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龙眼红蜘蛛的危害特征及综合防治技术
黄锦开
茂名市电白区乡村振兴发展指导中心 广东茂名 525400 茂名市电白区植物保护与检疫站 广东茂名 525400
引言:
荔枝龙眼红蜘蛛属于叶螨科的害虫,在热带亚热带果区广泛分布,对荔枝龙眼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害虫通过刺吸危害致使叶片失绿黄化,导致光合效率降低且果实品质下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传统化学防治面临抗药性发展与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单一防治技术难以长效控制目标,为解决这一难题,应采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通过系统分析荔枝龙眼红蜘蛛的危害特征,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为果农提供科学防控指导。
1 荔枝龙眼红蜘蛛危害特征分析
1.1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荔枝龙眼红蜘蛛成虫体长在 0.3~0.5 毫米,体色从橙红色到深红色,雌虫体型比雄虫略大,虫体呈椭圆形,背部隆起,表面光滑有光泽,具有 4 对足,前两对足较为粗壮用于行走固着。这种虫喜欢温暖干燥的生存环境,最适宜的温度是 25-30‰ ,相对湿度在 40%~60% 之间,主要栖息在叶片的背面,偏好嫩叶与新梢部位,具有明显的趋光性与群集性特征。其活动呈现出昼夜节律的规律,白天大多隐藏在叶脉间隙与叶背绒毛中,傍晚与清晨活动最为频繁,主要通过爬行与风力进行传播扩散。繁殖能力比较强,成虫寿命15~25 天,雌虫交配后即可产卵,卵大多产在叶背主脉的两侧,呈球形透明状。
1.2 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
荔枝龙眼红蜘蛛在华南地区全年能发生 15-20 代,其世代重叠现象明显。在适宜条件下7~10 天完成一个世代,单只雌虫产卵量能达到 50~80 粒,卵期 3~5 天,幼虫期 2~3 天,若虫期2~4 天。春末夏初(4-6 月)与秋季(9-11 月)为发生高峰期,此时温度适宜并且降雨量少,气象因子中温度是关键影响因素,25 到 30% 最适合其繁殖发育,相对湿度低于 60% 时繁殖速度会加快。栽培管理因素像氮肥过量施用、果园通风透光差与杂草丛生等都会加重虫害发生,天敌昆虫减少与农药不当使用导致的生态失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冬季低温期间雌成虫会在枯枝落叶、杂草根部及土壤缝隙中越冬,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便开始活动繁殖。
1.3 危害症状与影响
荔枝龙眼红蜘蛛通过刺吸式口器刺破植物表皮细胞,然后吸取叶片与嫩梢、花蕾以及幼果的汁液。受害初期叶片会失去原本的光泽,出现黄白色针尖状的小斑点,随着危害程度不断加重,斑点会扩大并连接成片,叶片呈现出银白色的网状斑纹,严重时叶片会变黄变褐最终脱落,新梢出现萎缩,花蕾干枯掉落。果实受害后表皮粗糙,着色不均匀,糖分含量下降,商品价值受到严重损害,持续危害会让树体光合作用能力急剧下降,营养积累不足,果实品质显著变差,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荔枝龙眼产业的健康发展。在虫口密度高的状况下,整株果树可在短期内大量叶片脱落[1],树势衰弱,抗逆性降低,容易感染其他病害。
2 综合防治技术
2.1 化学防治技术
化学防治技术的选择将高效低毒杀螨剂当作核心,着重筛选对红蜘蛛具备良好触杀与胃毒作用的药剂品种。阿维菌素类药剂凭借其独特的神经毒性机理,能够有效阻断害虫的神经传导系统,成为防治红蜘蛛的首选药剂[2],螺螨酯作为新型杀螨剂,拥有优异的杀卵活性以及持效期长的特点,与传统杀螨剂不存在交互抗性。药剂复配技术采用不同作用机理的活性成分进行组合,有效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升防治效果,轮换用药策略结合害虫的发生规律,科学安排不同类型药剂的使用顺序,维持化学防治的可持续性。施药技术优化涵盖喷雾器械的选择、雾滴粒径的控制以及施药时间的确定,确保药剂在叶片表面形成均匀覆盖以提高杀螨效率。
2.2 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主要以天敌昆虫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重点去引进与繁育对红蜘蛛有专性捕食能力的有益生物。捕食螨类天敌具备与红蜘蛛相似的生活习性,能够在叶片表面有效追踪并捕获目标害虫,植绥螨与钝绥螨等优势天敌种群在田间释放后能快速建立稳定的捕食关系,形成生物控制网络。微生物杀虫剂利用病原菌感染机制,通过孢子萌发与菌丝体扩展实现对害虫的生物杀灭,性信息素诱捕技术运用化学生态学原理,干扰害虫正常交配行为,降低下一代虫口基数。天敌保护措施通过选择性农药使用与栖息地营造,维护天敌种群的生存繁殖环境,增强生物防治持续效应[3]。
2.3 物理防治技术
物理防治技术集成多种非化学手段,以此构建害虫防控的物理屏障。色板诱捕技术凭借害虫的趋色性特征,通过设置黄色粘虫板实现成虫监测与诱杀功能,果园生态环境调控借助合理修剪、清园除草等措施,破坏害虫适宜生存的栖息环境。灌溉管理采用喷灌与滴灌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叶面湿度,创造不利于红蜘蛛繁殖的微环境条件,反光薄膜铺设与遮阳网覆盖技术可调节果园光照强度及温度分布,间接影响害虫的发育进程。栽培措施优化涵盖品种选择、密植管理与营养调控等方面,增强果树自身的抗虫能力。
3 结语
荔枝龙眼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借助多元化技术集成应用,达成了害虫有效控制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化学防治技术为快速压低虫口密度提供有力保障,生物防治技术构建起长效控制害虫的机制,物理防治技术增强了整体防控害虫的效能。该防治为荔枝龙眼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促进果树害虫绿色防控有着重要示范意义,这种综合防治模式可为其他热带亚热带果树害虫防治提供借鉴参考,推动现代果业朝着健康方向发展。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综合防治模式会在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奇.苹果红蜘蛛病的防治[J].农村新技术,2024,(05):26-27.
[2]徐勇,阿依莫,苏小东.红蜘蛛在普格的危害与防治[J].四川蚕业,2023,51(03):52-53.
[3]袁红银,王学平,蒋明,等.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试验研究[J].农业与技术,2020,40(0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