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的优化研究
苟文怡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发展肉牛产业,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助推畜牧业转型升级、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肉牛产业发展政策还存在规划不系统、支持力度不足、落实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新形势新要求。优化肉牛产业发展政策,要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立足保供给、保增收、保生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性产业发展规划;创新财税金融支持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协同的政策落实机制,形成促进产业振兴的强大合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乡村振兴;肉牛产业;政策优化;路径选择
引言: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肉牛产业在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带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扶持下,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为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肉牛消费需求、保障国家肉类供给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肉牛产业发展的政策需求
(一)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
肉牛产业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渠道。当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基数仍然较大,特别是一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而这些地区往往是肉牛生产的重点区域,发展肉牛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对于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土地流转加快,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可为返乡农民、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借助“互联网+”发展定制养殖、休闲观光等新业态,可带动更多农民参与产业发展分享增值收益。
(二)助推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
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难以适应消费升级需求。提升肉牛产业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转型升级,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政府加快构建与乡村振兴相适应的肉牛产业政策体系,在产业发展规划、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延伸产业价值链,提高产业综合效益。支持优势产区做优做强肉牛全产业链,打造区域公用品牌,提升产业竞争力。积极引导和规范生产经营者行为,建立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肉牛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产业基础。
(三)实现生态养殖的必然选择
产业和生态良性循环是现代农业的本质要求,更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长期以来,我国肉牛养殖普遍存在规模小、布局散、粪污处理不到位等问题,养殖废弃物随意排放,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加剧了农村人居环境恶化。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生态养殖模式,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既是肉牛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农业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需要在政策引导和扶持下,建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长效机制。
二、当前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规划缺乏系统性
纵观当前肉牛产业发展政策,多是从局部领域和某个环节进行设计,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一些政策从本部门利益和管理需求出发,片面强调短期目标,忽视了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政出多门、职责交叉,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不明确,不同政策的配套衔接不够,难以形成政策合力。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规划和养殖布局引导方面,中央与地方政策目标差异较大,养殖布局盲目性强,中小养殖场户占比高,布局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发挥,不利于产业的集聚发展。
(二)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我国肉牛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基础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养殖生产设施简陋,优良品种和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关键技术和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产业发展后劲不足。而财政、金融、保险等支农政策力度还不够大,现有政策也主要集中在产前和产中环节,产后精深加工、冷链物流等短板没有得到有效弥补。同时,针对中小养殖户的惠农政策覆盖面窄,很多养殖户享受不到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优惠。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用地、用电、融资等方面“难进易退”,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强,影响了资本和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向肉牛产业配置。
(三)政策落实机制不健全
当前,国家层面已出台一系列支持肉牛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但在政策执行中,一些地方和基层仍存在认识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等问题。表现在:一是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养殖户不了解优惠政策,错失了政策获得感。特别是针对贫困地区养殖户的扶持政策,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政策直达基层还不够通畅。二是政策解读不到位。一些基层干部对中央精神领会把握还不够准确,在政策执行中简单化、“一刀切”,没有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工作。三是政策落实监管不到位。相关部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对违规行为查处不力。地方随意变通中央政策,层层加码,致使部分惠农政策成为“空头支票”,降低了养殖户获得感。这些问题影响了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必须进一步健全落实机制,确保惠农政策落地见效。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优化肉牛产业发展政策的路径选择
(一)制定系统性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振兴,规划先行。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着眼“十四五”和2035年远景目标,科学编制国家肉牛产业发展规划,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指引。一要明确产业定位。立足我国资源禀赋和城乡居民肉类消费需求变化趋势,坚持问题导向,找准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坚持目标导向,提出今后一个时期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确定肉牛产业在现代畜牧业和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定位。二要优化区域布局。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划定全国肉牛主产区、优势产区,引导肉牛产业向适宜发展的区域集中布局,以集聚带动产业整体水平提升。三要完善政策措施。针对产业发展的突出短板,重点在用地、金融、保险、科技等方面加大支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四要健全评价体系。制定产业发展绩效评估办法,围绕产业规模质量双提升,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定期开展评估,引导地方政府和养殖经营主体科学推进产业发展。这样,通过中央统筹、地方落实,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保障有力的肉牛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精准支持和资金投入。要健全政府支持、金融助力、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为肉牛产业现代化发展筑牢物质基础。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引导地方政府将更多资金用于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地方要整合涉农资金,设立肉牛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重点用于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绿色养殖、收储加工、冷链物流等关键领域,带动全产业链升级。同时统筹整合现有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创新补贴方式,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二要强化金融服务。支持开发性、政策性银行加大对肉牛产业的信贷支持,创新信贷产品,扩大信贷覆盖面。鼓励商业银行与龙头企业合作,为养殖场户提供产业链金融服务。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合肉牛产业发展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养殖风险保障水平。三要完善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空闲土地发展肉牛养殖,完善相关用地审批等配套政策。落实养殖用电同价政策,降低规模养殖场用电成本。四要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加强现代肉牛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合作,在繁育、饲养、防疫等领域开展应用性研究。鼓励社会资本设立肉牛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三)健全政策落实保障机制
政策出台很重要,落实更关键。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健全多元协同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地方各级政府要切实担负起肉牛产业发展的主体责任,完善“一把手”工程,成立由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定期研究解决产业发展重大问题。二要强化督导考核。将肉牛产业发展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督查考核内容,与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切实传导压力,激发内生动力。三要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政策制定、宣传解读和监督落实。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四要健全监测评估机制。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产业运行动态监测,及时发现政策落实中的堵点痛点,提出有针对性地优化建议。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围绕政策的针对性、有效性、可持续性,开展政策执行成效跟踪评估,推动政策优化完善。通过不断健全政策落实机制,形成上下贯通、齐抓共管、协同推进的工作合力,确保各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将政策效能转化为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结语
肉牛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做强做优肉牛产业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肉牛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政策创新的重要窗口期。需要继续深化对财政政策的研究,不断完善和创新财政政策工具,以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同时,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加入这一领域中,共同为推动农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卢光敏,卢光鲜,谢维兵,等.发展肉牛产业 助推乡村振兴[J].云南农业, 2022(5):39-41.
[2] 黄富贵.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为例[J].甘肃畜牧兽医, 2024, 54(2):83-86.
[3] 王亚提.以肉牛产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以广西百色乐业县为例[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 2024(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