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政策下初中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发与育人价值研究

作者

向紫微

湖北省巴东县官渡口镇初级中学 444309

引言

“双减”政策的核心目标在于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该政策不仅要求学校优化作业设计和教学管理,还提出要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丰富学生校内学习生活。对于初中阶段而言,音乐教育在“双减”背景下的作用日益凸显。

一、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音乐教育的新定位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初中音乐教育曾经处于边缘地位,往往被视为“副科”,难以获得与语数外等学科同等的重视。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向全面育人转型,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被重新认识和强调。音乐教育在新的政策环境下不仅要传授基础的乐理知识和演唱技能,更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和创造潜能,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因此成为“双减”政策下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还能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调节情绪,从而促进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换言之,音乐教育在新定位下不再是附属学科,而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初中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发路径

课后实践活动是“双减”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校内活动,满足其多层次发展需求。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发应从多方面入手,既要考虑课程目标与学生兴趣的结合,又要注重活动形式与教育功能的统一。首先,可以建设校内音乐社团,例如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等,为学生提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平台。这类社团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同时提升音乐技能与舞台表现力。其次,可以开设专题工作坊,如器乐体验、歌曲创作、节奏训练等,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音乐的多样性,培养其创造力与动手能力。再次,应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将民族音乐、非遗艺术等元素融入课后活动,既丰富了活动内容,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最后,可以通过校际交流与演出活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综合素养。这些路径的综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全面提升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教育价值。

三、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

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感知能力。在音乐活动中,学生通过演唱、演奏和欣赏,逐渐形成对美的敏感与理解,提升审美鉴赏水平。其次,音乐实践活动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心理健康。音乐本身具有情感表达与心理调节功能,学生在活动中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再次,音乐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社会交往能力。无论是合唱还是器乐合奏,都需要学生之间的协调与配合,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能力,还提升了沟通与责任意识。此外,音乐实践活动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歌曲改编、即兴演奏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创新精神。更重要的是,音乐课后实践活动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价值塑造的功能,通过接触民族音乐和经典作品,学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是多维度的,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四、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

虽然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在“双减”政策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学校对音乐教育重视不足,缺乏系统规划和资源投入,导致课后活动流于形式。其次,师资力量不足是制约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开展的重要瓶颈,许多学校音乐教师数量有限,且教学任务繁重,难以兼顾课后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再次,活动内容的单一化也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过于依赖合唱或简单表演,缺乏创新和多样性。此外,部分学校在活动评价与成果展示方面缺乏科学机制,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力。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大政策与经费支持力度,推动学校建立完善的音乐教育资源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交流和引进人才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指导能力;三是丰富活动内容与形式,结合学生兴趣和时代特点,设计更具吸引力和创造性的项目;四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将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充分发挥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

五、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在“双减”政策持续推进和教育评价体系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首先,活动内容将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既有传统的合唱与器乐合奏,也会加入音乐创编、跨学科融合等新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与发展需求。其次,信息化手段将在音乐课后实践活动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例如利用数字化平台开展线上排练、虚拟合奏和作品展示,使音乐教育突破时空限制,提升参与度与互动性。再次,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作用将进一步加强,音乐机构、社区文化中心等社会资源将更多参与进来,共同推动音乐教育的发展。此外,音乐课后实践活动的育人价值将被更深层次挖掘和发挥,不仅在美育层面培养学生,更在价值观塑造、人格养成和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长远作用。未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实,初中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必将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化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结论

“双减”政策为初中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课后实践活动的开发提出了更高要求。音乐课后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更是落实素质教育和五育并举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规划、资源保障和形式创新,音乐课后实践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其审美教育、情感陶冶、合作交流与文化传承的多重功能,对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价值。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师资不足、资源有限和内容单一等问题,但通过政策支持、机制创新和社会协同,这些问题有望逐步得到解决。展望未来,音乐课后实践活动将在“双减”政策引领下持续深化与完善,成为推动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参考文献:

[1]顾云雁.新课标背景下以“四变三会”撬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J].文科爱好者,2024,(06):18-20.

[2]顾培培.“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探究[J].文科爱好者,2024,(06):63-65.

[3]胡华.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的经验梳理与理论建构[C]//北京国际交流协会.2024 年教育创新与经验交流年终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省平邑赛博中学;,2024:391-394.DOI:10.26914/c.cnkihy.2024.055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