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发展方向与多学科型口腔医生研究
郭灵素
大庆油田总医院口腔外科
摘要:本文立足于口腔医学的发展演进历程,从口腔外科医生的临床工作实践出发,对口腔医学与所涉及到的临床各科以及跨专业学科的交叉领域架构的论述。并进一步阐述在现代科技改变传统思维模式的过程中,口腔医生如何把握技术脉络,跟进发展方向,整合不同的专业知识来提升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提高医生工作能力的前瞻性论述。
关键词:口腔医学,多学科型人才,交叉学科。
引言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口腔医学与相关各科的交叉领域正逐渐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手段的多样化,口腔科医生需面对更复杂的病例,探讨这一领域的发展可以为临床提供新的视角和治疗策略。本文将探讨口腔科与相关学科交叉领域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并展示其在临床应用中的思辨性。
口腔医学的多学科合作基础
1.国内口腔医学历史演进过程
战国时期《内经》中已有齿龄、口腔组织生理、病理学以及龋病、牙周病的诊疗记载。东汉《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雄黄治疗龋齿疼痛,是医学史上最早的龋病砷剂治疗记录,并详细描述狐惑病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方法,而本病1937年被土耳其医生命名为白塞氏综合征。《晋书》记载了首例唇裂修复术,隋代《诸病源候论》将口齿列为单独病种,医学教育中亦有了耳目口齿科。唐代《外台秘要》详细记述了牙周病及洁治术施术细节。《唐本草》明确提出运用“银膏”即“银汞合金”修补龋齿。此方法得益于金属工艺学的错金银技术的进步。 1886年《万国药方》在烟台译出,之后西式镶复法及牙科设备进入中国,从此开辟了中国口腔医学的新起点。纵观历史,中西方在口腔医学发展的过程中,都走过了从朴素认知到精细分科的漫长道路。基于疾病本身的诊治思维,中国口腔医学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医林。而进入到十八世纪中后期,建立在工业社会背景下的现代科学体系,表现出来的强大的驱动力,彻底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当然这种改变不仅限于自然科学遑论口腔医学。
2.疾病诊治中的多学科整合
当代的口腔医学分科已经十分精细严明,而疾病的发生发展很难人为规划路线。口腔疾病有时是局部单纯病变,有时又是全身疾病的一个窗口。以牙周病为例,可以是单独的口腔疾病也可以合并代谢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可以是其他疾病的原因,也可能是众多疾病的结果。可以由口腔内科治疗也可能由外科拔除甚至多专业科室协作完成诊疗,这就对经诊医生的执业能力与院区调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实际临床案例分析
石先生,85岁,自述因牙疼,初在基层医疗机构静脉输注头孢类抗生素治疗一周疗效不佳,入院治疗。患者体质瘦弱,急性病容,开口受限门齿开合小于半厘米,咬肌区肿胀疼痛、触痛、皮温不高、无波动感,无发热,血压、血糖、肝、肾功无异常,血象白细胞计数增高,CT支持左下第三磨牙残根尖周炎合并咬肌间隙脓肿。行口内翼下颌皱襞外侧入路脓肿切开。切开后脓腔空虚脓液稀薄压力不高,冲洗脓腔后填入盐水纱条引流,每日清创换药,流质饮食,静脉应用抗生素。引流物细菌培养。一周后患者仍开口受限,疼痛无缓解,每日引流物为少量稀薄脓液。后请中医科会诊,辩证为气虚体弱无力托毒外出,开具透脓汤,一周后创口渐愈合,可开口进食。痊愈一月后将残根拔除。本例口腔外科与内科中医科的合作是医疗进步的必然产物。随着技术和知识的不断发展,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其独特的价值,对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口腔医学与多学科交叉领域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口腔医学因其具有独立性与宽泛性的双重特点,跨学科沟通的不畅就成为了一个突出问题。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在诊疗理念和方法上存在差异,这有时会导致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中出现分歧。
2、口腔医学与现代科技的嵌入即深且远。新兴技术,如口腔人工数字化诊疗,手术导航系统等已经成功运用于临床并日臻完善。机器是医生技能的延伸,机器的进化也需要医生的参与,口腔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碳基生命体还有硅基的智能设备,海量边缘科学信息,及时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迫在眉睫。
3、当代疾病的发展演进日趋复杂化,超级细菌病毒入侵,基因序列变异,人类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要求等等。任何一个基础变量的失控都可能在临床上产生灾难性后果,口腔医生工作是指向于具体人的社会性服务,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如何破局走出创新道路的忧患意识是如影随形的。
口腔医学的多学科融合发展与多学科型人才培养
口腔医学作为一级学科,有其不言而喻的意义。而口内口外的精细分工,则有效的提高了临床治疗的精度与效率。处在科技高速迭代的今天,如何立足于口腔医学本身,思考分科边界的问题,已不单纯由传统技术分工决定。以口腔种植牙为例,不仅需要口外技能,同时需要口内、修复等诸多专业知识,所以应运而生了一个单独的口腔种植分科。而传统的口内根管治疗,在显微镜、机器人等工具、材料的介入下,更加趋向于内科治疗外科化的发展方向。在可预见的未来,口腔医学将会以几何级数方式进步,这种进步,不单纯得益于医学技术的演进,同时受惠于材料学、工程学、生物学、人工智能等诸多学科的发展、融合,使临床诊疗手段、理念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一名口腔科临床医生,如何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做精专科又不囿于专科思维束缚,成为多学科型专业人才,应从“学、用、思”三方面入手提高职业素养。
1)学:学习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与前沿动态,掌握详实的科技内涵与核心逻辑,积累雄厚而扎实的知识体量。
2)用:运用当前可用的一切资源、技术解决临床中具体问题,找到老方法与新经验的平衡点相互弥合取舍以期融会贯通。
3)思:目前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要勤思多想,是个人能力有限还是学科瓶颈?是材料弱点还是技术误区?通过与信息技术、与流行病学、与人文心理技术的交叉合作能否找到新的突破点?多学科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更是口腔医学未来发展的基石,口腔临床医生的一跬步积累了口腔医学的千里之行,而交叉学科的研究将再次打开口腔医学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1]国家基金编委会(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医学科学“十四五”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
[2]周学东(2013)口腔医学史.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