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的有效途径

作者

于鹏

吉林省通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小学 134003

摘 要:进入新的时代,数学课程教学把落实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当作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并且这一理念正逐渐深化,使得学生能够依靠数学学科的学习来提升思维能力,已转化为数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落实核心素养,不但要在整体把握,还要通过抓住数学本质、经历"再创造"过程、开展大单元教学等基本途径来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学科落实;教学实践

引言:在国家推动的基础数学课程改革持续不断地推进中,一众出色的数学教师及其团队们提出了"整体观""关联性""结构化教学"等多样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取得了一系列实践上的成果,比如"大问题教学""化错教学""学为中心""结构化教学""大概念"等等。特别是在最新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以核心素养目标框架体系确立之后,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确立为了数学教育的中心任务,通过数学教学挖掘和提升学生的思辨力,"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会思维“逐渐成为我们所追求的最高教学理念。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

数学教学落实核心素养应当遵循这样一条发展路径:从习惯到兴趣,再到品格,直至精神。在小学的低年级段,一二年级为"规范"阶段,这期间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与适应数学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式,包括若干基本的数学思想,能够初步地领会数学家是如何看待世界与处理问题的,特别重视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日常思维与数学思维之间的区别。中年级段,三四年级把保持和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作为主要的目标,特别重视如何能让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足够的自信。教学中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数学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高年级,教育不仅仅依据教师潜在的影响力培养学生,更旨在将这些习惯转化为学生自主的行动。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途径

(一)抓住数学本质。

任何不讲本质的数学教学,都是走不远的。因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是走向深度的教学,它应该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的层面,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到一般性思维品质的提升。学生应当从对教师(或课本)的依附性学习转型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以人民教育出版社三年级小学数学下册的第五单元来说,教师在教授计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过程中,能够利用四种规格不一的矩形(尺寸分别是4厘米乘2厘米、5厘米乘3厘米、8厘米乘6厘米、30厘米乘20厘米)作为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在课堂上,指导学习者运用八个边长均为一厘米的迷你正方形去发现计算面积的规则。在一连串从浅入深的指导之下,学生们会体验以下的研究过程:起初,他们会直观地使用小正方体铺设第一个长方形;当第二个长方形面临小正方体数量不足时,他们将被教导只沿长度和宽度进行拼贴;至于随后的两个尺寸更大的长方形,实际上用小正方体拼装则变得格外费劲,于是学生们需借助抽象的逻辑推演出算计面积的公式,即依据长方形的长度确定每一行应拼装的小正方体数目,以及依据宽度确立总的拼装行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从直观感知升华至抽象概念,从具体实物中提炼出理性知识,同时也磨炼了他们的逻辑推理技巧。

(二)经历"再创造"过程。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应当确保学生掌握数学核心能力,不仅揭示数学的实质,还需深究数学观念及其知识体系的形成背景。这包括探寻其生成和进化的驱动力与历程;同时,我们要注重实际情境向数学难题转换的轨迹,真切使学生经历模型建立的环节,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的巨大价值;更要重视促进学生原生态的疑问及思考的过程,从而真正唤起他们求知的渴望,培养他们对理性洞见的好奇心。引用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的理论叫"现实的数学""数学化"或"再创造"。再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学期的第一个单元中学习"厘米的概念"这一课时,我们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构建学习过程。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通过寻找参照物对长度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认识到"多"和"少"这种表述比较模糊,而诸如"一个脚板","一拃长","一庹长"这样的说法虽然相对更明确,却因每个个体差异而产生了长度的不一致性。因此,教学中要指导他们沟通并统一这种尺度差异,由此展开对厘米这一统一计量单位的介绍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长度单位是一种需要,从具体到抽象,从无比较物到有"模糊的比较物",再到"标准比较物"的过程。

(三)开展大单元教学。

为实现关键能力的提升,需尝试基于大单元的教学,积极开展以专题核心、项目为导向的全面学习活动,为的是培育学生进行类比推断以及跨领域知识转换的技能;增进不同知识之间的连通性,促进知识体系的系统性构建。变革以几何课时数作为过度依赖的教育模式,转向运用更宏观教学单元的全局性课程设计,展现数学知识内部的逻辑关系和学习素材核心素养相互之间的联系。譬如,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孩子们将学习五种面积度量单位,分别学习这些单位易导致知识点的碎片化,但若以连线方式把这些单位连接起来,就能清晰地洞悉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形成有秩序的整体观念。在分析面积单位时,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比例是10000以外,其余相邻单位之间的比例都是100,这一规律如何形成的呢?当延伸至探讨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之间的对应时,我们会发现,缺少的"公亩"单位——十米对应的是"平方十米",一旦此单位被补充进课程,就完美地展示了相邻面积单位进率100这一规律性。

总之,数学老师进行数学教育职责的过程中,应更深层次地反思数学这门基础性学科在提高个人和社会整体素质上的独有且不可替代的贡献,并且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去实践这些理念,确保将核心素养的理念贯彻于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每堂具体课程之中。

参考文献:

[1]郑毓信. 数学教学的关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43): 29-33.

[2]许卫兵. 小学数学整体建构教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3, (03): 26-43.

[3]牛献礼 我在小学教数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2): 6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