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析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走向职业化的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

罗艳凤 宋玉苹 陶文汐

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学有显著不同,后者侧重于文本的解析与学科能力、素养的培养,前者则要兼顾语文学科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凸显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特征。高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把握职业化导向,从专业特征出发看待语文课程,并将职业要求渗透其中,让学生获得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并增强职业能力。基于此,本文关注到职业化背景下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说明了语文教学职业化改革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职业化改革

引言

高职院校承担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职责,语文课程属于公共课程,深刻影响学生的素养。将职业能力要求对接语文教学过程,让学生达到高职阶段语文学科的要求并发展职业能力,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如何推动高职语文教学走向职业化,值得语文教师深入思考。

一、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走向职业化的教学改革研究意义

(一)增强学生职业意识

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背景下,学生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学习生活,结合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前进目标,增强前进动力。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发展状态选择教学方法,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趣味化的实践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并提升学习成效。教师还可以融合职业道德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升华思想境界并增强职业意识。

(二)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教师立足于职业化背景,从学生身心成长与未来职业发展的角度看待课程教学,同时结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综合性特征,培育学生的职业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让学生获得职业能力和素养,并自主高效完成学科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机融合职业精神、道德与意识因素并形成针对性的教学理念,做到学科育人。教师提炼语文教材中的专业和职业因素,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并让学生体会文学作品内涵,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完善课程考核体系

职业化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考核也在对接职业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考核学生,评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学科能力的养成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学生的职业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潜力,相比于传统考核机制变化显著。学生根据考核结果,能够从职业角度看待学科教学中的不足,锚定后续改进方向并提升职业能力。

二、高职院校语文课程走向职业化的教学改革策略

(一)组织教学内容,夯实课程职业化基础

职业化背景下的高职语文教学,需要对接专业特征以及日后从事的岗位要求。语文教师要准确评估专业关联岗位的职业意识与要求,并与专业课教师密切沟通交流,将岗位要求融合在语文课程内容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强化专业意识与岗位意识[1]。

第一,立足于语文知识特征看待语文教学。例如文科专业学生要具备一定 的人文素养和历史知识,夯实职业素养基础。语文教师要结合职业特征设置课程,适当增加人文类的教学内容。第二,高中语文教学侧重于对文本的深入剖析,并不适用于高职语文教学。高职语文课堂应体现职业文化内涵,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并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心中有数,将文化知识作为养成职业素养的阶梯。第三,要重视语文学科的应用性特征。语文学科核心能力是听说读写,其中说读写均体现应用性。教师重点培养学生上述三项能力,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增强职业技能。以“读”的教学为例,教师结合专业职业特性检索相关资料,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教师提供与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相关的书刊,定期开展阅读分享会,营造浓郁的、职业化的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升职业素质。关于“说”,则是定期开展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职业要求。教师要求学生自行撰写演讲稿,体现对职业特点的理解并让学生全脱稿演讲。借助激励性点评,肯定学生的表现并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关于“写”,则是让学生练习工作中可能用到的文体。教师定期发布职业写作主题,锻炼学生的文体写作能力。

(二)调整教学方法,实施课程职业化进程

高职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语文学习无用”的认识,影响了语文学习积极性。教师基于职业化导向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并强化学生职业意识[2]。

例如,教师讲授唐代文学时,引入学生熟知的影视作品集中学生注意力,让学生在视听氛围中增强学习兴趣。无独有偶,讲授近代文学作品时,可以播放改编自张爱玲或者倪亦舒等作家作品的影视剧并提供相关音乐作品,烘托语文课堂气氛,让学生与语文文本走得更近。讲授古诗词时,可以展示作者人生经历并播放相关视频素材,让学生形象化感知诗人人生经历并营造优质氛围,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还可以营造互动性的语文课堂:教师发布本次课的主题后,让学生预习并事先分组,整理主题资料并在课上深入探讨;或者开展写作类活动,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形成演讲稿并在课堂上辩论。学生在此类活动中做到手脑并用并形成文字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并全面锻炼学科能力,助力学生的就业进程。另外,教师可建立开放性的语文课堂,联系社会因素并形成延展效应。学校定期举办职业讲座,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迁移运用语文知识,促进语文学习与职业环境的结合。

(三)开展教学评价,反馈课程职业化导向

根据现行高职语文课程体系,第一学年多为考查课,第二学年多为结业课。前者多通过论文反馈学生成绩,教师综合考察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并在期末给予综合性评价结果[3]。教师根据学生考查课的论文分数、课堂出勤、日常表现等情况,并重点关注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保证考查课分数的代表性与综合性。学生也可以针对教学过程发表意见,作为教师反思教学过程的依据。职业化导向下的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的反馈,为教师把握职业化教学方向定向引航。

职业化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评价还应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对于积极参与语言类实践活动的学生适当加分,且具有学分效力。学生在学分激励下能够深入语文学习实践,迁移运用语文知识解决行业问题,并从职业化的视角看待语文学习过程。以医护类专业的语文教学评价为例,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医学护理类实践活动中的语言表达情况。若学生能够为患者提供语言和心理层面的康复治疗,让语言助力患者走出不佳的心理状态并逐步康复,则要为学生额外加分。教师未必能深入一线调查学生的实践活动情况,可以要求学生两人一组或者三人一组相互监督,拍摄现场护理视频并突出学生的口语表达部分,教师切实感受到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在评价中酌情加分。又比如旅游类专业学生利用假期走入当地红色场馆,领路红色文化魅力并深化对教材文本的理解。学生将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整理为小散文或者现代诗歌,以及职业领域中的红色文化体现,凸显人文素养。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生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综合反馈学生的活动开展效果,让学生根据评价结果回顾反思,在职业化背景下深化认识。在高职语文结业评价中,应提升职业类实践活动分数占比。具体可采用“343”配比,平时学习、期末考试与职业类实践活动分数比为3:4:3,引导学生高度重视语文学习与职业要求的融合,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也为教师修订语文教学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基础与公共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进程中也扮演关键角色。高职语文教师立足于课堂教学主阵地,对标职业教育相关要求,从职业化视角看待并推动语文教学活动,通过情感价值引领以及职业化的课堂教学活动,让语文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素养形成与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并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开创学生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杨萍. 关于高职院校语文教材专业化与职业化的探讨[J]. 职业, 2020, (17): 62-64.

[2]许倩晔.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 智库时代, 2018, (36): 196+199.

[3]沙小燕. 探讨高职语文职业化改革的策略[J]. 课外语文, 2014, (20): 32.

基金项目(2024YBXM18) :该项成果由云南三鑫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