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核心素养下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影响评价研究

作者

范琳琳

淮北市相山区淮纺路小学 235000

摘 要:随着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深入推进,数学实验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研究聚焦于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对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影响评价。通过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分析,阐述数学实验教学在量感培养方面的积极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为提升小学数学实验教学质量和小学生量感培养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实验教学;小学生;量感培养;影响评价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重要目标。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有着深远影响。数学实验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1. 数学实验教学与量感培养概述

1.1数学实验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数学实验教学是一种将数学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它的内涵在于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过程,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原理等。其特点鲜明,具有直观性,能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体的实验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小正方形去拼凑长方形,直观地感受长和宽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具有探索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去探索数学规律,像在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关系时,学生通过自己装沙子等操作去发现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

1.2量感的概念及其在小学数学中的体现

量感是对量的大小、多少、长短、轻重等的一种直观感受和理解能力。在小学数学中,量感无处不在。从简单的数字认识开始,数字本身就蕴含着量的概念,比如1个苹果和3个苹果,这里的1和3就体现了量的不同。在长度单位方面,厘米、米等长度单位的学习,学生要能感知不同长度的差异,如1厘米大概是一个手指指甲盖的宽度,1米大概是一个小朋友双臂展开的长度。在重量单位上,克与千克的学习,要能体会到1克很轻,像一片小药片的重量,而1千克相对较重,大约是两袋盐的重量。在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学习中,也要有对不同大小面积和体积的量感,例如1平方厘米大概是一个小纽扣的面积,1立方厘米大概是一个小骰子的体积等。

2. 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对量感培养的积极影响

2.1增强学生对量的直观感知

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和感受量的机会。以测量物体的周长为例,学生可以使用软尺或者绳子围绕物体一周,然后再用直尺测量绳子或者软尺的长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手触摸物体的边缘,用工具进行测量操作,这种亲身经历使得学生对于周长这个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知。与单纯在书本上看周长的概念和公式相比,这种直观感知更加深刻。再如在认识时间的量感培养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的时钟模型,通过调整时针和分针的位置,直观地感受不同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

2.2促进量的概念理解与转换

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够在多种情境下理解量的概念并且进行转换。例如在面积单位的换算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拼贴边长为1分米的大正方形。学生在拼贴过程中会发现,需要100个小正方形才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从而理解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这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的量的概念理解与转换,比单纯的死记硬背公式要有效得多。又如在重量单位的转换实验中,学生可以使用天平分别称量出100克、500克、1000克等不同重量的物体,然后将这些物体进行组合与拆分,感受不同重量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这样的数学实验教学,学生能够深入理解量的概念本质,并且能够灵活地在不同的量的单位之间进行转换,提高解决复杂数学问题的能力。

2.3提高量的估计与测量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量的估计与测量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会经常进行一些估计量的活动。例如在测量教室的长度之前,先让学生估计教室的长度大概是多少米,然后再用米尺进行实际测量。经过多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长度的估计能力会得到显著提高。同样,在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学生可以先根据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进行体积的估计,然后再通过排水法等测量方法得到准确的体积数值。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准确测量,也提高了对量的估计能力。

3. 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在量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3.1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在数学实验教学实践中,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实验设备的缺乏是常见的情况。许多学校可能没有足够数量的测量工具,如精确的天平、量角器、各种长度的直尺等,这使得学生不能充分地进行实验操作。例如在进行重量测量实验时,如果天平数量有限,每个学生就不能都有机会亲自操作天平去感受不同物体的重量。另一方面,合适的实验教材和教学案例也比较匮乏。现有的教材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对于数学实验教学的案例和指导相对较少。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数学实验教学时缺乏有效的参考,难以设计出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方案。

为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加大对数学实验教学资源的投入。增加测量工具等实验设备的采购数量,确保每个学生在实验课上都有机会使用到必要的工具。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适合本校学生的实验教材和教学案例。教师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数学实验教学内容。例如,在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如用树叶来进行面积测量实验,用小石子来进行重量估计实验等。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优秀的数学实验教学资源,让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受益。

3.2教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与改进方向

部分教师在数学实验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存在局限性。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实验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体验和探索。例如在进行几何图形的实验教学时,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得出了正确的面积或体积公式,而没有引导学生充分地去探索图形的构成和变化过程。还有些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盲目操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进行数据统计实验时,教师没有清晰地向学生解释实验目的和操作步骤,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录数据,而没有理解数据背后的数学意义。

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更加注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假设,并通过实验去验证。例如在进行概率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猜测抛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然后再通过多次抛硬币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测。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参加相关的教学培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例如学习如何在实验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开展教学反思活动,定期对自己的实验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结束语:数学实验教学实践对小学生量感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合理的改进策略,能够更好地发挥数学实验教学在量感培养方面的优势。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也为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未来,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数学实验教学与量感培养的关系,不断优化教学实践,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晓玲.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策略探讨[J].家长,2020(35):20-21.

[2]聂峰.核心素养观下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探讨[J].试题与研究,2020(18):158.

[3]喻小娟.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小学生数学数感的策略探讨[J].科技资讯,2020,18(06):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