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探讨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作者

王雪雅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 方法 择期2023年1月-2023年12月,筛选本院收治的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 结果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 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细节护理干预;不良反应

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致的一种脑血管疾病,随着结核病发病率的增加,该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提升。本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肺结核患者人数居全球第二,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结核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畏寒、抽搐、起病急、意识障碍及脑膜刺激征等。相关研究证明,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十分可观[2]。本研究筛选本院收治的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期2023年1月-2023年12月,筛选本院收治的6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n=31)和观察组(n=31)。参照组男18例,女13例,年龄20-65岁,均值(42.54±1.25)岁;观察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20-66岁,均值(42.55±1.22)岁,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纳入标准:(1)经临床症状、脑脊液检查、CT检查等方式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2)无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3)本人及家属均自愿参与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严重并发症者;(2)护理依从性较差者;(3)基本资料不全者[3]。

1.2方法

1.2.1 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

1.2.2 观察组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包括体温、脉搏、呼吸频率等,尤其是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头痛加剧、频繁呕吐或有神经功能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2)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用药: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的根本,护理人员要保证患者按时服药,还要注意药物可能出现的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定期复查相关指标。(3)加强营养支持:为患者提供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提高抵抗力。鼓励患者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电解质平衡。(4)心理社会支持: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等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该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听取患者的心声,给予患者情感安慰与支持;同时,鼓励家人积极参与,创造积极乐观的康复环境。(5)预防并发症:因为患者长期卧床,要经常翻身、拍背,防止压疮和肺部感染;教导患者适当的身体活动以预防深部静脉血栓。建议患者取半卧位等舒适体位,以降低颅内压。同时,要让患者有足够的休息时间。(6)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治疗方案和日常护理要点,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提高自我管理水平。

1.3指标观察

1.3.1 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体包括耳鸣、四肢麻木及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发生例数/例数×100%。

1.3.2 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

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采集并评估两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焦虑程度评分和抑郁程度评分。SAS量表的分值设置在20-80分,>50分提示焦虑;SDS量表的分值设置在0-100分,>53分提示抑郁。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越严重。

1.4统计学分析

软件SPSS22.0处理全部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n(%),行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1:

2.2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

护理前,两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如表2: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软脑膜及蛛网膜炎症反应的疾病。首先,结核分枝杆菌在脑膜上大量繁殖,触发发炎反应,造成脑脊液增加和压力增加。其次,炎性反应导致内皮细胞损伤,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成分进入蛛网膜下腔形成结核性渗出物。此外,结核菌及其代谢物也会造成脑组织水肿、脑神经损伤和脑实质病变。以上病理变化共同导致患者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4]。

本次研究证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1.61%。护理前,两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对比无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通过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应用细节护理干预,在降低其出现耳鸣、四肢麻木及呼吸道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降低患者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理质量与心理质量,显著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5]。本研究结果不仅凸显出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进行细节护理干预的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减轻患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促进疾病的康复[6]。

综上所述,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应用细节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在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缓解患者的焦虑程度与抑郁程度,建议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鑫.结核性脑膜炎患儿两阶段疗法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9):140-142.

[2]张进,古丽琦·阿卜杜热合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精细化护理[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8):151-152.

[3]梅晓敏.结核性脑膜炎护理中细节护理的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3):143-145.

[4]朱兴婕,陈永刚,赵雁红,毕惠琼,黄媛卿,袁丽娟,杨泉先.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1,29(S1):115-117.

[5]汪文英,刘司琪.分析细节护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08):98-99.

[6]张丽洁,史婵,何仪.细节管理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贵州医药,2020,44(11):1835-1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