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中重症哮喘患者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的研究
王芳芳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中重症哮喘患者的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效果,以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和临床结局。方法 通过前瞻性观察研究设计,将100例重症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施预警机制与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评估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再入院率。结果 实施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平均缩短2天,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0%,满意度提升至90%以上,再入院率减少至5%。结论 在急诊护理中建立重症哮喘患者的预警机制,并结合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重症哮喘;急诊护理;预警机制;护理干预
一、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范围内哮喘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急性哮喘发作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重症哮喘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常常需要在急诊科进行及时的评估与处理。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其急性发作通常伴随着呼吸困难、喘息、咳嗽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威胁生命。因此,急诊护理中有效的预警机制和护理干预对于降低重症哮喘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
当前的急诊护理模式往往偏重于对患者症状的直接处理,而缺乏系统性预警机制的支持。重症哮喘患者在急诊就诊时,往往具有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变等特点,这要求护理人员能够在短时间内识别出患者的危急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病情恶化。精准化的预警机制应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生命体征等多方面信息,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做出判断。通过在急诊护理中有效实施预警机制,可以显著提升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
二、重症哮喘患者的预警机制
(一)预警机制的意义与构建
预警机制的核心在于通过及时识别患者的风险因素和症状变化,达到快速干预的目的。在重症哮喘患者中,呼吸道的急性阻塞和炎症是导致危机的主要因素,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预警机制,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在患者病情加重之前及时识别出潜在风险。此机制不仅包括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还应涵盖对患者病史的综合分析,及时识别可能导致哮喘加重的诱因,比如过敏原、感染和环境变化等。在实际护理中,预警机制应结合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和哮喘急性评分表。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快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判断患者是否处于高风险状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个性化的预警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二)预警指标的设定
在实施预警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些关键的预警指标,以帮助护理人员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干预。重症哮喘患者的预警指标可以分为几类:首先是临床症状的监测,包括呼吸急促、胸闷、咳嗽频率及性质变化等,任何症状的加重都可能预示着患者的病情恶化;其次是生命体征的监测,尤其是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等。研究表明,血氧饱和度低于92%时,患者可能面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这时需立即采取氧疗措施;再者,肺功能的评估也是重要的预警指标,通过使用峰流速计等工具定期监测患者的肺功能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患者既往病史的记录也应纳入预警机制中。了解患者的哮喘病史、过敏原接触史、以往急性发作的频率及治疗反应,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加全面地评估患者的风险水平。综合这些指标,护理人员可以更早地识别出重症哮喘患者的潜在危险,为后续的干预提供有效依据。
三、重症哮喘患者的护理干预
(一)护理干预的目标与方法
重症哮喘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目标是缓解急性症状、改善呼吸功能、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并提升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管理能力。在急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根据预警机制的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以确保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针对重症哮喘患者,护理干预措施包括气道管理、药物治疗、氧疗、心理支持及健康教育等。
在气道管理方面,保持气道的通畅是首要任务。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坐位或前倾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同时,定期评估患者的呼吸状态,并进行必要的吸痰处理,确保呼吸道清洁。药物治疗是重症哮喘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人员应按照医生的指示,及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激素等急救药物,并监测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教育患者掌握正确的吸入器使用方法,对于提升药物疗效也至关重要。在氧疗方面,重症哮喘患者往往伴有缺氧现象,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低于92%时立即给予氧疗,改善患者的氧合状态。通过使用鼻导管或面罩等方式,根据患者的需求选择适当的氧疗方式。
(二)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
重症哮喘患者常常面临焦虑和恐惧的心理状态,这对他们的康复过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干预时,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通过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倾听患者的诉说和担忧,给予情感上的支持,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增强其面对疾病的信心。
此外,健康教育也是重症哮喘患者护理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有关哮喘的知识,包括疾病的病因、发作的诱因、日常管理和急救措施等。通过开展健康教育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和进行一对一指导等形式,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并掌握必要的应对技能。在出院后,护理人员应继续关注患者的健康状况,建立随访机制,通过电话或回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这样,能够进一步巩固患者在医院期间所获得的健康知识,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
四、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
(一)效果评估指标的设定
为评估重症哮喘患者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的实施效果,本研究选定多个评估指标,包括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再入院率等。这些指标将有助于全面评估预警机制的有效性及护理干预的成果。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实施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后,重症哮喘患者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平均住院天数从6天减少至4天。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有所降低,从原来的20%降至8%。患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干预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0%以上,认为护理人员的支持和指导对他们的病情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再入院率方面,研究发现,在实施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后,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内的再入院率从15%降低至5%。这些结果表明,通过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重症哮喘患者的临床结局,减少急性发作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五、总结
本研究表明,在急诊护理中实施重症哮喘患者的预警机制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满意度。通过综合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及时识别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为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慧芳, 赵阳, 胡远征. 血清MIP-1α、IL-13、IL-6、TNF-α水平变化与重症哮喘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J]. 河南医学研究, 2023, 32 (08): 1445-1448.
[2]吕秀云, 杨婷, 徐磊, 王立红. 重症哮喘患者血清MIP-1α和IL-13水平动态变化及其预后评估价值 [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 45 (06): 1401-1407.
[3]马希涛, 王思勤, 张晓菊, 杨志刚, 安云霞, 李晓苏, 李晓亮, 张群成, 刘庆亮, 朱敏, 任红岩, 雷小莉. 哮喘管理和预防的全球策略 [A]. 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首届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变态反应学术会议暨第十届深圳呼吸论坛论文汇编[C].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业委员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2016: 342-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