与反思,使学生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表达体系。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设计原则是活动的情感驱动与个性化体验。创意表达是情感层次的自我揭示,因此,在活动设计中,必须注重情感的介入,让学生通过创作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情感的融入可以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提炼、情感冲突的设置以及个人情绪的外化等方式进行。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是在表达语言和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在寻找与自身情感的共鸣点,这使得他们的表达更具个性化和深度。
三、创意表达学习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基于文本的情境创设
在创意表达的学习活动中,通过构建真实、生动的文本情境,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场景中体会情感,捕捉细节,从而推动创意表达的生成。情境创设要符合文本内容的内在逻辑,更需要依托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他们通过体验、感知文本中的世界,使原本抽象的语言具象化、情感化。情境的建立需要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提取出其中的核心情感和意象,进而通过多元感官体验和场景还原将学生带入文本所描绘的情境之中。情境的设计不能流于表面,它应抓住文本的关键场景与细节,提供丰富的感知维度[2]。这种情境是一种情感氛围的构建,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渐能够通过自我情感与文本情感的交融,形成个性化的表达。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重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大青树下的校园情境,比如,在讲解开篇时,可以模拟文本中提到的自然环境:山坡、坪坝、开满绒球花的小路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与这些场景相关的影像资料或配上柔和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走进”大青树下的小学。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想象自己也是这些学生中的一员,背着书包,走在洒满阳光的林间小道上,闻着花香,与来自不同民族的同学一起上学。
此外,情境创设还需要在动态与静态之间找到平衡,在《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上课场景,作者用“树枝不摇,鸟儿不叫”这样的细节描写,烘托出学生们专注学习的氛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还原教室里的静谧环境,引导学生体会文字背后的宁静与庄重。这种静态情境的营造可以激发他们对文本的再创造能力。综合来看,基于文本的情境创设是一种将语言、情感与现实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与情感共鸣,从而提升了他们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二)多感官参与的创意表达
在创意表达的学习活动中,多感官参与的设计打破了传统单一感官的学习方式,通过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使学生在多维度的感知中实现深度的思维拓展和情感共鸣。理论上,创意表达的基础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激发往往依赖于丰富的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图像、声音、触觉等元素的综合运用,学生得以从不同角度感知同一事物,进而通过多感官的融合生成独特的表达内容。
例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盘古开天地》时,在视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动态的3D动画展示盘古开天辟地的壮丽画面:天与地被他强大的力量分开,光明与黑暗的交替,以及盘古倒下后的天地万物的形成,这些场景通过视觉手段给予学生强烈的冲击感。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背景中的风声、雷鸣和神秘的音乐,再结合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让学生在声音的引导下沉浸于这个宏大的神话世界中,声音和视觉结合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对盘古形象的想象,感受他开天辟地时的力量与牺牲精神。
而触觉上的参与,则可以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实现,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简单的材料,如黏土或纸张,动手制作他们心中盘古的形象,或是模拟天地万物的形成过程。在这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触觉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盘古的形象和神话的内容,让他们通过手工的创作表达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在不同感官的引导下进行独特的表达和创作。
(三)合作与竞争并行的表达形式
在创意表达的学习活动中,合作与竞争的结合旨在通过个体之间的良性竞争来推动学生在合作环境中的自我提升,强调在共同目标下个体与团队的协同作用[3]。在创意表达活动中,合作并非只是简单的任务分配,它要求学生在思想碰撞中融汇各自的创意,而竞争则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与提升表现的动力机制。这种并行的形式可以促进团队的内部协作,推动每个学生的个体表达能力提升。
例如在教学《七律·长征》时,合作的层面,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共同解读这首诗的每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讨论并分析诗中的意象,如“万水千山”“五岭逶迤”“大渡桥横铁索寒”等词汇的深层含义,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再现。这一过程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他们通过集体智慧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脉络与历史背景。
而在竞争的维度上,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创意展示大赛”,每个小组在合作完成对诗歌的解读后,以创意表演、朗诵或绘画等形式进行展示。各组在展示中既要体现集体合作的成果,又要在竞争氛围中展示出独特的创意表达,比如,可以选择用情景剧的形式再现红军在长征中的艰难与坚韧;也可以通过朗诵配合背景音乐和动画,表现诗歌的磅礴气势与深刻情感,这样的竞争,不是为了制造对立,而是通过激发每个小组的创造力,使他们在竞争中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表达效果。
四、创意表达活动的评价与反馈
(一)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在创意表达活动的评价中,评价的目标要关注学生在表达创新、思维独特性和情感体验上的表现。因此,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应当涵盖不同层次的评价维度,如个人创意的深度、团队合作的表现以及情感与想象力的外化。在具体操作中,学生的自评可以帮助他们反思自己的表达过程,认识到创作中的长处和不足,从而在未来的表达活动中进行调整。同伴互评则强调了学习的互动性,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作品对比,学生能够从外部反馈中获得启发和激励。同样,家长评价能够将课堂的创意表达延伸至课外生活,鼓励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表现,反馈他们在家庭情境中的创意能力,例如,在创意表达活动中,学生完成了一段关于“未来城市”的创意写作,教师可以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进行评价,侧重学生的语言使用和结构安排。同时,邀请同学们对彼此作品中的创意亮点进行评价,例如对城市景象的想象力、描绘的独特性等。在自评环节,学生可以记录自己在创作中的灵感来源,反思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与解决思路[4]。家长则可以通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提供其平时在生活情境中表现出的观察力和创新思维的反馈,依此,帮助学生在多层次的评价中不断完善自己。
(二)过程性评价与及时反馈
在创意表达学习活动中,过程性评价的核心在于通过教学过程中多次介入,捕捉学生在创作中的每一个重要节点,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不同于传统的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强调的是动态反馈,它不仅是对完成作品的评价,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思维、表达思路以及创意生成过程的持续跟进。这种实时的反馈使学生可以清晰看到自己的进展,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针对性改进,从而在创作过程中逐步走向成熟。
反馈的及时性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转化速度和创意表达的完成度。反馈的时间点应紧密结合学生创作中的关键时刻,避免在创作完成后才给出评价[5]。尤其是在学生提出创意的初期阶段,教师的及时回应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的表达方向,避免创作走入僵局或重复的表达模式,比如在课堂上,学生正在进行一个有关“环保未来”的创意写作,教师可以在学生勾画故事情节或角色设定时介入,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并提出进一步丰富细节的建议,激发他们更深入思考的动力。再比如,当学生正在设计一个环保项目的广告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及时指出广告语言的模糊之处,或是在表达逻辑上的不连贯问题,此时,教师的反馈应体现在问题的指出上,更应通过提问和启发式建议,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症结,例如,可以询问:“这个广告想要吸引的核心受众是谁?你觉得这句话是否足够有力地传达了环保的理念?”这样的反馈既不会干扰学生的独立思考,又能促使他们在创作中保持清晰的方向感与目标感。
(三)鼓励与支持为主的评价氛围
在创意表达活动的评价中,营造以鼓励与支持为主的评价氛围核心在于,通过正向的引导与激励,帮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心理上的安全与认可,进而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与创新潜能。评价不仅仅是对结果的肯定或否定,更是对学生表达过程中的思维、情感、努力的承认。学生在创意表达活动中往往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评价若过于苛刻或单一,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因此,评价者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创作背后的努力和进步,并通过具体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激发他们更深层次的创造表达。
鼓励为主的评价并不是无条件的赞美,而是通过有针对性的表扬与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感,例如,在某次关于未来科技的创意项目展示中,有的学生虽然在技术细节上不够严谨,但却在思维上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6]。此时,教师的评价不应当仅仅停留在指出技术缺陷上,而是更应聚焦于学生在思维上的突破:“你的创意非常有独特性,虽然在技术细节上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你大胆的想法非常值得肯定。”这种评价方式既给予了学生积极的反馈,又在支持的基础上为他们指出了可以改进的方向,使学生在未来的表达中更有动力去探索更高层次的创意实践。同时每个学生的表达方式与能力各不相同,评价者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给予差异化的反馈和鼓励。对于那些创作中展现出突破性进展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关注细节与努力过程,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的每一步成长都被看见和肯定。
五、结语
综上所述,创意表达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表达创造力的责任。无论是从情境创设、感官调动,还是合作竞争的并行设计,创意表达活动都展现出了其在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同时,多元化的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引入,为学生的创意发展提供了更多元的支持与引导。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继续深化对创意表达的研究,在具体实施中灵活运用这些策略,促使学生在创意表达中不断成长,激发其内在的表达动力和思维潜力。
参考文献:
[1]石燕.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实施策略[J].启迪与智慧(上),2024,(08):24-26.
[2]苟了.基于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4,(16):110-113.
[3]赵红花.小学语文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践策略[J].嘉应文学,2024,(11):176-178.
[4]王伟贻.聚焦革命文化提升核心素养——浅谈小学语文革命文化内容的阅读与创意表达[J].语文新读写,2024,(08):54-56.
[5]潘艳.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实施方法[J].读写算,2023,(10):95-97.
[6]杨丰落.浅谈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学生创意言语表达方法[J].考试周刊,2023,(13):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