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对错别字说“不”

作者

胡静怡

金华市西苑小学 321000

摘要:对于学生来说,汉字是最为熟悉不过的,但对于刚进入小学的低年级同学来说,每一笔笔画的写法和结构却是非常难理解的。在当前小学教育中,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错别字现象,据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为响应该建议,防止该现象不断蔓延,本文提出一些措施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错别字 小学 低年级 策略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关键,这也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该文第一学段便强调学生要做到喜欢学习汉字,从小建立起主动识字、写字的习惯,能够在日常学习中掌握16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并且能够书写其中约800个汉字。而第一学段是学生积累语文基本知识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和书写这些汉字时不出错,是实现该目标的关键。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别字的出现率,教师不仅要分析错别字成因,还要对此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错别字成因

(一)学生自身主观因素

1.学生的识字效率低

作为小学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日常生活和规范的课堂来学习汉字,在此过程中,他们开始积累一定数量的汉字。然而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虽处于相同的教学环境之下,但是由于各自的关注重点重心、学习态度以及识记方法等的不同,往往会造成不同效果的识字模式。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和记忆好汉字的部件、笔画和意义等。如果学生没有理地进行分类和概括,就容易出现汉字基本因素混淆的困境。[1]

2.学生多添多漏

低年级学生中最常见的错别字当属多添或者漏写汉字的笔画,而这是由低年级学生的学情决定。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常常会出现粗心、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在书写汉字时,出现漏写或增加汉字笔画的现象。例如,很多低段学生在写“日子”的时候容易写成“目子”,将“大海”写成“犬海”,“规”字中的“见”写成“贝”,写“玉”字的时候上面少“丶”,写“且”字的时候里面多“—”字写成“犬”字。这种多写或者少写汉字笔画的原因,往往是无意识的,如果我们不对上述现象加以改正,就会造成学生在今后地书写中,出现更多的错别字。

3.学生无意识区别形近字

低段小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对于字形的认识,更多是基于对字形的整体认知,从而在大脑中产生一个整体印象。然而,对于汉字认知的偏差,容易造成笔画出现疏漏的现象。例如,有的低段学生会把“中午”写成“中牛”,把“休息”写成“体息”等等。除去学生阶段性认知方式的原因,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注意力不集中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若只是依赖于单纯的字形记忆,那么,难免过于笼统,从而导致在书写过程中出现或多或少的错误,进而产生书写障碍,影响汉字认识的整体水平。[2]

(二)外在原因

1.汉字自身特点

汉字是语文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从甲骨文开始一直到现如今的简体字,历史悠久,也会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而成的。汉字本身只有三十多种基本笔画,相互排列组合,但汉字的部件却有将近五百种,这是汉字本身的特性导致了低段学生容易发生混淆的原因。[3]

2.教师不合理的汉字教学方式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往往更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而教师的教学方式会对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产生影响。

3.教师备课不完善

在备课时,教师可能会出现忽略识字教学的现象。比如在《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篇课文中,“冒”这个字是错误率极高的一个字。学生写字时习惯性将“冒”字的上半部分写成“曰”字。“冒”这个字出现在“冒着蒙蒙的细雨”这句话里,教师很容易忽略这个字,在备课时把重心放在学生通过朗读体会雷锋叔叔冒着细雨不顾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护怀中的孩子,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所以“冒”这个字的写法被轻易忽视。[4]

综上所述,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特点,从教师的备课常规,课堂常规,作业常规等方面入手,抓好学生对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改善学生写错别字的情况,让学生少写错别字,本文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二、优化策略

(一)从教师角度看

1.教师的精心备课

(1)针对学生感知粗略的问题,可以采用笔画分析法和部件分析法教学,从而突出容易忽视的成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上学习小工具,如记号笔。用记号笔标出字形易错、易混部位或笔画等,以强化感知。

(2)针对汉字结构特点,老师们需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渗透不同的造字法,追溯文字的本源。从意义的图像,随着汉字的演变,整体展示,从而让学生对汉字的来源及意义形成非常形象直观的认识。

(3)针对学生注意力不稳定的特点,可以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识字游戏活动:“找错别字大赛”、“为错别字治治病”,这些活动既满足了学生玩的欲望,又学到了知识,一举两得。

2. 教师合理安排时间

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对于汉字的强化识记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汉字的数量为学生留下相应的记忆时间,从而给予适当的巩固。例如教师可以采取课前预习、课堂讲解、课后巩固等全面的模式,让学生进行新字学习。在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于汉字的掌握程度,灵活机动地进行合理调整教学时间,对容易写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记忆,最后教师在课堂的结尾对学生掌握新生字的情况进行调查,可以采取听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生的学习效率与他自身的观察能力往往有着较大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可以提醒孩子注意观察街边的张贴语、店名等等。在观察的同时,还要提醒孩子注意提问,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这样,学生的汉字识字面就会变广,增加自身的汉字积累量。

4.形成错字集

引导孩子养成收集错字的习惯,将每次练习中写错的字都整理在错字集上,并时常回顾翻阅,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纠错,在纠正中掌握方法。让学生整理“错字集”,记录每次作业和练习中的错别字。记录中,教师挑选错字,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组词、造句,提高识别能力。[6]

(二)从学生角度看

1.自主检查,互相纠错

低年级学生,有一定的批改和评价能力。小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难免会由于马虎粗心大意而写错字,因此,写完字词后要自主检查,及时发现错字并改正,还可以同桌相互纠错,组长帮助纠错,减少错别字出现。[7]

2.勤查字典,减少错误

字典是小学生不会开口说话的老师。在小学生写字的实践中发现,有一部分能够认识的字却不一定会写。查字典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

三、结束语

错别字现象是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小学低段的识字教学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与汉字之间的区别有时细小甚微,对于低段孩子来说很难区分,从而导致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出错。因此,本文通过分析低段小学生错别字的原因,并且通过原因分析今后教师在识字教学上的策略,也提醒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书写汉字要规范。增强对汉字的理解,加深对汉字的记忆,减少书写中错别字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笪凤琴.浅谈小学生错别字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2016,06.

[2]成卫菊.小学生写错别字的原因及对策[J]周刊,2010,04.

[3]马云彩.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纠正学生的错别字[J]学周刊,2012,04.

[4]常红.语文默写中的错别字现象及应对策略[J]新教育,2014,08.

[5]鞠焕文.7天轻松告别错别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03

[6]蔡梦桐,霍玉生不同年级小学生错别字现象的对比研究[J]教育导刊2014,08

[7]王秀华.小学生错别字成因及对策研究[Z],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