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侯绪朋

山东省泰安市汶阳镇卫生院 271606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乡镇卫生院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慢性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资源有限、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化水平低等因素,乡镇卫生院在慢性病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对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现状的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慢性病管理水平,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关键词: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优化策略

一、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现状

1.1 慢性病患者人群特征分析

在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中,我们发现慢性病患者人群特征呈现多样化,其中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这部分人群往往伴随着多种慢性病共存的情况。根据《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我国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中,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这种多病共存的现象不仅增加了治疗的复杂性,也对乡镇卫生院的慢性病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慢性病患者中还存在性别差异,女性患者在某些慢性病如甲状腺疾病中的比例高于男性。

1.2 慢性病管理服务资源现状

资源分配存在显著的不均衡性,以人力资源为例,乡镇卫生院普遍面临专业医护人员短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慢性病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医疗设备和物资供应的不足也是制约服务资源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乡镇卫生院缺乏必要的诊断和治疗设备,如心电图机、血糖仪等,影响了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在慢性病管理服务流程与效率方面,乡镇卫生院往往缺乏有效的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无法实现患者信息的共享和连续性管理。

1.3 慢性病管理服务流程与效率

尽管服务流程已经建立,但效率的提升仍有很大的空间。以糖尿病管理为例,一项针对某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显示,患者从初诊到完成整个治疗周期的平均时间长达6个月,而国际上推荐的治疗周期为3个月。这一延迟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增加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与专业能力问题

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医生与护士比例普遍低于国家卫生标准,且专业培训机会有限,导致医护人员在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专业能力不足。某乡镇卫生院的数据显示,其医护人员中仅有不到20%接受过慢性病管理的专业培训。

2.2 医疗设备与物资供应不足

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老化严重,且更新换代周期长,导致无法满足慢性病患者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血糖监测仪、血压计等基础检测设备的精确度和可靠性不足,直接影响了慢性病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物资供应的不稳定也造成了药品短缺,使得一些慢性病患者无法按时获得必要的药物治疗。由于物资供应不足,一些患者不得不转诊至上级医院,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降低了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效率。

2.3 慢性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的缺失

乡镇地区由于信息传播渠道有限,慢性病预防知识普及率普遍偏低,导致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一项针对某乡镇的调查显示,仅有不到30%的居民能够正确识别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而能够采取正确预防措施的居民比例更低。这种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慢性病的高发病率和低控制率。乡镇卫生院在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足,缺乏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和专业人员,使得慢性病的预防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2.4 慢性病患者随访与管理的不足

随访与管理的不足是导致患者病情控制不理想、复发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相关研究显示,有效的慢性病随访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力资源的紧缺,乡镇卫生院往往无法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定期和系统的随访服务。缺乏科学的随访管理模型和信息化支持,使得随访工作难以做到个性化和精准化。

三、慢性病管理对策研究

3.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与提升专业能力

当前,乡镇卫生院普遍面临专业医疗人员短缺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管理质量。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通过政策倾斜和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医疗人才,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提升其慢性病管理的专业能力。

引入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型,如平衡计分卡或关键绩效指标(KPIs),可以更精确地评估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通过这些模型,卫生院能够明确慢性病管理的关键岗位和职责,合理分配医疗、护理、预防和健康教育等不同职能的人员,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负责。

提升专业能力方面,可以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慢性病自我管理项目”,通过培训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乡镇卫生院可以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此类项目的学习和实践,学习如何更有效地教育和引导慢性病患者进行自我管理。

3.2 加强医疗设备与物资的投入与管理

卫生院应根据慢性病患者的实际需求,制定合理的设备更新和物资采购计划。同时,引入先进的医疗设备,如便携式心电图机、血压监测仪等,可以提高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和干预能力。建立科学的物资管理机制,确保药品和耗材的及时补充和合理使用,是保障慢性病患者得到持续有效治疗的基础。

3.3 强化慢性病预防与健康教育工作

乡镇卫生院应采取多种措施,如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健康咨询活动等,以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可以借鉴“知信行”模型,通过知识传播、信念建立和行为改变三个阶段,逐步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卫生院可以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项目,如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课程,或针对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指导计划。

3.4 完善慢性病患者随访与管理机制

有效的随访管理能够显著降低慢性病患者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可以实现对慢性病患者病情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从而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随访计划。在实践中,可以借鉴“慢性病管理模型”,该模型强调了健康系统的组织、决策支持、自我管理支持、临床信息系统和社区资源五大要素,以促进慢性病患者的全面管理。引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通过家庭医生定期上门随访,结合电话或网络随访,可以提高随访的覆盖率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韩相如,韦小米,钱东福.农村慢性病纵向服务团队患者医疗服务连续性调查研究[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4,35(04):476-481.

[2]丁陆军,吴胜军.渭源:慢性病实现全方位服务保障[N].甘肃经济日报,2023-12-29(002).

[3]李进,赵宁,顾梅,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农村慢性病协同管理策略研究[J].卫生软科学,2023,37(08):13-17.

[4]刘建材,郑涵尹,潘卉,等.农村地区基层慢性病管理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3,26(07):877-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