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研究
毛琳
云南省玉溪技师学院653100
摘要:本文针对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深入探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分析改革的必要性,阐述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方面的内容,结合真实案例说明改革成效,为提升汽车维修专业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工学一体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工作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体系改革
在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课程体系改革是核心环节。传统课程体系往往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有效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工学一体化下的课程体系改革则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围绕汽车维修岗位实际需求对课程内容进行深度整合。这种整合并非简单的知识拼接,而是基于汽车维修工作流程,从故障诊断、零部件检修到系统调试等环节,系统地组织课程内容。
例如,某技工院校在与合作汽车维修企业深入调研后,针对汽车底盘维修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他们以某常见车型的底盘异响故障维修为典型案例融入教学。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底盘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异响特征分析可能的故障点,如传动系统、悬架系统或转向系统等。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该车是由于传动轴万向节磨损严重导致异响。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到之前所学的机械原理、零部件测量等知识,同时还要掌握专业的拆卸、检查和更换技能。通过这种基于实际工作案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实际工作需求,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能够迅速适应汽车维修岗位工作,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水平,也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受企业欢迎。
二、教学方法创新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关键。行动导向教学法成为核心,它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通过设计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任务,如汽车底盘系统的全面检修。教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如同一个汽车维修团队。学生首先要根据任务要求制定详细的维修计划,包括工具准备、检修步骤规划等。在实施过程中,他们需要运用所学的底盘构造、传动系统、悬挂系统等知识,对底盘各部件进行仔细检查、调试。期间,他们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在检查传动轴时发现异常抖动,这就需要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是万向节磨损还是动平衡问题。检查环节则要求学生对照标准和规范,对每一个操作步骤和检修结果进行仔细核对。
在一次真实案例中,某汽车维修实训课上,面对一辆出现转向沉重问题的汽车。学生们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所学,从转向助力系统的油泵检查开始,到转向拉杆、球头的磨损情况排查,再到对转向系统的液压油品质和压力的检测。在过程中,他们积极讨论,查阅资料,最终确定是转向助力泵内部故障。通过更换助力泵并重新调试,成功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更加牢固,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学中做。
三、评价体系优化
在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背景下,汽车维修专业评价体系的优化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传统评价模式过于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能力。多元化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它综合考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每个教学项目实施中的具体表现,如在汽车底盘维修项目里,学生对工具的正确使用、操作流程的规范程度、与小组成员的协作沟通能力等都被纳入评估范围。
例如,某技工院校与合作汽车维修企业共同评价学生实习表现。有学生在实习期间参与一辆汽车变速器故障维修,企业师傅不仅观察他对故障的诊断和修复能力,还关注他在维修过程中的职业素养,如对待客户车辆的细心程度、对维修场地的整理等。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能更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汽车维修行业的实际需求。
总之,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课程体系改革让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教学方法创新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评价体系优化则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的协同作用,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扎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汽车维修人才,满足汽车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推动技工院校汽车维修专业教育向着更科学、更实用的方向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1).
[2]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