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路径与实践案例研究
朱兰
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松兹小学幼儿园 246500
、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必要性
3-6 岁是幼儿规则意识形成期,其规则建立靠模仿、感受、体验与活动,家园教育一致性起决定作用,需在理念、内容、行为上协同。一是整合 “散点式” 规则意识,家庭规则多关联生活(如饭前洗手),幼儿园侧重集体规则(如排队领饭),分离易致孩子表现不一。二是互补优势促规则内化,家庭依孩子个性针对性培养,幼儿园借集体活动让孩子懂规则公平,助其从被动依从变主动遵从。三是契合社会适应需求,按《指南》培养群体纪律意识,延伸至家庭,如家庭养成按时作息习惯,助孩子适应幼儿园作息、缓解焦虑。
二、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实践路径
基本依托“想法—课程内容—技巧”,家庭去掉“自拉自唱”的壁垒,形成一致的目标、一体化的内容、互补的技法的合作模式。
(一)理念协同:建立 “规则共认” 的教育共识
家庭合作的前提在于共识。部分父母对“孩子早期不要太讲规则”、“过严的规定不利于孩子自由发展”存在误区,或者以为孩子上学接受学校教育就能成才,可能导致配合不统一。要达成双方立场的“双语对话”。
主题教育传递了科学的理念,每学年都会组织至少一次家长讲座,针对《指南》关于“规则意识和孩子自然成长关系”展开的思辨,如比较两种案例“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与“有规矩约束下的孩子的自我成长”,来纠正家长偏颇的观念。
家校交流确定一致的目标,在“规矩意识养成交流会”中由教师和家长共同归纳出相应年龄阶段幼儿重要的行为规范(如三至四岁幼儿重点是“自我管理行为规范”,五至六岁幼儿重点是“团体合作行为规范”),使家庭教育行为方式与教育教学同向性。
(二)内容协同:构建 “生活 — 集体 — 社会” 衔接的规则体系
规则的内容必须要涵盖儿童生活、学习、交往的全过程,而且家庭与幼儿园之间要有内容衔接。
共同遵循常规,学校制定了“儿童日常生活规则清单”(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家长根据清单修订家庭日常规则,避免出现“在学校强调儿童独立,在家仍然过度关怀”的状况。例如学校推广“餐具归位”的活动,家长在家里设置固定区角放置孩子的餐具,从而教育孩子饭后自己归位。
协作规则的训练,学校将小组合作规则(如“轮流、共享、不扎堆”)通过“家庭联系板”反馈到家长,家长在家通过“亲子游戏”模拟公共场所的情境,如玩“玩具共享”,对孩子的教育要强调“轮流参与”的快乐,以加深对规则的体悟。
社区公约融合,要与家长们共同引导孩子学会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会规则,如通过“交通安全小课堂”了解如何做到“红灯停、绿灯行”,从而做到了“学校认知+家庭实践”的融合。
(三)方法协同:形成 “示范 — 体验 — 强化” 的协同策略
关于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不应“灌输式”教育,家庭和学校都要通过贴近儿童理解层面的方式来引导孩子。
模范示范和同盟者,幼儿园老师要坚守“每个人都服从同样的规则”(他们会遵守“按队领取物品”这一规则),家庭环境下父母必须要成为先行者(“不打断插嘴”“遵守诺言、准时赴约”),避免出现因父母的言行不一致而导致孩子对规则理解的偏差。
情感互动配合,幼儿园通过“情景设定”(例如“娃娃家活动中小医院按号排队的规定”)帮助幼儿感知和体验规则,家庭可通过日常生活场景设置(如家庭聚会位置安排的规定)帮助幼儿实践体验,感受规则的存在。
正面激励——通过学校设立“规则小明星”评选制度,家创“家务积分法”(如幼儿遵守规则可以拿“星级积分”,用来换取与父母的交流、游戏机会)等正面引导,避免学校有奖励家庭无跟进。
三、家园协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实践案例
现介绍如下针对某城市实验幼儿园中二班(4~5 岁幼儿)“规则意识养成计划”的案例,陈述了家庭和幼儿园参与的方式和过程。
(一)案例背景
该班有部分幼儿存在“在集体活动中插嘴现象较多,发生玩具争夺,过分依赖自己,自我照顾的能力欠缺”等等。通过家长的谈话了解,这些家长有这样的认识,“年纪还小,慢慢长大后就会习惯并且遵守规则了”。同时他们的家法跟园所的要求不一致。
(二)协同实施过程
本阶段,教师通过“规则意识培养家长课堂”,让家长们理解并接纳幼儿的规则行为问题,利用心理学理论阐述四到五岁年龄阶段需强化幼儿规则意识的原因,让家长意识到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然后共同制定“中二班幼儿核心规则目标”——自我控制能力、共同分享精神、有秩序的社会关系。
其次,共同制定的生活规则,学校开展“我的小手真能干”的活动,鼓励孩子自己穿脱棉袄、整理好自己的玩具,家长在家里做“儿童自我管理表格”,每天记下孩子独立做事的情形,学校老师依据这个表格对孩子表扬。
然后是小组共享的规则,幼儿园通过“搭积木游戏”来训练“排队等待和分享”,老师会拍摄幼儿游戏视频并在朋友圈发布,家长也会模仿幼儿园进行“亲子/母子拼图比赛”,游戏的规则和分享的情境规则是同构的,启发儿童主动分享拼图的材料。
最后是主动型模式,要为学校每周推选一次“守则小明星”发放电子光荣证书,家长也实行了家里的五星级制度,星星满十次就能兑换一次“公园自由日”的特权,从而形成了很大的正能量。
(三)案例成效
联合教育和训练三个月后,幼儿规范行为有显著进步,先前不相干地去打扰他人者占全部幼儿的半数以上,现在已是百分之二十,原来幼儿之间争抢玩具的现象大幅度地从百分之七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85% 的孩子能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家长对孩子的表现也竖起大拇指,说“孩子的家规他是在学校养成的,现在回到家也非常听规,也会管大人守诺”,家庭和学校联合的实效十分显著。
结语
家长学校应该是一个促进儿童遵守纪律的关键联系点,在这儿,家长和学校能够去除障碍,得到相同的教育理念、协调一致的教学内容并加强所采取的教育方法。学校应该对家长教育的方法有所侧重,父母则应具合作精神,把遵守纪律作为日常活动的一部分;学校和家长双方都能帮助培养孩子稳定的纪律观念,让其从同伴那儿接受到更好的教育。日后来使用互联网的手段改进沟通方式,增强教育的准确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莉.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路径与实践 [J]. 学前教育研究,2024(3): 58-65.
[2]朱娟.试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家园协同培养策略 [J]. 教学与研究,2022 (2):112-116.
[3]李敏.家园合作整合幼儿规则认知的案例研究 [J].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25(6): 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